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
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
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
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
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