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学习过了,货币的价值是来自于它所交换的物品的,具体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举个例子吧。例如一个国家之内有 100 单位的物品,这个国家的政府发行了 100 单位的货币来协助这 100 单位的物品的交易。这样,在这个国家里有 100 单位的货币去购买 100 单位的物品,于是平均每单位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对了,是 100/100=1 。这就是所谓的物价水平——不是某个物品的具体价格,而是所有物品整体的平均价格水平。这样,面值为 1 元的货币,平均来说能购买到 1 单位物品,这 1 元货币的价值就是这样来自于 1 单位物品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 1 单位物品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类生存、或生存得更好的用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说, 1 单位物品的价值用 1 元的货币量度了。
但是,让我们想象一下以下的情况:上述的国家那 100 单位的物品没有任何变化,可是这个国家的政府却多印了 100 单位的货币——也就是现在这个国家里总共有 200 单位的货币了。这样,现在这个国家里是有 200 单位的货币去购买仍是 100 单位的物品,于是平均每单位的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对了,是 200/100 = 2 ,物价水平上升了。这,就是你们所熟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一定是因为货币的数量与实物的数量脱了节,导致物价水平上涨。这也是一切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脱节导致危机的本质!这时, 1 单位物品的价值用货币来量度变成 2 元,反过来说,就是 1 元货币的价值已经下降为 1/2 单位物品!由此可见,所谓的货币价值,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货币的购买力。
货币的价值既然实际上是来自于物品,则物品数量没有增加的话,它的数量就不应该增加,否则它单方面地增加,并不能“自我增值”,反而只会导致它的自身价值(购买力)下降——也就是货币贬值了!顺便说一句,对内的通货膨胀,跟对外的货币贬值是同一回事,都是货币的价值下降。对内是货币与国内的物品交换;对外是货币与其它国家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与其它国家的物品交换,因为其它国家的货币是与它们国内的物品交换的,如果其它国家的货币价值不变,我们国家的货币价值却下降了,当然一定会表现为相对于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了。
其实这个道理用常识想一下都能明白的。如果货币自身是有价值的,不依赖于它所交换的实物,那岂不是多印钞票就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啦?这样还哪用得着那么辛苦生产新的产品?不如全国的工厂、商店都关门歇业,只需政府开动印钞机源源不断地印货币就行啦?
因此,货币的价值要稳定,货币的数量就一定要尽可能严格地根据物品数量的变动来变动。如果物品增加了 10 %,如从原来的 100 单位增加到 110 单位。这时货币就可以随之从 100 单位也增加到 110 单位——不能多、也不能少!增得比物品的多,多出的部分又会导致通胀;增得比物品的少,不够的部分则会导致通缩!总之,想要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稳定,既无通胀,也无通缩,就要让货币的数量变动如影随形地紧跟着实物的数量变动走。
前面的讲义中讲到社会保险制度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古代很少发生通货膨胀,现代的通货膨胀却极为普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当然还是刚刚说到的通胀的成因:现代的货币数量与实物数量发生脱节是经常都有的事情,通胀自然就成了家常便饭。
但人们会进一步地问:为什么现代的货币数量与物品数量经常会发生脱节呢?这样深究下去,答案有三。其一,古代的货币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现代的货币是纸钞,贵金属的数量不会随政府的意志想增加就能增加,纸钞却是政府开动印钞机就能哗哗哗地印出来的。其实古代也有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这里就让我顺便向大家介绍一下货币的发展历史。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话:“货币天然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确实,人类早期的时候,货币并不是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盐、稀有的贝壳等都曾经充当过货币。大家看中文里与货币、财富有关的文字,会发现它们往往都有个“贝”字的偏旁,就是贝壳作为货币使用时在文字中残留下来的痕迹。当然,还有很多与钱有关的文字是有“金”字的偏旁的,那就是后来过渡到以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作货币的时代在文字中打下的烙印了。
从上面所归纳的货币职能可见,仅以作为交易媒介而论,任何一种实物都可以充当货币,但还要贮藏价值与成为价值尺度的话,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了。因为要贮藏价值,货币本身就不能是容易腐烂或破碎而导致价值减损、甚至灭失的物品。曾经充当过货币的盐、贝壳都不容易腐烂,但贝壳容易破碎,所以很早就被淘汰掉了。黄金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家学过化学就知道,金是所有化学元素中性质最稳定、最难发生化学变化的,既不怕烈火高温焚烧,又不怕强酸强碱的腐蚀。其实人们日常所说的腐烂,就是指发生了化学变化,使原有的物质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而要成为价值尺度的话,如前所述,其数量就不能太容易增加,否则动不动就会超过物品数量的增长,带来通货膨胀。所以贝壳充当货币时,也不是随便什么贝壳都是货币,必须是稀有的贝壳。而黄金在这方面也是相当的合适,事实上中国古代由于黄金数量太少,以至于没法大量地使用黄金作为货币,要以白银为主,辅之以黄金。黄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化学性质稳定,物理性质却是非常的软,用牙都能咬出齿痕,这就方便了将之切割以适应不同金额大小的交易。这解释了为什么钻石也同样地不容易腐烂、也非常稀少,却没能成为货币,因为钻石太硬了!
由此可见,黄金还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天生就是做货币的料!以它作为一种物品的用途来说,其实黄金是最没用的东西!如前所述,它的化学性质太稳定没法跟别的物质化合成更有用的东西——相比之下,白银碰到硫化物会变成硫化银而呈黑色,在古代常常用于制作盛载食物的器皿来验毒——,可是它的物理性质又太软——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写萧峰领着燕云十八骑上少室山,为表现其豪奢而说那些坐骑脚上装的都是黄金打就的马蹄,那其实是瞎掰!比铁软得多的黄金根本不可能承受马蹄踏地时的巨大冲力。除了充当货币,黄金可谓一无是处!
虽然古代主要是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充当货币,但由于这些贵金属太稀少而价值太高,普通日常的小额交易用不上它们,所以各国还是以贱金属(如铜、铁、镍)铸造了辅币用于流通。这些辅币虽然有政府规定的面值,但那面值如果与它的贱金属含量跟金银等贵金属的比价不相符合的,照样会发生通胀或通缩。中国古代就有“子母相权”的货币思想,是指贵金属货币为母,贱金属辅币为子,二者的面值要符合各自的含量与比价。然而,古代的政府还是可以不管子母相权的客观要求,脱离贱金属辅币的实际含量而硬性规定其面值,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通过降低铸币中的金属含量或虚增面值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供应量),从而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我曾写过《“劣币驱逐良币”的神话——从唐肃宗的“乾元重宝”史实说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17ul2.html )和《荻原重秀的货币改铸改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qgn.html )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唐代与日本幕府时期的两次通过铸造不足值的大钱(重宝)或以改铸钱币降低金属含量的办法来制造通货膨胀的史实。
外国的历史我了解不多,仅以我较为熟悉的中国历史而论,史迹斑斑留给后人的教训就是这样的:大部分的皇朝灭亡,基本的套路都先是由于皇帝穷奢极侈或穷兵黩武而使得国家陷于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之中。要解决财政危机,正当的途径本应是开源节流,即减少开支,增加税收。然而,要过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日子的皇帝减少开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增加税收则只是为到了这个时候必然已是贪官污吏大行其道的吏治腐败的官员大开上下其手的方便之门,增加的税收多半是入了私人的口袋,只有小半能补充空虚的国库,继续加税只会是苛捐杂税逼得民不聊生的结果。正当的途径不好走,就会引诱了统治者走制造通货膨胀的歪门邪道,因为通货膨胀这一招刚一开始使用时财政收入很容易就能增加,恶果却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浮现出来,正所谓“饮鸠止渴”是也。再加上古人不懂货币理论,通货膨胀一制造出来往往就不可收拾,会迅速向恶性的超级通货膨胀滑去,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这个时候只要再适逢发生什么水灾、旱灾之类打击农业生产这古代的支柱性产业的天灾,赈灾救济的官员又乘机大发国难财的话,紧跟而来的就是农民起义这人祸了。所以,财政危机、通货膨胀、天灾人祸这三部曲可以说几乎是奏响了每一个皇朝覆灭的丧葬交响乐。
但不管怎么样,至少在古代,由于要人为制造通货膨胀就得铸大钱或重铸货币,动静比较大,做起来也麻烦得多,若非到了财政危机迫在眉睫、开源节流的正途又不好走的末世,一般也不会用上这一招。相比之下,现代的政府只要悄悄地开动印钞机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印出其面值更是远远脱离了纸张作为物品价值的纸币,在货币理论的指导下只要做得不是太过份,不至于滑向动摇统治的超级通货膨胀,人民埋怨归埋怨,承受还是承受得起,那就无怪乎 10 %以下的所谓“温和”的通胀会成了家常便饭。然而,如《利息理论》一讲所言,复利的杀伤力很厉害,因此哪怕每年的通胀水平不算很高,但对于时间很长的投资或储蓄而言都仍是极为可怕的杀手。
通胀在现代成为普遍的家常便饭,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张政府以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对付经济萧条,为政府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脱离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货币数量提供了号称“科学”的借口。而古代的政府固然是不懂货币理论,可也没想过有什么责任要以货币政策去干预市场以促进经济增长。关于这一点,后面比较古典经济学的以“货币中性”为核心的货币理论,与凯恩斯的以“货币非中性”为核心的货币理论时,再作详细的讲解。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现代的西方或发达国家大多工会林立、福利制度遍地,干扰了市场运作,使得它们的经济制度缺乏适应局限条件变化的弹性,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工资)有极为严重的刚性。通过人为制造通货膨胀,可以短暂地瞒天过海调整价格、提高弹性,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连作为货币学派的领军人物的弗里德曼都认为政府搞点温和的小通胀对经济而言是“润滑剂”,这其实是基于经济制度缺乏弹性的局限而提出的折衷性的政策建议,通胀在本质上并无什么润滑剂的功能可言。关于这一点,也是到后面讲解“失业”的时候再作详细分析。
大家可能也深有体会,通胀是不好的,通缩是不好的。但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解释一下。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货币是量度物品价值的尺子。既然是一把尺子,它自身的长度就不能变来变去!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用来量度长度的尺子,今天的一米是这样长,明天的一米就变成那样长,物体的实际长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用这把变来变去的尺子去量物体,今天量出来的长度与明天量出来的都不一样,你叫工程师还怎么能建起长、宽、高都确定的房子来?类似的道理,如果货币这把量度物品价值的尺子变来变去,今天的 1 元是 1 单位物品,明天的 1 元是 1/2 单位物品,可是物体的实际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用这把变来变去的尺子去量物体,今天量出来的价值与明天量出来的都不一样,你叫经济体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怎么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