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 日期:2011年11月14日 |
如果考虑一下民间信贷在这里面占了大约三分之一,应该说,它存在的现实已经在经济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它又不在计划范畴之内,所以孕育着巨大的风险。
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地从一个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待影子银行,不能简单认为它只是一个银行体外信贷繁殖的结果,不应抱着一种切除的心态来看待影子银行。
特殊环境催生影子银行
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影子银行存在的环境。
抛开法律的范畴暂且不谈,单单看影子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在宏观角度,从量调控的模式本身就给影子银行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整体来讲,宏观调控的思路,不管是刺激投资,还是控制信贷,包括要去重点打击的一些行业,还有鼓励的一些行业,基本上是从“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额度本身就是对价格信号的一种制约。我们知道,市场规律是,供给吃紧必然会导致价格上涨。
中国的银行业本身拿不到这部分利益,市场的规律就一定会导致其他掌握这类互补资源的参与者来分享这部分利益,也就催生出了所谓的影子银行。
这个背景非常清楚:因为中国的大银行,尤其是有国家背景的大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定价能力非常有限,对小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把握不好风险,索性就不贷,或者少贷。
这样的现实就导致一个有趣的现象——“寻租”。毕竟,有一些企业是拿得到资金的。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来掌握更高的定价权。
银行不了解那些中小企业,但是在地面上生存的企业非常了解这些企业,它们觉得能够把握风险,就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在市场里寻找更高的利益。所以说,这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以前,影子银行本身主要面对的是中小企业,所以影子银行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一直做得不是很有规模,大概仅占整体信贷总量的10%左右。在原来银行业信贷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它完全是被边缘化的一种模式。
但是,这次不同,这次宏观调控不单单是中小企业拿不到钱,有一些大企业,尤其是房地产类的企业——重点被调控的对象——同样拿不到钱。那么在这种特殊的调控背景下,影子银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我们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房地产企业,哪怕再被调控、规模再小,它的规模一般都远远大于一个中小型民营企业。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需求,影子银行业迎来了另一个发展机会。这也就是中国影子银行业在过去一两年中有爆发式增长的背景。
填补金融机构职能空缺
影子银行在客观上弥补了金融机构某些职能的缺漏。这个职能的缺漏是:中小客户的基础比较薄弱。这些机构的“贷款无上限、利率无上限”只是摆设;实际上,行业里是有潜规则的,都是有上限的。
真正能够无上限地贷款的,往往是风险比较高的中小型客户;对这些客户,我国的大银行,尤其是国家级的银行,几乎没有能力把握,因为这些企业有特殊的生存环境,大型银行其实是没有和这些企业深层次打交道的经验和基础——这些客户的资金状况究竟如何、资产在哪里、营运状况如何,就连对它第一次摸底,恐怕难度都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这个能力把握风险,真正了解这样企业的,往往是一些比较草根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因为它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
民间信贷有很强的草根特质,确实处在金融食物链的最底层,不可能像大银行那样明目张胆地开网点,所以吸储能力非常有限,资金成本一定会高于普通银行业。
资金来源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吸储;如果没有吸储能力,那么就要从其他渠道来获得资金,这些渠道的资金成本自然会比较高。就算拿到这么高成本的资金,它还是有办法发展和生存。
这就印证了它的存在和发展弥补了市场的需求。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影子银行业,比较客观地评价它生存的市场环境。这些具有很强的草根特质的、处在金融食物链底层的民间信贷,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有它存在的价值,弥补了现在正规金融机构所不能弥补的一些职能。
影子银行,尤其是民间借贷这部分,是急需进行规范的,因为它已经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占整体影子银行业大约三分之一。如果不能够进行及时规范,之后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出路:招安、断粮、改革
解决影子银行的出路,同样不应该简单地用围堵的思维去加强监管、加强治理。在理解了它的市场存在条件之后,我们应该比较客观地看待它存在的现实。
解决整体影子银行,如何去释放其中风险的过程,就如同“大禹治水”。如果用围堵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很有可能会提前或加大释放里面已经累积的风险,这是我们要避免的。围堵的对立面是疏导,所以要综合治理影子银行的风险,我们要有疏导的思路。
第一个思路,是“招安”,是在野的一种融资管理,尤其像民间信贷,是一种在野的金融运作模式。我们是否可以逐渐地、让一些有条件的(如果大的银行没有条件)地方的、有合理合法经营牌照的金融机构,逐渐地参与这些民间信贷的行为和业务,我们首先承认它的市场地位,承认它的存在,但前提是,要接受监管,纳入到监管体系里来。
这些影子银行,尤其像民间信贷机构,本身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它对草根层面的资产情况的了解,肯定比银行要多。通过“招安”,让有一定规模的影子银行和地方性的、有合法经营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规范化运作,然后共同开发草根借贷或草根信贷的市场。
第二个思路是 “断粮”。这是针对理财产品而言。在过去几年,储户的资金逐渐地从储蓄向理财产品“搬家”,尤其是个人财富价值比较高的客户,他们逐渐将财富向理财产品转移。理财产品现在恰恰又是在整体监管环境方面,监控比较弱的一环。就是资金进了理财渠道之后,到底跑到哪里,如何去运用,怎样产生收益,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管理模式——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我们在监管的环境,不要只去想围堵这些民间信贷,而是如何规范其资金来源。断了上部的“粮”,底下就闹不起来了,规模就不会做得更大。所以,要控制民间信贷,或者说这种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规模,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游断粮。
怎么去“断粮”?要严格地监管理财产品的资金走向,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反洗钱的资金监管思路。
为什么说“断粮”非常重要?影子银行的赢利模式是有其商业逻辑的,有非常清楚的市场需求,有非常清晰的客户定位。一旦资金进入到这个体系里面,想要再去限制已经不可行了。但是我们要从资金进入的环节进行围堵,给它“断粮”,它后面就不会掀起更大的风浪。
第三个思路是“改革”。前面已经讲过,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其实是和从量调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中国特色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这样从量调控的大背景,如果是完全用价格杠杆来调控资金供需,影子银行生存的空间就要小很多。
从量调控自然有它的优势,比如说短期调控的效果非常明显,说贷就贷,说不贷就不贷,马上能见到效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粗放的调控手段。最大的弱点就是它扰乱了价格信号,甚至会出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这也就为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当我们整体的经济改革,逐渐由从量调控转到从价调控的轨道上,什么时候废止了从量调控,相信影子银行也会消失殆尽。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