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七讲:均衡�最优�边际分析法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77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七讲     均衡·最优·边际分析法
        
        从这一讲起,我们进入第二章的学习。
        
        这一章只有两节,分别讲解这本教材的作者所认为的微观经济学只涉及的两类问题:求均衡与求最优。应该说,只有这本教材是这样划分的,其它经济学教科书——也包括其他经济学家在内——都认为求均衡与求最优是同一件事。那我的意见是什么呢?我先不说,我要先讲解完这两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后才说,因为直到那时大家才能明白为什么我的意见会是那样。
        
        我先说均衡。上一讲我已提到过,经济学从物理学搬了很多东西过来,微观、宏观的划分是一个,这里的“均衡”的概念也是。
        
        大家在中学学过牛顿力学,知道均衡在物理学里是什么意思——它是指一个物体受力平衡,于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之中。例如这讲台上的手机,它处于静止状态,为什么呢?因为它这时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心吸力(即重力),另一个是讲台对它的支撑力。这两个力大小一样,但作用的方向刚好相反,因此手机是受力平衡的,就处于静止的状态。
        
        经济学把这个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从物理学搬过来,发明了“均衡”的概念,指的是经济力量大小一样、作用方向相反时情况就处于静止的状态(情况不可能有所谓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例如,供求理论所分析的就是市场上最典型的两种经济力量:买方对商品的需求与卖方对商品的供给。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买方的需求使价格趋于上升,卖方的供给使价格趋于下降——,当它们大小一样时,价格就会稳定下来静止不动。
        
        但后来经济学家发现,很多时候你没法找到至少有两种经济力量的存在来说明均衡的状态。这个词毕竟是从物理学搬过来的,难免会经常出现与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格格不入的情况。于是经济学家后来又把均衡的概念修改了,变成是“在特定的条件(这里指的就是局限条件)下,各经济主体不再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静止下来)的状态。”为什么各经济主体不再调整自己的行为呢?那一定是在该特定的局限条件下,他们已经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于是满足于停留在现有的状况之中,静止下来,不再改变。如果他们还没达到最有利的位置,自私会驱使着他们继续调整自己的行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博弈论等所使用的均衡的概念,实际上是这个概念,而不是那个直接从物理学搬过来的“受力平衡”的概念。(按:我可以想象,这本书的作者如果听到我这番话,会坚持说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严格来说是消费者最优选择、生产者最优选择,因此属于求最优、而不是求均衡的问题。但博弈论里的那个纳什均衡就只可能是均衡了。)
        
        你们注意到没有?我已经把“最优”的概念跟你们说了!所谓求最优,就是人们看着目前的局限条件调整自己的行为,尽可能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最优与均衡,你既可以看成是不同,也可以看成是相同。说不同,是因为最优是一个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而均衡则是所有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行为之后的整体结果。说相同,这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而已,也就是最优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均衡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从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最优是微观(个体),均衡是宏观(总体)。
        
        然而,接下来我就要批判“均衡”的概念是有问题的。这个从物理学搬过来的概念,其实只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借用物理学里受力平衡的概念,却没有真正地把这概念在物理学里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本质吸收进来。物理学的均衡是一个事实。现在你们看出窗外,那边的马路上有汽车开过,还有汽车停在路边,你能告诉我,哪辆汽车正处于物理学所说的均衡状态吗?当然可以了!那停着的汽车就是;还有那正跑着的汽车,只要有适当的测量工具可以准确地测量出它们是否做着匀速直线运动,你们就能清楚地回答它们是不是也处于均衡状态。可是,你们看出窗外,你能告诉我,现在这个世界是否处于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吗?你说它均衡,你凭什么那样说?你说它不均衡,你又凭什么那样说?物理学里的受力平衡,是有“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看得见(至少是借助测量工具可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作为凭据的。可是经济学里的均衡,却是看不见的,不是事实!
        
        另一个可以给“均衡”的概念以致命一击的批判是:既然均衡是指特定的局限条件下人们达到最优时的状态,那怎么可能有非均衡的情况出现呢?非均衡应该就是指特定的局限条件下人们没有达到最优,可这是跟自私的假设相矛盾的啊!自私的人怎么会不达到最优呢?你要是说,局限条件突然变化时,原来处于均衡状态的人们来不及改变他们的行为,于是在调整行为达到新的均衡之前,人们是处于非均衡的状态的。那我告诉你,这只不过是说明人要调整行为是存在着交易费用的——包括人认识到原均衡状态的局限条件已经改变所需的信息费用——,而交易费用也是局限条件之一,你觉得人调整行为达到那所谓新的均衡之前是处于非均衡状态,只不过是因为你看漏了交易费用这一局限条件而已!——大家还记得我在第五讲里已经提醒过你们了吗?教科书经济学大量错误的其中一个主要来源,就是看漏了一些局限条件,尤其就是看漏了交易费用。一旦看漏交易费用这局限条件,就会出现违反“自私”假设的错误。瞧,“非均衡”这概念的错误又一次证实了我的这个论断。
        
        总之,如果把一切局限条件都全部考虑在内,在经济学的框架之内,是不可能有“非均衡”的情况出现的。既然无所谓“非均衡”,则“均衡”的概念又有何意义呢?科斯、张五常等经济学家都反对使用均衡的概念,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里使用了太久、也使用得太广泛了,与其它经济学理论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可以说是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把它彻底废除的成本实在太高(我也是自私理性的经济人呢,一笑),所以我的主张是保留这个概念,但一切“非均衡”的分析必须通通给清理出经济学的门户之外,因为它们明摆着是与“自私”的假设相违背的。也就是说,你要问我这个世界是不是处于均衡之中,我的回答是:永远都是!不可能不是!谁跟我说不是,那就相当于说他不承认“自私”这基本假设,那他就没有资格留在经济学之内,管他是不是诺贝尔奖得主,    get out    !这就相当于是,谁在物理学的领域里研究上帝(牛顿晚年就是沉迷于做这种事情),管他是不是牛顿,    get out    !
        
        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一些看起来是非均衡的情况其实是均衡的,这与物理学里存在着摩擦力是颇为相似的。我现在用力推这讲台,但我没能推动它。为什么?明明这讲台受了我这向左的推力,为什么它还是静止,也就是还是处于均衡状态呢?物理学的解释是,因为这讲台同时还受到一个向右的摩擦力,这摩擦力的大小与我的推力刚好相等、方向却是相反的,于是这讲台受力平衡了。但只要我施加给这讲台的推力足够大,最终是可以克服摩擦力的阻碍而使这讲台移动的。
        
        类似的,根据供求理论,供求状况变了,原来的均衡价格理应不再均衡,价格要波动才对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不会看到价格跟着分分秒秒都在变动的供求状况而分分秒秒地也在变动,那价格是不均衡的吗?当然不是!分分秒秒地改变价格是有交易费用的,改变价格所能得到的收入增加如果不大于改变价格所要克服的交易费用,自私的人就不会去改变那价格。但供求状况的变动足够大,使改变价格所带来的收入增加足够多——也就是足以克服价格变动所带来的交易费用——,自私的人一定会改变价格以适应那变化了的供求状况。
        
        事实上,我们的确是见过分分秒秒都随供求状况而变动的价格,那就是股票市场上的股价!因为那是价格变动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最低的地方,是用计算机自动撮合供求双方的出价的。另外,同样是卖菜,菜市场上的菜贩子看着人流、销售量来调整菜价,比超市里明码实价地出售蔬菜要更有灵活性,这也是因为前者调价的交易费用比后者低。菜贩子是蔬菜的产权人,他有定价权;超市里的一线员工并不是蔬菜的产权人,他们没有定价权,调整价格还得向上头汇报、走一轮企业内部的决策流程之后才能落实下来。如此费时失事,只怕这一天都过去了,菜都卖完了(或卖不完烂掉了),调价的决策还不一定能做出。所谓“费时失事”,其实就是指存在着较高的交易费用。
        
        所以,你不要说我用交易费用的存在来主张均衡总是成立是套套逻辑(    tautology    ,大陆一般习惯译为“同义反复”),否则物理学用摩擦力来解释为什么我没能推动这张讲台也是套套逻辑了。更重要的是,从上述我所举的卖菜例子,你们能体会到如何通过观察不同的现象,辨析它们所涉及的交易费用是大小不同的,根据这些看得见的事实(而不是像“均衡”那样是看不见的),我解释了为什么菜市场上的菜与超市里的菜,其价格波动的频率不一样,也就否决了价格波动频率较低的超市里的菜处于不均衡状态之中的观点。
        
        由此,我要更进一步地指出,经济学里只需要静态分析(对某个均衡状态的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对两个不同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的分析,实际上是分析它们所赖以成立的局限条件有何不同),而不需要什么非均衡分析,也不需要什么动态分析(据主张进行动态分析的经济学家说,那是分析一个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个均衡状态的过程,在这过程之中当然就处于不均衡状态啦)!搞这些非均衡分析、动态分析的经济学家,只不过是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已。哪怕这些分析能风行一时,哪怕甚至还拿过诺奖,但是……    get out    !那是伪经济学,我只负责教真经济学!
        
        此外,我之所以主张保留“均衡”的概念,还有另一个原因。“非均衡”的分析不能做,但“非均衡”的概念有时能作为一种工具来协助我们理解理论与解释世事。例如,在我们学习经济学理论时,理论的最终结论当然是基于人是自私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也就一定是满足均衡条件的。但我们在理解这理论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时,可以用相当于数学里的“反证法”的思想,考虑一下不是该结论时的情况是否属于“非均衡”。也就是说,一切会得出非均衡结论的理论,一定是错的!以“非均衡”的概念来作为判别理论对错的工具,可以说是相当的有用。这是“非均衡”概念用于理解理论时的用途。
        
        另外,在我们解释现象时,如果觉得出现了所谓“非均衡”的情况,那一定是我们的解释中遗漏了一些局限条件(往往就是交易费用)。老实说,经济学仅以理论本身而言,再难也难不过物理化学生物这些严格的自然科学,但经济学的难就难在应用,而应用之难又主要难在考查局限条件。一件事情或一个现象发生,相关的局限条件说是成千上万也是低估了,要从中筛选出真正起了关键作用的局限条件那更是谈何容易!——这说明信息费用是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非均衡”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发现是否遗漏了一些关键的局限条件(虽然它并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具体是哪些局限条件,这主要是靠经验了),因此作为一种查漏工具,也是非常有用的。
        
        也就是说,“非均衡”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起到排查错误与遗漏的作用。(按:熟悉张五常的《经济解释》里的内容的朋友大概已经看出来,他在卷三《制度的选择》里有一节叫《租值消散作为理念》,提到以租值消散作为理念来协助推理、判断理论的对错非常有用。如果一个理论分析或现象解释中出现应该消散却不消散的租值,那就一定是错了。张五常的租值消散理念,跟我这里说的“非概念”概念作为排错查漏工具其实是异曲同工,因为如果莫名其妙地出现无主收入(应该消散而不消散的租值),那一定违背了“自私”的假设,起因也一定是因为看漏了一些局限条件。当然,“租值消散”的理念比“不均衡”要好,因为租值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均衡是观察不到的事实。我是考虑到均衡的概念在经济学里的存在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于是作此折衷的处理。不熟悉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的朋友多半看不明白我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可以跳过不管。)
        
        接下来讲最优。最优的概念前面已经讲了,下面要讲的是求最优的分析工具,那就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法!
        
        我在第三讲就已经说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也就是人总是设法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好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最优的含义。上一讲在介绍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时我也提到,经济学从古典时期发展到新古典时期,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引入了数学作为协助推理的工具。怎么用数学来表达经济学的这个“自私”假设呢?经济学家想到了数学中的求极值——最小代价(最小成本),那就是求最小值;最好的东西(最高收入),那就是求最大值!再进一步,数学中是怎么求极值的呢?在几何里是求曲线的斜率为零(曲线在那一点上的切线是水平的),在代数里则是要用到微积分中的求导数为零。而将这种数学的思想(不仅仅是计算方法本身!)引入经济学,就为经济学带来了一个全新而又重要的概念:边际(    maginal    )!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三人,不约而同地、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边际的概念,从此经济学理论中无处不有边际分析法的身影,在经济学思想史上被称为“边际革命”!
        
        那到底什么是“边际”呢?因为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数学,所以我先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但最后我要推到有经济含义的边际概念上去,就与数学不完全是一回事了。
        
        大家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两种量:总量与平均量。总量就是总数,而平均量就是总量除以一个你指定用来作平均基准的数量。例如,这个课室里所有同学的重量加起来,就是这个课室里的人的总重量,这是总量。如果指定以人数为平均的基准,那么总重量除以人数得到的就是平均(人均)重量。现在你们要学另一个新的量,叫边际量。如果现在从外面走进一个人来,他的进来导致人数增加了,这课室里的人的总重量也增加了,他的重量就是边际量。另外,如果这课室里有一个人走了出去,他的出去导致人数减少了,这课室里的人的总重量也减少了,他的重量也是边际量。也就是说,边际量是指作平均基准的数量变动一单位所导致的总量的变动。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七讲:均衡�最优�边际分析法(3)
经济学讲义-第七讲:均衡�最优�边际分析法(2)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