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者面对新股破发欲哭无泪时,监管者说不定在弹冠相庆。不是说三高发行吗?不是说新股利益链吗?现在好了,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加快新股上市步伐,一切指责都将烟消云散。
截至5月5日,今年117只新股市,首日破发的44只,占比37.3%;仍处破发的有79只,接近总量的七成。创业板共有41只破发,占据破发股的半壁江山。大规模的破发未能抑制贪婪之胃,在近4个月内发行上市的107只新股中,平均发行市盈率依然高达60倍,甚至高于去年全年的平均水平(去年为56.7倍)。虽然发行市盈率在二级市场的倒逼下逐级下降,从年初平均73倍降至55倍,但依然维持在高位。
不必去管新股破不破发,要管的是新股的定价机制是否遭遇人为扭曲。
货币紧缩与新股增发能够让打新者噤若寒蝉,却不能解决中国新股发行体制不顺原因。如果能够解决,以A股市场动辄暂停发行新股保护市场的做派,早就让新股发行体制不药而愈了。事实恰好相反,无论新股发,还是不发,新股发行的顽疾仍然未能根治。
面对新股破发,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投行的定价屡屡出错?有几家公司破发不是问题,但大多数公司破发,说明上市之前的定价体系出了问题。在创业板上市之初业内人士在回答三高发行时,振振有辞地表示,只要市场能够接受,再高的市盈率也不是错。这话当然没错,谁让当时的公司赶上了资金充裕、投资者求上市公司若渴的好时候了呢?但现在情况刚好相反,大面积破发说明市场并不认可这样的发行定价,事实击穿了以往投行的大言,事实上,不管市场处于高位、低位,投行都会给出最高的定价,高到市场无法接受。
与新股破发套住投资者相比,投行日进斗金。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今年前四月114家IPO公司已给券商投行带来了超过60亿元的保荐承销收入。投行与机构投资者本应是利益共同体,如今却成为上市公司、投行、风投机构的一锤子买卖。截至4月末,今年以来发行费用过亿元的投行项目共计13个,分别为庞大集团、森马服饰、东富龙、广电电气、华锐风电、大智慧、国电清新、洽洽食品、宝泰隆、辉隆股份、贝因美、通裕重工、秀强股份,涉及14家承销保荐机构。
激励机制出现大问题,上市破发并没有让投行上黑名单,恰恰相好,一些投行因为善于、敢于高价发行,深受拟上市公司的青睐。有多少人记得上市首日大跌的天瑞仪器背后保荐商是东方证券,业内津津乐道的是瑞银证券在庞大集团上收获了上亿的费用。国信证券破发比例四分之一,已经算好投行。在一片血腥中,好勇斗狠者成为江湖英雄。
券商保荐、承销与直投连为一体的机制,形成了铁板一块的利益共同体,谁不想让自己直投的企业以最高的价格上市?目前的直投与自承销、自保荐体制遗害无穷,在4月上市的24只新股中,4只新股有券商直投,且均采用券商“保荐 直投”模式。其中,平安财智投资的贝因美是当月最赚钱的项目,投资回报率高达11.3倍。
券商直投与公司圈钱相结合,构成了证券市场的诡异一幕,一些拟上市公司向投行要求以高价发行,而一些资源甚广的券商也不愁没有客户。券商宁可得罪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甚至宁可得罪机构投资者,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而一些询价机构高报价,显示这些机构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他们以不比同行业绩差为第一追求。再说,环顾投行市场,谁又比谁黑多少?圜宇皆黑的环境,让中介机构有了充足的底气,因为自己的信用损失很小。
面对新股破发,证监会没有明确的表态,而是抓紧建设激励机制。年初有媒体表示,证监会官员披露,不会因为破发而改变IPO节奏;今年4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庆应表示,证监会已经建立了保荐代表人聆讯制度和未通过发审会审核项目的签字保荐代表人问责机制,将监管关口前移,并将所有保荐项目纳入监管范围。“五一”节后,各投行已接到当地证监局发出的通知,要求各家保荐机构对保荐项目是否符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72条(下简称“72条”)进行自查。从上述举措可知,证监会无意干涉市场定价,对于破发没有太多芥蒂,而抓紧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保代责任等制度。
证监会的做法思路没有错,恢复窗口指导绝非证券市场幸事,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才是重中之重。
关键问题是,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有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保代问责制固然要建立,但比保代不负责更恶劣的机制性利益链条,券商直投怎么能轻轻放过?如果证监会的问责制问到券商头上,以破发率、变脸率等为券商打分,券商还敢高报价,除非是吃了豹子胆。眼开眼闭允许券商为直投的公司自炒自卖,恐怕才是问题的症结之一——一方面要解决市场定价,一方面建立利益链条,市场定价机制不扭曲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