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游客跟导游的关系在游览过程中得以融洽 由于收入体制的关系,导游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跟游客口袋里的钱有关,游客在意的不是导游的热情,似乎是导游的动机。“他们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情况:多数游客跟导游的关系在游览过程中得以融洽,这是主流;少数游客与导游的裂缝越来越大,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打出手。”长沙市导游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湛宇燕说,要促进长沙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行业主管部门会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力度。 解构现状 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 状一:启程时游客就有猜忌 “她会故意带我们到一些购物场所去吗?”7月26日,李学军坐在火车上看着导游小姐,和夫人小声嘀咕着。这次,他们准备到九寨沟去游玩。 李学军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一个多月前,他的一位同事参加某旅行社的假日旅行优惠计划,在行程中,导游安排了几家原本不在日程表中的商场购物,部分游客买到了一些伪劣商品。遭受了经济损失的团员中有人与导游发生肢体冲突,直到单位领导和旅行社双双介入,事态才得以平息。而事后导游认为,带游客进商场只是想部分团员带回一些纪念品。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独特的例子。2004年7月,导游范卫平带一个上海某地工业局的旅游团去湘西。出发时,一些客人直截了当地跟范卫平说,“不要带我们去一些购物场所”。范卫平说,有些地方是购物式景点,你们不能不去。对方说,你如果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们就换导游。 “我现在打一个比方,我们湘西凤凰的虹桥,既是一个景点,也是一个土特产商品买卖区。虹桥横跨沱江,而沱江是凤凰的主要景点,不上虹桥去看看,会很遗憾的。”双方僵持了几十秒钟,最后范卫平妥协了,他表示只带他们到桥边,自己不去,让游客自行参观,“这样就不会让他们有诸多猜疑,认为我能得到多少返点。其实虹桥不可能给我们返点的钱。”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90名导游中,73人(占受访者的38.4%)认为,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最难处理,因为游客往往怀疑导游的动机“不纯”,或者总是抱有一种“提防心态”。用导游李薇和许艳的话说,就是“一粒老鼠屎搞坏了一锅粥,要一下子扭转形象是很难的”。 “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关系就在猜忌与猫腻之间展开,而焦点总是一个‘钱’字。”长沙市导游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湛宇燕说,不排除少数导游会利用各种借口拿游客“开刀”,但绝大多数导游是有职业道德的,注意替游客着想。“更何况有时游客的要求十分苛刻,我们的导游都能忍下来。”湛宇燕说。 现状二:拼团最难“伺候” 每次带团前,李薇总暗暗叮嘱自己:不管遇上什么样的游客,都要以最佳的服务来消除他们的防备心理。“因为我知道游客多少都会带点防备心理,总认为导游要坑他们一把。” 李薇平均每个月要带四五次团,也曾带国内团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海参崴,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内的拼团最难伺候”。 “国内部分游客对待导游没有平等观念,总认为导游就是服侍游客的人,导游要跟他们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比较难;国内拼团游客来自多个地方或不同单位,层次参差不齐,特别是经济承受能力有高下,导游的决定很难让拼团游客满意,比如住宾馆,拼团的20个游客可能有10人愿意住更好的,要求换个地方。另10人却认为现在住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几个因素合在一起,就容易给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蒙上阴影。”长沙某国际旅行社常务副总经理、出境业务总监马昕说。作为湖南导游行业第一批考取导游证的人,马昕已被现在年轻一辈导游视为“前辈”。这位“年长的导游”现在还坚持每年带团10次,“多少能体会到导游的难处”。 对拼团难伺候的遭遇,导游马习勤记忆深刻。2003年11月份,生意已转向淡季,马习勤带着一个20人的队伍到哈尔滨。“当时这是个长沙岳阳衡阳三地的拼团,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6岁。” 到了哈尔滨,马发现这些人的要求各不相同:有钱的人认为,住的地方太差,且离购物地点太远,娱乐活动安排太少,景点除滑雪外没有新意,等等。而另一些人的意见却愿意安于现状,这样可以省不少钱。“去前我初步核算会纯赚1000元,回来后我才发现,上缴费用后自己还需要贴1400多元。”此后马习勤不愿再接待拼团,“实在是太难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