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球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I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的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首先让学生思考大气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然后出示“河流补给类型表”,分析河流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的变化而变化。
3、“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处理方案。可遵循以下步骤:(1)讨论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并绘制出简图。(2)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水循环环节?(3)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4)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5)分析讨论: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施加影响?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4、学习延伸设计:(1)根据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认为?(4)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师:完成下列模拟水循环实验:往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用塑料纸盖住碗,甩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1小时后.观察碗和塑料纸有什么变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模拟水循环实验(碗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模拟水循环实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是水的什么现象?在自然界中,选种现象又是怎么表现的?从今天起学习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的水。这节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生互动 学习新课】
过渡:要了解水循环,首先了解水圈中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联系。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指导自学:读“图3.1水圈的构成”及课文,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2)水体的形态类型: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点拨升华: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如何?(占淡水总量的0.03%)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利用每一滴水”)
过渡:这些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2.水体的相互联系
出示问题。分析思考:(1)丰水期时,河流水与地下水是怎样联系的?枯水期呢?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呢?(2)河流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水有哪些补给类型?据教材图3.2,完成下表:
河流补给类型 |
流量变化特点 |
河流分布 |
雨水补给 |
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
世界绝大部分地区 |
冰川融水补给 |
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
内陆地区 |
地下水补给 |
流量稳定与河流互补 |
地下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 |
积雪融水补给 |
随积雪量和气温而变化 |
温带和寒带 |
湖泊水补给 |
对干流有调节作用 |
源头、干流 |
归纳:水圈的概念(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二)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水循环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绘制出简图。
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还存在哪些环节?完成下图中的环节名称。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延伸思考:
(1)三种水循环是否是独立的?它们通过哪些环节相互联系?
(2)哪一水循环类型所跨范围最大,称之为大循环?
(3)水循环涉及哪些圈层?举例说明。
(4)在水循环系统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总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制作脚本:假如我们能跟踪一个水分子运动过程的话,就会有一次极为有趣的旅行。譬如我们在喝一杯水时,这个水分子很可能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冰川融水汇入山中的小溪,再流入滔滔的黄河,流经山东省,进入自来水厂,再进入我们体内。这个水分子经过人体排泄成为污水.再流入波浪汹涌的大海。阳光照射着蔚蓝色的海面·不断把能量以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海,这颗水分子获得能量后,挣脱了海水的束缚,以蒸发的形式,成为气态水进入大气。这个水分子随着大气的运动,可能在青岛上空的彩霞里,也可能以降雨的方式,落到黄土高原上,又流入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可见,地球上的水是处在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中。)
归纳: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可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哪一个?
讨论举例:
生1:人类活动可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工程等。
生2:通过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
生3:通过改造地形、改变地面植被状况,影响下渗。如平整土地、增加植被会使下渗增加。
生4:增加植被也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师:分析得非常好!那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降水、水汽输送环节能施加影响吗?
生1:几乎不能。降水、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等的影响。
生2;我认为人类活动对降水也能施加影响,如人工降雨。
师:很好!人类活动几乎能影响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题。
点拨升华: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3、水循环的意义
自主学习:归纳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1、我知道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中,况且在速循环运动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储量不会发生变化。水循环时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了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
3、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4、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
5、我的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
【教师小结 提炼升华】
教师小结举例: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人类活动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延伸探究 巩固提高】
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根据水循环原理,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写成小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
1、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
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未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看待?
4、收集家乡某河流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有: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水圈的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新理念。3、制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的电脑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各种水循环的相互联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4、延伸探究中,提出“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渤海淡化”等大胆设想,让学生进行延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希望学生活动的设计再多些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