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黄圩乡云梯村境内,有一块巨碑,上刻四个隶书大字:"古云梯关"。这就是史志上所载的"云梯关"遗址。
这里原是灌河的入海口,宋光宗绍熙五年,黄河夺淮以后,即变为黄河入海口。在明代它曾是苏北海防重地,筑土城五座,设置大河卫,驻兵防守。明初,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卫以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一个卫的总兵力为五千六百人。明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设置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其中就有一个大河卫。明成祖时,内外卫增设到四百九十三,其中仍有大河卫,卫所就设在云梯关。明嘉靖三十四年和十六年,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均被当地军民击败。
由于黄河所挟带泥沙全部由云梯关出海,海岸迅速扩展,至清康熙年间海口已下移五十余华里,至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已距海一百四五十华里了。故至清中叶以后,这里已不再置军戍守,仅存"云梯关"之名了。为了存其遗迹,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这里立一块石碑,高245厘米,宽11O厘米,碑心阴刻隶书"古云梯关"四字,字长47厘米,宽45厘米。上款正楷阴刻"嘉庆十五年十月谷旦",落款亦楷书阴刻"三韩马慧裕书",另一行阴刻小楷"江苏淮安府山安河务周知师兆龙勒石"。
因云梯关是河防重地,自黄河夺淮后,黄淮合流,屡有决堤泛滥之灾,朝廷的河防官吏,如河道总督等,常来云梯关勘察,或驻此督导河防工程,这里也就逐步增建许多可观的官衙殿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河督张鹏翮为镇水患,奏请在云梯关敕建禹王庙。殿宇为五进、两厢,各数十间,外围花墙。据禹王庙碑记,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因年久庙圮,神像露野,张河督嘱移供于禹王庙中,使禹王庙成为多神庙。
正殿供禹王像,有"法海津梁"匾额,为于成龙手书。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督高晋增建后殿,专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亩,作为香火院田。后殿建成,乾隆帝赐"利导东渐"匾额。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河决二套(俗称"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垅,朝野称庆,嘉庆帝又赐"朝宗普庆"匾额。津口古庙,悬两代皇帝御匾,更使云梯关名扬天下。光绪十年正月,西风大作,淮水泛滥,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专程到云梯关看了禹王庙,并嘱妥为保管御书匾额。后还拨款修禹王庙,大门左侧墙壁上嵌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庙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