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无阻,玉材增多,玉器生产更加发展。至道光间可谓全盛期。当时从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弄,直到王抠密巷,石塔巷、回龙阁、几乎比户可闻沙沙的琢玉声。据统计全城有两百多家琢玉工场,艺人近千人。据说战国时代的卞和能于玉雕璞中所含的美玉,这是玉工的超人技艺。苏州高明的玉工也有这种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他们拿到了璞,用铁锤猛力击破成一个裂口,就可知道所含玉质,名为“开眼”,以后,经过切、磋、琢、磨多种工序,制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器物,在加工过程中,工匠仍根据玉色的不同,巧妙地刻成各种形态,或为人物,或为花鸟,玉工仍还能把零星的玉和宝石嵌在屏风、挂屏等等器具上,使这些屏风、挂屏显得美丽如画。这种嵌玉工艺,又称“玉活计”。
苏州原有玉器市场,销售玉镯、玉戒等饰品和一部分器皿,如花瓶、碗碟、印章之类。当时这种市场集中在阊门内吊桥和周王庙一带,所以这里有玉器桥、玉器庙之称。
苏州玉雕以小件为主,多为瓶炉、人物、花卉、鸟兽。仿古炉瓶,古朴端庄、浑厚壮观;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婉约丰韵;花鸟产品,善用巧色,红嘴绿鹦哥,真是天造地设。在技艺上,善于运用镂雕,致使产品玲珑剔透,飘逸俊俏;剔地阳纹、浅刻阴纹,是苏州传统技艺,大量用于炉瓶的纹样装饰。常用玉石有翡翠、白玉、绿松、青金、珊瑚、碧玉、黄玉、玛瑙、芙蓉、密玉、独山、紫晶、水晶、贵翠、河磨、新玉等,不下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