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十年寒窗”背后的天才定律
作者:薛涌 申领版权
2011年03月09日 共有 2051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本章开宗明义:天才从来不仅仅是天生的,更是培养出来的。再大的天才,也需要十年修炼
    
    成器。这一“十年定律”,于1973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总
    
    结出来的。他们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不经过10年左右的训练而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的水
    
    平。根据他们的估算,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对象棋的知识大致相当于一个英语是母语的成人的
    
    英文词汇量。这大致需要10年的工夫才能掌握。那些幼小时候开始学棋的,达到国际大师级
    
    别的平均时间是16.6年。那些晚些开始的,因为起步时心智已经比较成熟,达到国际大师级
    
    别的时间缩短,但也要11.7年。整个20世纪只有绝少几个例外,如Bobby Fischer和Salo
    
    Flohr,但他们也用了9年。另外,身材超过7英尺(合2.13米)高的篮球运动员,能够在6年
    
    左右的时间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来是因为篮球对身材提出了近乎绝对的要求,二来身高超过
    
    7英尺的人非常少,把绝大多数人都排除在竞争之外。当然,在一些缺乏成熟的国际竞争的
    
    活动中,达到世界水平需要的时间也可能远短于10年。理由不言自明。没有严格、激烈的国
    
    际竞争的世界水平,并不是真正的世界水平,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而已。在有广泛参与的
    
    国际竞争中,10年是达到“世界级”的经验下限。大部分“世界级”的人物,则奋斗了远远
    
    不止10年。中国人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是通过直觉和经验归纳
    
    了这一定律。在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之后,学
    
    者们又对其他领域的天才成长进行研究,印证了同样的规律。这是天才“培养说”最初步的
    
    证据。
    那么,有没有显著的例外呢?有没有不需要这么长的培养时间的天才?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许
    
    多例外,“培养说”就通不过第一步的检验而不攻自破。
    在这方面,人们也许首先想到的是莫扎特。天才早熟的例子在音乐上大概最多。你找不到一
    
    位10岁的历史学家。但是,10岁的钢琴家却能给人(特别是行外人)以“大师”的印象。莫
    
    扎特又是音乐家中的极端。他5岁就开始作曲,8岁就作为钢琴家和小提琴家登台演出,日后
    
    更是才如泉涌,创作了数百部传世之作。即使在今天的著名音乐讲座中,权威的音乐史家仍
    
    然重复着这样的神话:莫扎特作曲时,一切都在脑子里完成,誊写到谱子上时不过是工工整
    
    整地抄下来而已,一个音符也不用改,就像印刷一样清晰准确。研究天才和创造力的权威人
    
    士R. J. Sternberg一针见血地指出:莫扎特作为一个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多数音乐家
    
    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哪怕他们花的练习时间比孩提时代的莫扎特多上数倍。人的才能是不同
    
    的。在数学、科学、文学、音乐,以及其他领域,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专家,不管他们如何
    
    努力。大部分物理学家都成不了爱因斯坦,大部分作曲家也成不了莫扎特。
    这样的信念,又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强化。比如,英国剧作家谢弗(Peter Shaffer)在其著
    
    名的戏剧、后来又被改编为奥斯卡获奖影片的《上帝的宠儿》中,讲述莫扎特这个奇才在他
    
    的音乐世界里如何享受着上帝的万般宠幸、创作永世流传的巨作,但又被皇家宫廷乐师萨拉
    
    瑞嫉妒、陷害致死的故事。记得二十多年前此戏在北京上演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朱
    
    虹教授对我进行了这么一番解读:“此戏在常人看来,是小人嫉妒和陷害天才的故事。但作
    
    者似乎把它写成了人与上帝抗争的悲剧。莫扎特被描述为一个没心没肺、玩乐放荡之士;萨
    
    拉瑞却是个聪明、勤奋、专一,把一生都献给音乐的人。但是,上帝却把天赋给了莫扎特,
    
    让他毫不费力地就创造出永恒的作品;萨拉瑞则不管是怎么奋斗、怎么献身,比起莫扎特来
    
    也还是平庸。他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和上帝抗争!这才是悲剧之所在。”朱教授独树一帜
    
    的解读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倒也另当别论。但是,她的解读至少符合戏剧和影片所描绘的
    
    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莫扎特粗俗放纵,萨拉瑞努力敬业。但伟大的作品是莫扎特这样的天才
    
    毫不费力地创造的,萨拉瑞怎么用功也没有用。
    莫扎特的音乐优美动人,但听起来全不费力,和充满了挣扎和奋斗的贝多芬成为鲜明的对比
    
    。特别是他生活充满了苦涩和不幸,但音乐则始终有着天使般的快乐。这就使人们感到似乎
    
    是上帝把自己的声音通过他来传到人间,他就是上帝的工具。乐迷们经常说“巴赫是神,莫
    
    扎特是天使,贝多芬是人”,也正是表达了这样的感受。这些,都强化了莫扎特是上帝的使
    
    者、是天才、是无法被人所模仿的神话。十几年前,这个神话登峰造极。人们不仅认为莫扎
    
    特是天才,甚至觉得他的音乐也如同奇妙的智力增长剂一样能够提高人的智商。“莫扎特效
    
    应”不胫而走。事情缘起是在1993年。卓有声誉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加州大学尔湾分
    
    校学者Rauscher, Shaw, 和Ky的一封仅一页纸的来信,简述了他们的实验成果:聆听莫扎
    
    特的音乐能够短时间内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他们的实验程序如下:让三组人同时解析空
    
    间推理(spatial reasoning)的标准试题。在他们开始以前,一组人聆听莫扎特为两个钢
    
    琴所写的奏鸣曲(Mozart’s Sonata for Two Pianos in D Major K. 448),一组人聆听
    
    重复性的放松音乐,一组人则不听任何东西。结果,聆听莫扎特音乐的一组人的成绩在换算
    
    成智商后要比后两组人高出八九个点。这一结果,很快被命名为“莫扎特效应”。
    尽管研究者指出这个“莫扎特效应”仅能在受试者身上维持十几分钟,而且主要反映在空间
    
    智能推理上,和综合智商的关系并不清楚,但这一研究的公布立即在媒体上引起轰动。1997
    
    年《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还提及另一项研究,称三四岁的孩子上了8个月的私人钢琴
    
    课以后,在时空推理的测试中所反映出来的能力比那些上了8个月计算机课、声乐课,或没
    
    有上过任何课的同龄孩子要高出34%。有位反应迅速的Don Campbell则于同年开始出版了一
    
    系列关于“莫扎特效应”的畅销书。他的书是如此热销,乃至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公司,发行
    
    磁带、光盘等“莫扎特效应”的系列产品。
    最有戏剧性的反应出现在佐治亚州。1998年1月13日,该州的州长Zell Miller向州议会提出
    
    了10万多美元的拨款请求,要给全州每一位新母亲一盘古典音乐的磁带或激光唱盘,并请求
    
    亚特兰大交响乐团的指挥选择具体的曲目。他声称:“没有人怀疑在婴幼儿期聆听古典音乐
    
    能够增强孩子的时空推理智能。而这种智能是数学、工程学,甚至象棋能力的基础。”他甚
    
    至当场给议员们放了一段贝多芬的《欢乐颂》,然后问大家:“难道你们现在不觉得自己更
    
    聪明了吗?”一位议员表示希望把自己喜爱的美国著名乡村歌手Charlie Daniels的音乐也
    
    加入其中,但在被告知古典音乐的效果更大后,他无奈地说:“既然我没有怎么研究过音乐
    
    ,也只有听他们的了。”
    “莫扎特效应”在心理学上如今还远不是个定案。严肃的学者大致公认:“莫扎特效应”的
    
    媒体炒作多于科学。不过,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上帝给了莫扎特一种特别的东西。这种东西
    
    不仅使他成为天才,而且普通人只要沾上一点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莫扎特是举世罕见的天才。这到今天也并没有疑问。问题是,这样的天才,是否能突破“十
    
    年定律”呢?学者们经过仔细检视其生平事迹后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他的成就是学出来
    
    的,练出来的,不是上帝给的红包。
    首先,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本身就是个有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在莫扎特3岁
    
    的时候,就对之进行了严格的作曲和演奏训练。如果说这位利奥波德·莫扎特在作曲和演奏
    
    上还达不到大师级别的话,他在音乐教育上则有着突出的贡献。比如,他关于小提琴演奏的
    
    教科书,是当时的权威著作,影响持续了几十年。他自从一开始教莫扎特,就停止了自己的
    
    音乐创作,其对儿子教育之献身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莫扎特从小享受着当时最优秀
    
    的音乐教师全天候的教育。根据专家的研究,他到6岁时已经和父亲一起训练了3,500小时
    
    。 更重要的是,莫扎特早期的作品并不是出自他自己之手,而是被父亲认真修改过。莫扎特的
    
    头四首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1岁的时候,基本没有他个人的原创,只是把其他作曲家的东西拼
    
    凑一下而已。到16岁时,他又写了三部类似作品。可惜,这些作品还是平庸之作,更像是他
    
    的老师、大作曲家巴赫的小儿子(Johann Christian Bach)的风格。这些作品如今从来不
    
    被认为有多少价值,不过是其父亲让他照着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那里“描红模子”的练习而
    
    已。莫扎特的第一部大师水平的作品,是他的第九钢琴协奏曲,创作年龄是21岁。到此时,
    
    他已经接受了18年在当时来说是最为艰苦、严格,也是水平最高的音乐训练。他那些被保存
    
    下来的乐谱也显示:他作曲时经常反复修改,绝非一挥而就。最近的学者还发明了“早熟指
    
    数”,以衡量天才比普通人究竟高出多少。比如,一般的孩子经过6年训练就可以达到公开
    
    演奏的水平,如果一个天才用3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那么这个天才早熟指数就是200%。按
    
    这个指数测量,莫扎特只达到了130%,相当出众但绝非神奇。20世纪的天才,有达到300%甚
    
    至500%的。
    20世纪最火爆的流行乐队之一披头士(The Battles)的业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披头士于
    
    1963年引起轰动时,其主要成员列农和McCartney已经一起合作了多年,花了数千小时。这
    
    还不包括他们在此之前各自的音乐训练。事实上,他们一开始主要是唱别人的歌,早期的创
    
    作也没有打响,如今多被忘记。最成功的作品主要是在1965~1967年产生。这距离他们1957
    
    年开始组合时正好有10年左右。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是能够演唱的音乐家了
    
    。迈克尔·杰克逊固然5岁就和家庭重唱组登台,并且在1969年他11岁时,这个重唱组引起
    
    了轰动。但是,他第一次作为成人音乐家独立录制唱片是在1979年,是21岁。这恰好和莫扎
    
    特写出第一部成熟的作品是同一岁!此时他在其父手下的残酷训练,也早已经超过10年。
    这些事实大致证明了J. R. Hayes于1981年作出的研究:作曲家从刚开始学习音乐到创作出
    
    第一部出色的作品的平均时间是20年。而10年则是最起码的时间。那些6岁以前开始的,一
    
    般到了16.5年以后才开始写出自己的优秀作品。那些6到9岁期间开始的,则要等到22年以后
    
    ,10岁后开始的则需要21.5年。
    那么其他领域如何呢?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姐妹作为早熟文学天才的范本,早在1857年就被Elizabeth
    
    Gaskell的《夏洛蒂· 勃朗特传》给确立了:在约克郡一个遥远的山庄,三个没有母亲、在
    
    粗暴专制的父亲的控制下的姐妹,神奇地为英国文学创造了几部最珍贵的经典:夏洛蒂的《
    
    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Gaskell写道:这些书不
    
    过是三个姐妹孩提时代写作的故事串成的。她甚至称她看到过这些孩子的“小书”,其中包
    
    括故事、戏剧、诗歌、浪漫小说等等,非常不可思议。她的故事也很难不让人相信。这三姐
    
    妹中,姐姐夏洛蒂39岁去世,已经是寿命最长的了;老二艾米莉去世时仅30岁,小妹妹安妮
    
    只活了29岁。这么短的生命,留下了这么重的文学遗产,怎么能不相信她们是神童呢?于是
    
    ,Gaskell的文笔为后来的三姐妹的传记作家定了调子,甚至被拍成电影,改编成戏剧。
    但是,1994年,牛津训练的历史学家Juliet Barker以在全欧洲的档案搜索为基础写成《勃
    
    朗特》一书,揭破了这一神话。首先,勃朗特姐妹的家乡并不是偏远的山区,而是文化繁盛
    
    的政治和贸易枢纽,各种杂志、图书、玩具琳琅满目。她们的父亲不仅不专制粗暴,而且非
    
    常温和宽容。最重要的是,三姐妹小时候创作的“小书”,并非什么文学奇迹,而是她们对
    
    当时的杂志和图书大胆而幼稚的摹仿。通过这样寻常但持续的练习,她们终于用自己的文笔
    
    震惊了世界。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三姐妹的主要作品出版时,都是在30岁左右的年龄。
    
    到这个时候,她们都有了足够的“训练小时”,早超过了“十年定律”所限定的时间。
    毕加索也许是现代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父亲就是位画家,也是位美术教师。他和莫扎特
    
    一样,从小就开始了专业训练。当然,除了家教外,他还进入美术学校学习。他第一幅成熟
    
    的作品问世,也是在他绘画生涯开始了10年以后。专家在分析他早期作品时指出,这些作品
    
    所达到的程度,和许多才能一般的画家在同样的训练阶段所达到的水平非常相似。他年轻时
    
    代的作品同样有不少幼稚粗糙的线条。在科学领域,如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发明电灯的爱
    
    迪生,他们的业绩也都无法突破“十年定律”。学者们对在数学、游泳、长跑等领域的精英
    
    的研究,也都证明了“十年定律”之有效。一项对120名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和123名最著
    
    名的诗人和作家的研究表明,这些科学家发表他们第一个作品的平均年龄是25.2岁,诗人和
    
    作家是24.2岁。而这些科学家发表自己最重要的研究的平均年龄是35.4岁,诗人和作家们发
    
    表自己最好的作品的平均年龄是34.3岁。一般科学家多是在青少年时期决定投入于自己的事
    
    业。诗人和作家也许更早些。这样算来,这些人从立志献身到发表第一个作品大致是10年。
    
    从第一个发表作品到最好的作品又是10年。一系列研究表明,在文学、音乐、美术、科学,
    
    以及其他领域,天才成功多在快30或三十几岁之时,16岁以前就成为世界级的非常罕见。天
    
    才是需要时间磨炼的。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选载
    
    

 

相关新闻

干货分享|10本最受国外孩子喜爱的英文词典——上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请家长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哪一类?
3岁、7岁、10岁,孩子的重要转折点! 父母,你在做什么?
为什么大部分培训最终都沦为自娱自乐?(下)
培训需求与培训工作
异地业务员培训方案
上海科技活动周《科学画报》活动
动脑筋
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吗
结香的哀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干货分享|10本最受国外孩子喜爱的英文词典——上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请家长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哪一类?
20条制作PPT的视觉原则
培训简史:培训者必知的历史轨迹
广田丰管理培训生人才培养调查报告
第4讲 作为上司的职业经理
第3讲 作为同事的职业经理
第2讲 作为下属的职业经理
第1讲 培养经理人的管理素养
酒店前台新员工上岗培训计划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