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该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口少但很有学术价值。由于独龙江地区历来鲜与外界交往,故语言发展缓慢,保留早期面貌较多。在同语族的语言中,独龙语和景颇语、登语、珞巴语等几种语言比较接近。
历史
独龙族自称“独龙”,他称有“俅人”、“曲人”、“俅子”、“俅帕”、“洛”、“曲洛”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由于独龙族先民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山峡谷地带,北连西藏高原,东接高黎贡山,西界担当力卡山与缅、印毗邻,形成相对高差3800多米的纵深峡谷地貌。这种地理环境所致很少为外人所知。因而在古代汉文文献中对独龙族记载甚晚,在元、明以前其确切族称难以考定。但从其语言系属上分析,独龙族与我国古代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代氐羌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从公元8世纪起,属南诏、大理云南地方政权的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以来陆续又受到维西厅、康普和察瓦龙藏族土司和喇嘛寺的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了菖蒲桶(贡山县)、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等三个“殖边公署”,后又改为设治局,直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前,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他们主要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落后面貌。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