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理财一周报 早前的银行又称票号,或是钱庄,看重的是“融”和“汇”,起到贯通的作用。民间借贷市场和银行有很多相同。 同样是将资金拆借出去,同样是以利息为目的,同样都重视资金的流动性。
然而,当高利贷市场的利息过高,当参与其中的人,目的是盈利而非流动的时候,这个市场变了。低息资本不断流入,催肥了民间借贷市场。拥有低息资本的代表除了民间资本就是银行。
银行资本通过信托公司、贴现公司和担保公司,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尽管银行面对的客户是这些金融掮客,而来自民间借贷的风险却沿着这条割不断的锁链,重新传递回去。
担保公司 通过民间借贷得到企业股权 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信贷需求旺盛,许多企业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这些资金在浙江这些沿海地区都是低成本,企业得到资金后,放高利贷赚取巨额利息、利差。
一些国有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也利用国有银行的资金,偷偷地放高利贷。
所谓的担保公司就是不少企业或个人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到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资质好的个人)为其做信用担保。
而导致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担保公司等中介的监管不到位。
担保公司相对于银行具备一定信用资质,其只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证金,即可获得几倍于保证金的信贷额度。通常来讲,担保公司是靠赚取担保手续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事实上,这一项业务的收入较少,主要还是依靠放贷。
担保公司的关系和银行最为紧密,获取相应担保的资格就需要严格审查。据市场人士介绍,不少担保公司为了顺利获取贷款资金,与银行的相关人员私下签署分成协议。
以这样的方式,担保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放贷公司。
担保公司缴纳给银行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发放给担保公司几倍金额的资金,担保公司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至少月息3%、年化36%的高利贷收入。在偿还6.6%的银行利息外,还有近30%的利息收入。
而银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保证金作为存款及高利贷利息。而资金进入民间借贷的风险,则由银行承担。
银行、民间借贷市场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
企业方面,银行要求贷款必须先还再贷,对于银行来讲,表面数字好看了,没有拖欠贷款,资金运作正常,实际上是掩盖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银行遵守数字规则,账面上企业未及时还贷,不允许再次借款。也正是因为如此,催生了民间借贷市场,不少企业进行短期借款,偿还银行尾款,借此重新申请贷款,在用这笔资金偿还所借高利贷,企业在其中多承担了一道高利贷的利息支出。
企业风险就是银行的风险,借高利贷的企业效益受到影响。银行应该采取“放水养鱼”而不是釜底抽薪。
企业发展出现问题,高利贷资金无法收回,而借信托公司、贴现公司及担保公司流出的资金,就会出现问题,最终银行将为此埋单。
信托公司 高利贷迫使企业资金链断裂 借信托产品偿还民间借贷 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贷款之初,并未设想资金进入民间借贷的可能,对于企业的贷款用途有明确规定。
贷款信托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将委托人存入的资金,按其指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与金额等发放贷款,并负责到期收回贷款本息的一项金融业务。委托人在发放贷款的对象、用途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又可利用信托公司在企业资信与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增加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有银行参与的情况下,这条资金链的主角就变成了银行、信托公司、委托贷款企业。
银信合作叫停的主因,是表外业务的无法监管和控制。而民间借贷市场的大力发展,催生了另一个巨大的风险。这个风险来自于委托贷款企业在参与民间借贷的情况下,无力偿还的情况。
今年5月以来,房地产
宏观调控持续加码,加之银根紧缩,不少开发商均将信托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而这,也让监管层不断关注该项业务的风险性。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有媒体报道,“绿城发的大量信托产品或是为了还民间借贷的缺口,从而引来监管层的注意。”而此前,
绿城集团出面声明,未收到任何监管部门的调查通知,但亦承认公司的确通过信托业务募集资金。
监管层已经开始高度警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或正充当民间借贷过桥资金的风险。在
2011年第三季度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警示:“从事高利贷赚取巨额利息的行为今后应重点加大监管。”
绿城的“信托门”事件给银信合作类产品带来另一种可能。
银行理财产品聚集投资者资金,通过信托公司购买企业信托贷款,资金从银行到信托公司再转移到企业,银行获得8%~12%年化利率。而企业将资金投入民间借贷市场,获得36%以上的高额利息,企业可以通过运用银行资金获取高额利息收入,除去给予银行的委托贷款利率及信托公司的手续费以外,最终收益超过20%。
贴现公司、银行票据业务 企业以承兑汇票盘活资金,借高利贷赚取利润 银行对于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会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并和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有提高信用额度的机会。
正是因为如此,即使在这家企业遭遇经营业务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下,并不需要过多的授信资金也可以将除企业经营需要以外的闲置资金,拆借给其他有资金需要,而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得审批的
中小企业。以年利率50%为例,1亿元的授信额度通过拆借获得5000万元的利息。而银行利率6.6%的情况下,这家企业可以获得4000多万元的利息收入。
还有一种市场俗称为贴现公司,这种公司的贴现手续费比银行低,更加方便企业抵押汇票,周转资金,这类公司的出现,稀释了票据市场整体份额,打破了原有竞争模式、贴现公司从中赚取手续费。
贴现公司向商人购进承兑汇票,又出售给银行,从中获取现利差。银行虽然本身也可贴现商人的票据,但他们愿意通过贴现公司购进所需要的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票据,以便合理安排其资金。而且经贴现公司转售的票据,裁有他们的背书,对票据的付款,更有保障。
企业除了利用较高授信额度获取资金参与民间借贷活动以外,还有一个融资方式银行非常欢迎,就是承兑汇票融资业务。
承兑汇票融资业务是企业通过交纳保证金,抵押票据进行融资的业务。这项业务的利率成本高于企业贷款。
在民间借贷市场发达的情况下,企业会采取借高利贷的方式,从民间获得部分资金,月息3%以上。以这部分资金作为保证金,交纳给银行。银行收到这部分资金,以办理承兑汇票的方式,审批给企业相当于保证金2倍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利率即为企业贷款利率。
利率上,企业除了承担民间借贷利息外,还需要交纳企业贷款利率。而银行方面获得保证金后,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同时收取手续费及利息收入,占用信贷额度。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银行通过表内转化表外业务,可以释放一部分信贷规模。
银行做票据贴现业务,收取的票据可以转让给其他银行。之前不少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以其他银行转让的票据为主要投资对象。银行通过转让票据,使得这笔票据从“票据融资”科目中扣除,资金回流,完成了出表的过程。
对于买入银行来讲,其卖出的是
银行理财产品的票据类产品,本属于表外业务,同样不需要占用信贷额度。票据贴现银行实现票据的卖断或者回购,使得这些票据从信贷规模中凭空消失。而买入银行也没有因为接手票据贴现而增加信贷额度。
银行之间相互买卖此类理财产品,使得实际放出的信贷规模,远大于规定和限制的信贷额度。
这笔既不在表内也不在表外监管的资金,放大了市场的资金总量,催肥了民间借贷市场。同时,也正是因为高利贷市场的高风险,传递给银行大量的资金隐患,而金额是难以估量的。
银行人员 潜规则催生资金外流 由于银根紧缩,市场上出现不少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而银行信贷员刚好手中持有大量信贷信息。于是供需市场形成,信贷员们做起了金融掮客,通过倒卖信息、介绍业务,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银行借贷则是一种间接融资渠道。在早期的民间借贷市场中,并未出现银行的身影。而现在的民间借贷俨然成为一个银行从业人员与民间放贷力量的合谋市场。
这其中,银行从业人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银行信贷员站在了民间借贷市场的最前线。
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员王先生,在这家中等规模的城商行已经工作两年了。他感觉,尽管市场上都传言市场资金规模缩紧,而他和他们信贷部门的同事收入反而有所增加。
“我们针对的客户群是固定的,原有的客户群我们基本都可以维护下来。”他告诉记者。
他表示,“只是在发展新客户上,不少前几年或许可以获得审批的客户,今年不行了。银监会明确要求今年的贷款审核必须明确填写借款用途。”
信贷规模受限并没有影响利润及收入,也得到了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人员的认可。
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行的资金面确实没有往年宽裕,但是这种宽裕的前提是保持利润率的高增长。银行想要保持同比和环比利润率高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得到相对更加宽裕的资金面支持。而这个资金面,今年有所变化了。 ”
他补充,“这种资金面的紧张,对利率增速有影响,但并不对利润率有影响。”
王先生还告诉记者,在大城市对于人员监管更为严格,基层银行的同事可以有更为灵活的收入来源。
就像前面王先生提到的一样,确实有银行的从业人员参与投资管理借贷公司或者担保公司。通过积攒多年的信贷公司资源,一方面手中有大批大中企业的贷款客户,另一方面也有一批中小企业客户。
大中企业的贷款客户,由于淡季或者其他原因,手中产生大量闲置资金。而信贷人员或者银行从业人员从中牵线,将其介绍给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客户,从中赚取手续费。
而当这种简单的介绍关系,形成一定规模后。就由担保公司或者借贷公司出面,使更多的拥有闲置资金的企业,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客户。
早前媒体报道,某家银行的信贷员由于无法偿还客户的7000万巨款而选择跑路,这其中的主因是信贷员将银行客户的资金通过信贷公司,转移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由于各种原因,资金没能及时收回,而面对银行客户的追讨,信贷员无力偿还。
民间借贷市场风险较大,主因是无抵押贷款利息极高。一般来讲,无抵押贷款月利息在30%左右,而市场上任何制造业甚至房地产企业均无法承受如此高的利息,因此潜藏风险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