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礼仪知识(七)见面礼
作者:不祥 申领版权
2010年11月10日 共有 2291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每个人每天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同各种人接触,在见面时行使正确而优雅的见面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显示出你优雅的气质。 
    一、握手礼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应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它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意,从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意向,还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有时握手比语言更充满情感。     
    (一)握手礼行使的场合     
    1、迎接客人到来时;     
    2、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     
    3、久别重逢时;     
    4、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5、拜访告辞时;     
    6、送别客人时;     
    7、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     
    8、拜托别人时;     
    9、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二)握手礼行使的规则     
    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1.两人之间握手的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若两人之间身份、年龄、职务都相仿,则先伸手为礼貌     
    2.如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若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对女宾先伸手表示欢迎。   
    3. 如一人与多人握手时,应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     
    4.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对方应立即回握,以免发生尴尬。   
    (三)握手礼行使的正确姿势     
    标准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轻摇,一般二三秒为宜,握手时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
    (四)握手礼的体态语
    握手的具体样式是千差万别的。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样式,既有助于我们通过握手了解交际对方的性格、情感状况、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等;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去自觉地应用各种具体的样式。     
    1、谦恭式握手。又称“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即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用这种方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懦弱,处于被动地位,又可能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这种人往往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2、支配式握手。又称“控制式”握手,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以这种方式握手的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地位。这种人一般来说说话干净利索、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是一经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在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差距较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易采用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                            
    3、无力型握手。又称“死鱼式”握手,握手时伸出一只无力度的手,给人的感觉象是握住一条死鱼。这种人的特点如不是生性懦弱,就是对人冷漠无情,待人接物消极傲慢。     
    4、“手套式”握手。握手时用双手握住对方的右手,既可表示对对方更加尊重、亲切,也可表示更加感激、有求于人之意。但这种握手方式最好不要用在初见几次面的人身上,以免让对方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5、抓指尖握手。握手时不是两手的虎口相触对握,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只捏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手指尖部。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矜持与稳重,常采取这种方式。如果是同性别的人之间这样握手,就显得有几分冷淡与生疏。     
    6、施舍型握手。即在行握手礼的时候只伸出四个手指与他人相握,表明此人缺乏修养、傲慢、不平易近人。(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贵妇人与绅士之间的握手除外)     
    另外,当对方久久地、强有力地握着你的手,且边握手边摇动,说明他对你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当对方握你手时连手指都不愿弯曲,只例行公事式地敷衍一下,说明对方对你的感情是冷淡的。当你还没把话说完时对方就把手伸出来,说明你的话对他不感兴趣,应尽快结束谈话。
    (五)握手时的注意点
    行握手礼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要左顾右盼,一边在握手,一边在跟其他人打招呼。     见面与告辞时,不要跨门槛握手。     
    握手一般总是站着相握,除年老体弱或残疾人以外,坐着握手是很失礼的。     单手相握时左手不能插口袋。     
    男士勿戴帽、手套与他人相握,穿制服者可不脱帽,但应先行举手礼,再行握手礼。女士可戴装饰性帽子和装饰性手套行握手礼。     
    忌用左手同他人相握,除非右手有残疾。当自己右手脏是时,应亮出手掌向对方示意声明,并表示歉意。     
    握手用力要均匀,对女性一般象征性握以下即可,但握姿要沉稳、热情和真诚。     握手时不要抢握,不要交叉相握,应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交叉相握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有的国家视交叉握手为凶兆的象征,交叉成“十”,意为十字架,认为必定会招徕不幸。 
    
    二、鞠躬礼
    鞠躬礼是一种人们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致意礼节。     
    (一)行使鞠躬礼的场合     
    鞠躬礼既可以应用在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中,也可以应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既可应用于社会,也可应用于家庭。如下级向上级,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行鞠躬礼表示敬意;上台演讲、演员谢幕等。另外各大商业大厦和饭店宾馆也应用鞠躬礼向宾客表示欢迎和敬意。     
    (二)鞠躬礼的方式     
    一鞠躬礼:适用于社交场合、演讲、谢幕等。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20度,随即恢复原态,只做一次。     
    三鞠躬礼:又称最敬礼。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90度,然后恢复原样,如此连续三次。     
    (三)鞠躬礼的正确姿势
    行礼者和受礼者互相注目,不得斜视和环视;行礼时不可戴帽,如需脱帽,脱帽所用之手应与行礼之边相反,即向左边的人行礼时应用右手脱帽,向右边的人行礼时应用左手脱帽;行礼者在距受礼者两米左右进行;行礼时,以腰部为轴,头、肩、上身顺势向前倾约20度至90度,具体的前倾幅度还可视行礼者对受礼者的尊重程度而定;双手应在上身前倾时自然下垂放两侧,也可两手交叉相握放在体前,面带微笑,目光下垂,嘴里还可附带问候语,如“你好”、“早上好”、等。施完礼后恢复立正姿势。     
    通常,受礼者应以与行礼者的上身前倾幅度大致相同的鞠躬还礼,但是,上级或长者还礼时,可以欠身点头或在欠身点头的同时伸出右手答之,不必以鞠躬还礼。     
    (四)鞠躬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鞠躬要脱帽,戴帽子鞠躬是不礼貌的。     
    鞠躬时,目光应该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不可以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看对方,这样做姿态即不雅观,也不礼貌。     
    鞠躬礼毕起身时,双目还应该有礼貌地注视对方。如果视线转移到别处,即使行了鞠躬礼,也不会让人感到是诚心诚意。     
    鞠躬时,嘴里不能吃东西或叼着香烟,上台领奖时,要先向授奖者鞠躬,以示谢意。再接奖品。然后转身面向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以示敬意。 
    
    三、抱拳礼
    (一)适用场合     
    抱拳礼又称拱手作揖。中国人创造的抱拳礼的动作与西方人握手动作的原始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抱拳拱手还有同对方“保持距离”的意义,因而这一礼仪形式在社会意义上具有封闭性的内涵。抱拳礼至今在武术界、长者之间和一些民族风格浓郁的场合,常常施用。有时也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或气氛比较融洽的场合,如春节团拜、宴会、晚会之时施用。主要适合于个人面对集体之时施行此礼节,意为自己握住自己的手,代替了握住别人的一只手在摇。     
    (二)正确姿势     
    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要领是右手半握拳,然后用左手掌包握在右拳上,两臂屈肘抬至胸前,目视对方,面带微笑,轻摇几下。
    
    
    

 

相关新闻

第4讲 物业线路维修注意事项
第3讲 物业保安员军事训练
第2讲 物业公司保洁员工作手册
第1讲 物业管理服务礼仪
13.3 斟酒得体,尽显个人风度
13.2 选良好的就餐礼仪
13.1 企业职工运动会礼仪
12.6 节日礼仪
12.5 婚礼礼仪
12.4 宴请礼仪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礼仪知识(八)坐姿
礼仪知识(六)司机人员礼仪
礼仪知识(五)乘车座次的安排
礼仪知识(四)送花的礼仪
礼仪知识(三)筷子的禁忌
礼仪知识(二)餐桌礼仪
礼仪知识(一)礼仪的概述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