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进步——以广西科技发展为例
作者:黄瑞雄/蒋平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8日 共有 3164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① 江泽民、胡锦涛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提出了著名的“四个同样重要”论断[1],胡锦涛则明确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全面创新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其实质是指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导,而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培养观念创新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建议》中明确指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意义和作用。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动力;而且也需要通过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建构良好的人文环境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有力保障。
    一、广西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
    200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全年国家给广西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项,比2003年增长11.1%。广西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1496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32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311项,软科学成果14项,基础理论成果7项。专利申请量2202件,授权专利1272件,共签订技术合同65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09亿元。[3]
    (二)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力保持一定的数量。
    近年来,广西区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虽然没有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仍保持一定的数量。科技人员数2000年为4.07万人,2002年为4.87万人,2003年为4.6万人。[4] (p414)科学家、工程师2000年为2.932万人,2002年为3.31万人,2003年为3.24万人。科技机构2000年441个,2002年584个,2003年532个。[4] (p414)
    (三)形成了以南宁、桂林、柳州、北海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目前,广西共有295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还有相当规模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中试基地和实验室。自1995年到目前为止,四个开发区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开发区充分发挥了它们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培植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在高新开发区内形成了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的企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正在迅速崛起。2004年四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总收入425.3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4.99亿元,实现利税42.44亿元,出口创汇2.6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28.1%(按现价计算),17.1%和29.2%。[3]
    (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初具规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目前,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经进入“实战”阶段。具有科技信息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平台。此外,为科研院所改革和产业化发展起支撑保障作用的中试基地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也在逐步进行中。这些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促进广西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策。
    政府为对科技活动进行灵活有效的调节制订了相关的技术创新政策。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广西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譬如1999年6月颁发《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若干规定》;1999年1月颁发《关于加强对我区利用外资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目的是为促进外资项目的规范运行,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益;1999年7月颁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保护条例》;2002年6月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继续开展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目的是壮大我区主导产业和提高经济质量,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并为此提供投资软环境保证。自治区政府还制订了从1999年到2007年的全区创新计划,成为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2003年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营科技企业促进条例》的修订工作。
    广西科技发展成就还可从某些领域,如林业产业等领域中得以体现。[5]
    二、广西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广西发展科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科技创新总体实力不强,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落后地位。据2003年调查,广西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序为第25位,而广东为第3位,湖南为第16位。[6] (p52)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广西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25%,与全国(1.98%)及东部(2.0%)、中部(2.3%)、西部(1.5%)省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相比处于落后位置。[7] (前言)广西的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比邻近的广东、湖南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有创新发展模式落后、哲学社会科学落后、人文环境不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未能很好融合等。
    (一)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落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科研开发时,忽视了市场需求,或者对市场需求一知半解,造成技术与市场的脱节,因而往往是虽然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并未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科技改革滞后、科技体制存在明显缺陷。广西现行的是沿袭建国初期我国从苏联搬过来的科技体制,虽然经历了三次改革,但基本上仍是行政管理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采取国家机关直接管理方式;在组织机构方面,严重的部门所有制;在人事制度方面,科研人员由上级人事部门统一调配,为部门和单位所有,无法合理流动,严重束缚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才智的发挥。
    第三,政府在R&D上的投资比例过低,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根据《2003年全国科学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统计,广西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8.90亿元,广东为56.6亿元,湖南为9.10亿元,云南为9.10亿元,贵州为4.3亿元,海南为1.0亿元。[8]
    第四,广西人文环境不够良好,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广西的科技人才相对数量少、整体质量不高,人才观念比较淡薄,引进人才力度不够,留不住优秀科技人才。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广西的经济总体实力不强,政府财政收入低。在2003年全国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排名中,广西为第27位,广东为13位,湖南为23位。[5] (p65)广西区各级政府无法为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既不能直接提供大量的财政拨款,也不能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行体制改革。
    (二)哲学社会科学落后,科技创新发展没有获得人文文化的有力支撑。
    相对我国京、津及江浙等文教发达地区,广西缺乏深厚的文化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落后。文化传统是社会文明的积淀,科技发展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文化传统显而易见会对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先进的文化传统对科技创新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西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社会的经济形态以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商品观念比较淡薄,同先进地区交往少,文化传统表现出封闭与保守的特征,从而形成小农经济意识,安于现状等观念,缺乏创新思维和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情况并没有彻底改观,因此无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化氛围。
    首先,这种情况会导致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以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某企业为例,该企业把资源集中在课题研发上,只求完成国家任务指标取得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无心转化成果兴办企业,一再失去了工贸发展商机。
    其次,体现在人才使用上的弊端。一些企业只从本位主义和眼前利益出发,没能做到广泛引进人才、使用人才,从而使得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和敢于开拓创新的人才不能进入决策和经营管理层,未能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再者,一些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不高,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在进行科技创新和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过程中,不能充分或根本未考虑到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又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在开发广西丰富的水电资源、铝矿资源、亚热带林业资源、农副产品和水产品资源时,虽然加快了广西经济建设,但同时破坏了本可以避免的自然环境,导致如柳州、百色等地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损害了当地人民的农业生产及其身体健康。用拼资源、拼消耗方式得来的经济发展最终也不会持久。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广西为壮大经济实力,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加快发展自然科学的学科发展,而相对忽视了培养人文精神、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对广西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间接的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广西区各级政府重视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发展甚于重视文科高等院校的发展,这样就必然导致科技工作者、政府决策者及普通百姓缺乏一种开拓、创新、着眼全局的思想意识,更缺乏一种有利于广西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未能很好融合。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几乎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一再论证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人的精神世界、人文追求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在科技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科技实践给人带来的物质力量,还必须注重科技实践带给人的精神力量。先进的人文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又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财富。广西的科技创新发展之所以落后,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哲学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发展不协调,或说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未能很好融合。
    首先,广西缺乏科技含量高又富有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特色的产业。例如,铜鼓是广西壮族人民珍贵的物品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广西出土和收藏的就有500面以上。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最重的上千斤,小的几十斤,有浮雕的花纹饰物,鼓面也有花纹图案。又如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业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可用作被面、台布、背带、围裙、手提袋等,唐、宋已有生产,明、清闻名全国。铜鼓和壮锦都蕴含着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两种物品都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如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它们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特色又形成产业,则不仅可以弘扬广西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为当地人民创收、增加就业人数。目前广西并未形成类似的科技产业。
    其次,没有充分注重科技的人文关怀。科技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不管在引进科学技术,还是在原创性的研究中,我们不但要考虑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物质享受,而且还应考虑到人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中有人文关怀,要求在发展经济时以不损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前提。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等事情每每发生。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经济目标,而且会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广西区内科技工作者、政府决策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缺乏顺畅的交流与合作。广西目前尚未建立一个为促进这种交流与合作的权威性平台,这就难免导致科技工作者在实施技术开发时、政府决策者在制订科技政策时只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三、促进广西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
    总体而言,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努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完善的制度和市场。
    (一)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高广西公众人文素养。
    科技发展首要条件是人。人既是科技发展的推动者,又是科技发展的受益者。广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但真正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修养的高素质的比例不高。换言之,广西的人力资源是缺乏的。为此,应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特别是教育投资力度。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为各族人民提供教育基础设施,尽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全区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把人口负担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其次,多渠道全方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这对实现技术创新十分重要。调研表明,生产技能差,加工水平低,是影响科技成果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加快发展理工科高等院校和文科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一批既具有人文修养又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二是具有政治民主;三是学术自由。近代科学得以形成和发展,正是由于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充分提供了这些条件。[10]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研究和运用其规律和规则,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观念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人文素养的自然科学家、企业管理者和政府领导者,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以达到支撑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目标。为此,应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推动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二)促进观念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
    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观念和发展道路。在“十一五”期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广西科技创新发展,从中找到自身如何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本地优势产业、从根本上实现广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本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实现建设一个“绿色、富强、文化、和谐”广西的目标。
    (三)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使两种文化协调发展。
    提高科学技术决策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是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提。作为21世纪的科学技术决策者和工作者,不仅应该具有科学素养,而且也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对于激发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强研究活动中的协作能力,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用。
    通过加强对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会极大提高其人文素养,其相应的价值取向将会渗透于科学研究的选题、理论建构等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为科技创新提供生长点、精神动力、建构原则和评判准则。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他们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还经常参与政府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其意见往往受到格外的关注以及信任。由于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科学家比其他人更能准确、全面地预见科技创新的可能应用前景。在对科技的社会后果的伦理评价方面,如果人们把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归功于科学家的话,那么科学家对科技导致的其他消极后果也应该担负起其应有的责任。如果说人们对科技应用前景尚不清楚,那么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科学家来说,不管他们的主观动机如何,都应要求其对科学活动的后果作慎重考虑。对科学工作者而言,掌握了科技知识并不意味着能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因此就更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技创新成果的正、负面影响,以决定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与否。这样,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在其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当代科学已经是一种典型的大科学,是一种由国家扶持的、集约化的科学,一种肩负民族道义,体现国家意志的事业。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对国家负责。不掌握人文知识、没有人文素养的科学家,用梁思成先生的话来说,只能称之为“半个人”。
    为此,可在自治区内的一些权威科技机构,设立一个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的机构,尽力招揽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师,并举办高层次、高水平、持久的“科学人文论坛”,为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激发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兴趣,帮助科学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使人文学者参与论坛,加强其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其科学素养,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念创新、市场创新、科学技术体制和人才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以促使广西科技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①人文社会科学,狭义亦称为哲学社会科学,就本文论题而言,对此不严格区分,故而文中广义、狭义两者时有互用。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复印机使用基本常识与保养
华为HG255D路由器修改图文教程
华为HG255D路由修改
中国科学院学部性质职能演变探究
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与思考
湖北省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的障碍及其对策
上海市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分析与对策建议
香港科技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澳门的启示
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化体系与中国的技术政策导向
进入国际发射市场的我国航天技术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