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论辩禁用’以假代真’
作者:admin 申领版权
2010年08月09日 共有 479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在论辩中,假言判断是经常被使用的,因为它是肯定或否定某个观点的有力形式。然而,在运用假言判断中,有一种情况往往被忽视,即有的假言判断,貌似正确,实际上前提是错的。我们把此姑且称之谓“以假代真”。“以假代真”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市场,论证者往往用之,反驳者也往往用之。谁用之,谁上当,不可不警惕!
    某高校曾有这么一场论辩赛,题为“能力培养是否比知识学习更重要?”正方说:“一个人如果光有知识而没有能力,那么又将如何实现知识的价值呢?”反方用同样的方法反驳:“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而没有知识,那么又将怎样发挥其能力的作用呢?”双方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在这个意思上纠缠不休,最后不了了之。其实,在他们双方所使用的判断中其前提都是假的。无论一个人对知识和能力有怎样偏颇的理解,他绝对不可能光有知识或光有能力。知识和能力的性质决定着它们是紧密相依的,不能截然分开,而且人的社会活动也决定人不可能光长才干或光长知识。这时候,如果有一方放弃用这种假言判断作实际上是无效的论证,而是以真驳假指出对方假言判断中的前提是一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而否定对方论证的有效性,那么就会扭转战局,击败对手。
    不论在论辩赛中,还是在交谈论辩中,出现“以假代真”的现象都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某大学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学校一位领导在批评这种现象时说:这些同学没有好好地想一想,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两粮食,我们全校3000人,每天就浪费150公斤,每年就浪费5万公斤,如果全国11亿人口,都像你们这样浪费,那么一天就将浪费 5000万公斤,一年就将浪费180亿公斤。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个分析从逻辑上看没有错误,但前提是假的,因为全校不可能每天而且全都浪费一两粮,全国11亿人口更不可能人人(包括刚出生的小孩)每天都浪费一两粮食。因而,这个论据没有什么说服力,听者只好莞尔一笑,漠然置之。又如,在批评某人超生时,说:“全国人人都像你这样,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一个,又超生一个,那么我们国家将增加多少人口,我们的粮食还能够吃,房子还能够住吗?”在表扬某同志的创造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时,说:“如果我们这里的同志,就像���同志那样,开动脑筋,创造发明,把工作效率提高一倍,那么我们的生产产值不就可以翻一番,我们的工资奖金岂不可以相应地上调吗?”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有这些论据,都是不值一驳的,即使用来说教,也只能吓唬那些无知者,而对那些有点思考能力的人是缺乏说服力的。
    “以假代真”之所以存在市场,是因为它有两点可以迷惑群众:
    一、以“纯”代“杂”。事物是复杂的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单纯,可是有人把复杂的事物赋以单纯的性质。如本文中第一例,知识和能力本来就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你硬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就脱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以假代真”。可是知识和能力终究又是两码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把它们分割开来,又好像是“真”了,这就是人们被迷惑的原因。
    二、以“偏”代“全”。有些东西,作为个别(或部分)事物的属性是正确的,但作为整体的属性是错误的。“以假代真”不是利用这种关系来迷惑人的。他把个别事的正确属性偷换到全体事物上,使人们由个别的正确想到整体的正确,从而上当受骗。比如前边讲的超生问题,超生对个别人或少数人来讲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把它扩大到全国人人超生,那就不符合事实,就是“以假代真”了。它之所以还有点市场,使人感到它还有某些道理,是因为超生的终究不是被批评者一人,推而广之,还可找出十人、百人、千人,甚至更多一些;但是不管找出多少人,终究不可能是全国人人超生。因而,它终究是假的。
    “以假代真”可以迷惑群众,往往也可以迷惑我们自己。我们论证时之所以选了个“以假代真”的蹩脚论据,就是没有识破其庐山真面目;而反驳者之所以被迷惑,也就是被其貌似严密的推理形式所折服,而没有追究其前提真假所致。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在交谈论辩还是论辩赛中,如果用假言判断论证或反驳,一定要树立认真的严谨的态度,仔细考察一下假言判断的前提的真实性,否则自食其果,悔之晚矣!    

 

相关新闻

如何购买(采购流程)讨论摘要
如何说服内向性格的听众-讨论摘要
蚂蚁金服走心文案又来了,这次刷的是地铁
一个场景,一次销售
京东-只为品质生活
一图胜万言
湖畔大学:这些问题搞不明白,就别做企业!否则就是空谈!
自拟题目大挑战
我是如何克服怯场的
TED的愿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大学四年,哈佛的学生都在学什么?
美国大学前120名对ACT成绩的要求(二)
美国大学前120名对ACT成绩的要求(一)
公开课:现代礼仪> 仪表仪态
公开课 现代礼仪
美国社会的自信
“人”是怎么不见的?——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3
“人”是怎么不见的?——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2
“人”是怎么不见的?——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
美国大学“扩招”之后(2011-05-13 22:19:36)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