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市政府主动放弃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地位的战略调整,上海的文化行业开始了大规模而又系统的所谓改革。但是,也就是这几年的改革,已经使得上海的文化行业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颓势,上海正在向着文化沙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上海文化行业的改革归纳起来,有三大误着。
第一步失着是从电视广播以及电影行业开始的。这步棋开始走的时间应该追朔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在那个时期上海电影电视以及广播行业开始了一项富有“富有远见”的造楼运动,在上海土地资源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的时代里,上海几乎所有的电视和广播机构都在市中心地区或者新开发的地区造起了大楼,产业不可谓不小。据说,当时的电视行业是从2亿元起家,最终发展到50多亿固定资产。但是,不幸的是,这也几乎就是上海电影电视行业惟一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业绩。就电视行业来说,制播分离是这个行业最早实行的改革。但是,把原来隶属于电视台的影视制作部分出来成立了永乐集团及其下属的好几个制作社,在以后的岁月里彻底陷入了碌碌无为的年代,除了一部《儿女情长》还是通过完全不识货的出售台标也就是电视制作许可证并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想得起来和可以称道的作品。在永乐集团成立的同时,完全是人为地希望制造一些竞争局面地又将原来隶属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影视剧部改造成了上海电影界方面的以制作电视剧为主的影视集团。但可惜的是,预想当中的生动活泼的竞争局面并没有如约而至,出现的到是两家公司越来越没有作为。时至几乎已经完全听不到他们的什么响声了。
最为悲惨的莫过于上海电影的衰落。在电影衰落的同时,上海的电视怎么样了呢?可以说更糟。上海电视行业在经历了分台制,也就是成立了上视、东视和有线之后,现在又因为受到全国电视行业整顿的影响,进入了一个频道制的阶段。
在上海影视行业出现大面积衰败的时候,一家性质不明的企业集团出现了,这家企业叫文广集团。言下之意就是把从前的文化局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合二为一。这家集团除了没有把电视行业搞好之外,又开始涉足表演、展览、体育比赛以及说不清楚的行业。在这当中,上海的文化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一种请的文化。大家聚在一起彼此说说好话的文化。
上海文化改革的第二步误着是上海的报业改革。上海老资格的报纸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是《文汇报》、《解放日报》和。但是,这几家报纸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衰落。早在《文汇报》还在虎丘路建造上海第一座报社大楼的时候,《文汇报》就已经开始了衰退。那个时候,《文汇报》的最大发行量也就是20万份。之后,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也相继在九江路建造了一幢据说是超标的报社大楼。但是,这也并没有改变这张报纸的颓势。她的发行量和影响度可以说是呈直线下降水平。而且,时隔几年之后,当时超标的那幢高楼,现在看起来,不仅不存在什么超标,而且,已经显得十分寒酸。在上海开始实行报社集团制之后,《文汇报》作为上海一张脸面性的知识分子报纸因为无法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被很巧妙地编排进了的序列,美其名曰,文新报业集团。从名字上看,《文汇报》还排在前面,而实际上,以来负责养护《文汇报》使其不至于在改革中彻底垮台正所谓保留颜面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可是,这种拉郎配式的改革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惟独无关的就是报纸。这可以说真是一件天下奇闻。在《文汇报》并入之后,《文汇报》的发行量是不是有所增加,社会影响面是不是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