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已经使小维勒入迷。
怎么办呢?小维勒还算机灵。
他记起父亲有个好朋友——布赫医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定会有化学书。
小维勒格登格登跑到布赫医生家。
果真,布赫医生家里,有很大的书房,各式各样的书神气地站在书橱里。
布赫医生很喜欢小维勒。
他指着一个书橱说:“呶,这儿全是化学书”。
天哪,整整一书橱的化学书!小维勒简直高兴得跳了起来。
小维勒怯生生地问道:“能借我一本看看吗?”布赫医生爽朗地大笑起来,说道:“孩子,你爱看哪一本,你就拿走。
我可以送给你!”唉,这简直连做梦都想不到!从那以后,小维勒成了布赫医生家的常客。
布赫虽然是医生,但是很喜欢化学。
他有那么多的化学书籍,正是他喜爱化学的证明。
他常常跟小维勒谈论化学,说起了柏济力阿斯、戴维、拉瓦锡..小维勒看完化学书,总是送还给布赫医生。
他不敢放在家中,生怕被父亲发觉。
他一本又一本地接着读,几乎读遍了那书橱里的化学书。
很有意思,小维勒也对“伏打电池”发生了兴趣。
他想仿照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的电解方法,制取金属钾。
书中说,金属钾象石蜡一样柔软,可以用小刀切成一块块,放在水里会燃烧,射出明亮的光芒。
啊,这是多么有趣的金属,如果能够亲手制造出这样的金属,多么有劲!制造“伏打电池”,需要铜和锌。
法兰克福造币厂的一位技师,慷慨地送给小维勒十多枚铜币。
不久,这位技师又把一些金属锌送给了他。
这么一来,“伏打电池”的原料解决了。
“伏打电池”总算做成功了。
不过,他一直未能制取金属钾。
一次,小维勒的妹妹拿着电线玩,电流从她的身体通过,把她吓了一跳。
这事儿传进父亲的耳朵,父亲生气了,把小维勒的“伏打电池”一古脑儿从窗口扔了出去..“小化学家”又一次蒙受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化学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中发芽。
父亲固执地希望儿子学医。
1820 年,当维勒20 岁的时候,考入马尔堡大学,学医。
维勒“身在曹营心在汉”。
他虽然学医,心中爱的却是化学。
他的寝室里,放满各种药品、烧杯、烧瓶,简直成了化学实验室。
课余,维勒沉醉于化学实验。
维勒写出了平生第一篇化学论文。
他很幸运,论文经布赫医生的推荐,便发表了。
这时他才21 岁。
正是这篇不长的论文,引起了柏济力阿斯的注意,在《物理学和化学年鉴》上赞扬了他。
维勒走上成功之路,要比柏济力阿斯幸运得多,这和维勒出自名门之家,又有布赫医生的支持分不开,而贫苦孤儿柏济力阿斯硬是依靠自己不懈的奋斗才脱颖而出——在那样的社会里,这样的事例是不足为奇的。
“不打不成相识”维勒决心献身化学。
维勒倾慕德国化学家利奥波德·格麦林的大名,离开了马尔堡大学,前往海德堡大学求学。
非常出乎意外,格麦林竟然认为,维勒不必听他的课!“格麦林教授,要知道,我从来还没有听过一次化学课。
”维勒恳求道。
“不,不,你确实不必来听化学课。
我读过你的化学论文。
凭你写那篇化学论文的水平,根本不必再听化学课!不过,你可以到我的化学实验室里,做你的实验。
”格麦林教授的赏识,使维勒感激涕零。
于是,维勒在海德堡大学照旧学医,课余从事化学研究。
有了格麦林教授的指点,有了设备完善的化学实验室,使维勒的化学研究工作大有长进。
格麦林教授是研究氰化物[25]的专家。
维勒在他的指导下,研究氰酸。
维勒测定了氰酸的化学成分,指出它是由碳、氮、氢、氧4 种元素组成的。
22 岁的维勒发表了平生第二篇论文,公布了他所定的氰酸的化学成分。
紧接着,维勒又制得了氰酸银和氰酸钾,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成分。
23 岁的维勒,又顺利地发表了平生第三篇论文。
他从21 岁起,每年发表一篇化学论文,干得相当出色。
就在维勒发表第三篇论文时,格麦林教授提醒他:“请你注意一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刚发表的论文!”那时候的李比希,才20 岁。
维勒赶紧查阅了李比希的论文。
奇怪,李比希测定了一种“雷酸”的化学成分,竟跟氰酸差不多!氰酸跟雷酸,化学性质截然不同,氰酸很安定,雷酸很易爆炸。
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具有相同的成分?不久,如本书第三章开头所写,维勒来到斯德哥尔摩,来到柏济力阿斯身边。
维勒迫不及待地向这位“科学家共和国最高法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最高法官”怎么判决的呢?他说:“在维勒和李比希两人之中,总有一个人测定错了!”那么,究竟谁错了呢?“最高法官”没有答复。
这时,李比希也看到了维勒关于氰酸的论文。
他同样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李比希拿来氰酸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氧化银71%,并不象维勒所说的是77.23%。
李比希发表论文,认为维勒搞错了。
维勒又重做实验,发现李比希搞错了,因为李比希所用的氰酸银不纯净。
维勒进一步测定,认为氰酸银所含氧化银应为77.5%。
就这样,维勒和李比希,你一篇论文,我一篇论文,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1826 年,李比希发表论文,说他提纯了氰酸银之后,所得结论与维勒一样,同时也与他所测得的雷酸银的化学成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