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配殿在隆恩殿东厢。殿顶是“歇山式”,上铺黄色琉璃瓦,四面出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其下有低矮的石基座。门窗及梁柱一律以朱红油饰。殿内原有小暖阁及宝座等陈设。
东配殿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使用主要有二项。
一、存放祝板。昭陵每年奉行大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送至昭陵,以便大祭时向神位宣读。这两件祭物是代表皇帝向祖宗表达哀思和意愿的文书.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祭物。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先供存于东配殿。大祭当天凌晨,礼部读祝官及赞礼官到此,向祝板、制帛行一跪四叩头礼,再将祝板、制帛请出,至隆恩殿行祭。
二、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在清代,祭陵被奉为国家大典.绝对不可稍有懈怠,必须按时按制认真执行。然而,做为祭祀的场所隆恩殿有时也需要维修、彩画,甚至要大修。为了避免因修缮而影响祭祀,于是采用一个“变通”办法,以东配殿暂时替代隆恩殿,凡遇隆恩殿修缮,将殿内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以及其它陈设挪到东配殿如式供奉,每逢大祭、小祭以及其它祭祀,一律改在此殿举行。尽管东配殿殿内狭窄依然因陋就简,以不失礼制为主旨。
另外,在奉移神牌时,必须事前经皇帝钦派由京师派来钦差大臣会同盛京将军一起承办,其它官员在没有皇帝授旨条件下不准擅自移动。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东配殿曾两度移动神牌。为些,皇帝弘历特派公永玮来盛京,与将军图舍肯将神牌从隆恩殿移到东配殿。为了等候隆恩殿工程竣工,弘历要永玮暂留在盛京,等神牌移回隆恩殿再回京师。
东配殿现陈列“皇太极史迹展览”,内有太宗鹿角椅、龙袍(均为复制品)等遗物。
西配殿在隆恩殿西厢。建筑形式与东配殿完全相同。此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殿内原有方桌一张,位居殿内正中,祭祀时桌上放着一尊用白面和菜籽油制成的喇嘛塔(大肚塔),塔对面的西墙上挂有佛像及“唐卡”(佛画),方桌南北各有低矮的条桌长凳,是喇嘛们的坐席,祭祀时在此敲打法器口念经咒。清代崇信喇嘛教,各种祭祀活动大都少不了喇嘛们的参予。比如,举行宸妃葬礼时,太宗皇太极便派了不少喇嘛、道士以及萨满去妃墓地举行宗教仪式。昭陵也是如此,据档案记载,早在顺治年间建昭陵之初,这里便有名叫“格龙”的喇嘛首领,表明当时这里曾有一批从事祭把的职业喇嘛,此后不知从何时开始,昭陵忌辰大祭要从盛京实胜寺、长宁寺等处请喇嘛念经。这项制度直到伪满洲国一直如此。伪满康德年间傀儡皇帝溥仪为了敬天法祖光宗耀祖,特地钦派“御弟”溥伟来沈阳“恭代”祭祀祖宗陵墓和太庙。溥伟在祭祀昭陵时即从实胜寺等处请来大批喇嘛念经作法。这次大祭显然是在国难当头、民怨沸腾的背景下举行的,但是,他们仍然要“悉前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