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游客“拉起自己的孩子,绕过餐桌,站在餐厅里叫嚷起来” K先生是一位英语导游员,带团的阅历比较丰富,他既接待过外国游客,也接待过中国游客。他从客我交往的角度,对接待中外游客的难易程度做了一个比较。K导游员说:“一般说来,接待外国游客的难度要大一些,起码你要讲人家听得懂的语言,你也要懂一些人家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可是,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对他们来说就是到了异地他乡,所以往往比较矜持,导游员与游客之间彼此客气,产生矛盾的机会也比较少,很少为小事出现摩擦。带国内旅游团不一样,大家是同胞,彼此都知道对方大概是怎么回事,没有那么多的客气,一旦有冲突,直截了当,所以有时候这分寸反倒不好掌握。那年五一,我带过的一个安徽旅游团,其中一位女游客为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在餐厅里和我大吵大闹,弄得我很是尴尬,因为那情景要是让不知情的人看了,会以为是我欺负了她呢。其实,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游故宫的时候,那位女游客带着孩子去买饮料,结果掉了队。正是节日期间,紫禁城里人山人海,人走丢了一时找不回来也是难免的事情。后来,还是我和全陪组织人把她们找了回来。那位女士可能是受到了惊吓,任由我怎么向她诚恳道歉,给她细心解释,她就是不能原谅。游客是心里一股气儿,外表一股劲儿,表里呼应,仿佛这件事怎么也过不去了似的。吃中午饭的时候,那位女士大概是越想越生气,菜刚一端上来,还没等到同桌其他游客动手,这位妇女突然站了起来,愤愤不平地说:‘不吃了,不吃了!我咽不下这口气!’接着,她拉起自己的孩子,绕开餐桌,站在餐厅里叫嚷起来。我赶紧跑过去,问她有什么要求。这位女士根本不理睬我,她高声向餐厅里的人讲述她上午在紫禁城里走失的“遭遇”和“感受”,诉说自己当时找了一个多小时没有找到队伍,大人急,孩子哭,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直到最后讲得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这些其实也是其他游客已经知道了的事情。但是当时在餐厅里用餐的人,并不都是我们这个旅游团的,许多人停住筷子在听她的讲述,有些人对她很同情,也很为她捧场。其实,我也是很同情这位游客的。可经她这么一闹,餐厅里的秩序也乱了。我劝那位女士先照顾孩子吃饭,有什么事情等吃完饭再说不迟。可是她正在气头上,一时劝不住,我只好一面硬着头皮听她宣泄,一面悄悄地躲在旁边,我怕她气急败坏不当心伤了孩子,结果我也没能吃好饭。令我感动的是,我那个旅游团里,没有一个客人跟着起哄。过了一会儿,那女士的火气消了,也许是闹累了,反正高潮总算过去了。我赶紧动员了几个能和那女士说上话的游客过去劝解,那几个游客早就觉得此人已经闹得没了边儿,趁她哑了火,立刻上去劝开了她。那件事,是我做导游员以来遇到的最没面子的一件事。我的许多知道这件事的朋友,直到今天还不时拿这件事情和我开玩笑呢。说实话,咱可没跟那位女游客计较,自始至终都没有因为她大耍脾气而怠慢了她们娘俩。”点评:K导游员做得对,临场冷静,应对得也不错i他对得起那位女游客和她的孩子,更对得起全固的游客。这段故事,为“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老话做了新的注释。导游员与游客交往,要练好两项基本功:一项叫做“引导”,另一项叫做“克制”。导游员对游客,主要是发挥“引导”的作用,这个作用这里不谈。单说这个“克制”,你只要仔细揣摩一下K导游员叙述这个故事时所发的感慨,听一听他的弦外之音,品一品他的话里话,就不难想象其影响和难度。 K导游员关于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的比较,确实是经验之谈,新导游员应该对此认真思考一番。接待中国游客,导游员更需要善于克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有无数好东西,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有些不好的东西还很古怪,单独来看它也并非不好,可是一旦和特定的条件撞到一起,它就变得不好了。比如“好男不跟女斗”,K导游员犯的就是这个忌讳。 导游员不应该与游客计较,K导游员做到了,但是他偏偏撞上了一个跟他耍脾气一点儿不见外的女游客,这事情可就不易说清楚了。一方可能觉得事情小到了不;值得解释,一方却能为此从“声泪俱下”一直闹到“泣不成声”,事情的蹊跷也正在于此。在中国,旁观者观察、思索“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的时候,总习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这多问的一个为什么,左右着人们的心理和舆论的走向,形成了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力量。于是聪明人做事多有忌讳,他们往往在人们要多问那个为什么之前,就早早避让开了,这就是为什么,“难得糊涂“这句话在中国总有市场的一个原因。新导游员对此可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