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十六讲:市场结构-受价(2)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66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具体到受价市场上,由于生产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上通行的价格,而且无论他出售多少产品,市场价格也不会变化,因此这生产者的平均收入(    AR    )、边际收入(    MR    )都等于市场价格(    P    ),画成几何图就是书上    146    页的图    6-1    的下方图的情况,即    AR    、    MR    重合在一起,而且就是该生产者所面对的需求曲线    d    。        
        至于成本方面,也同样有平均成本(    AC    )、边际成本(    MC    ),如图    6-1    所示,    AC    是一条    U    形曲线,而    MC    是一条从下方穿过    AC    曲线的底部、同样是呈    U    形的曲线。实际上还有一条所谓的平均可变成本(    AVC    )曲线,其形状可看书上    151    页的图    6-2    的下方图,也是一条    U    形曲线,位于    AC    曲线的下方,也是被    MC    曲线从下方穿过它的底部。        
        这个传统教科书关于这三条成本曲线的几何图存在着好些问题。其一,    MC    曲线为什么会是    U    形,也就是说,为什么边际成本会是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是“边际产量递减定律”(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又有称为“边际报酬递减定律”,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在起作用。这“边际产量递减定律”是一条铁律,也就是说它一定是对的。这定律的内容是:只要其中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随着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刚开始时总产量会增加,但最终会出现总产量下降,这是因为边际产量不断递减,使总产量的增加逐步减少,最终变作掉头向下(这时边际产量已经递减至负值)。用反证法可证明“边际产量递减定律”是真理:如果这定律不成立,则人们可以在一个花盆里种出全世界的粮食!花盆的大小局限了土壤这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断地往花盆里浇水、施肥,一开始时可以使粮食的总产量上升,但过了某一点之后,总产量增加得越来越慢、最终变成减少。有生物学知识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水浇得太多,会把植物淹死;肥料施得太多,会把植物烧死。而经济学则告诉我们,各种生产要素在技术上都有一个最优的搭配比例,一旦超过了那个最优比例,过多的生产要素一方面是闲置着不对增加产量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甚至会妨碍了生产,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所以这一定律起作用的条件更确切地陈述,不必是非要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即使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但如果不是等比例地增加——有一种生产要素比其它的增加得慢,则从相对的变化上看,它等于是没有增加。事实上,如果没有“边际产量递减定律”,生产者会选择无穷无尽地扩大生产,显然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来没有在真实世界里见到过,这也证明了此定律是一条铁律。        
        “边际产量递减定律”导致总产量先升后降,也可以用一个著名的中国谚语来解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运水”的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劳力(和尚)、水桶与扁担。当和尚只有一个时,他用一根扁担挑两个水桶,桶里的水只能大半满,他只能走一个来回。当和尚的数量增加到两个(劳力这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他们可以改变生产方式,从一人用一根扁担挑两个水桶变成两人一前一后抬着一根扁担上的两个水桶,由于这样力气比较大,他们就能将桶里的水装得更满,而且可以走两个来回,从而使得总产量(运水量)上升。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增加,使得生产者可以选择采用一些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技术),从而提升了产量。然而,当和尚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三个,姑且不论这谚语里说的是三个和尚互相推诿导致无人去运水,就算他们三人都去运水,情况又会怎样?扁担就一条,三个人一起挑,不仅不会比两个人能挑更多的水,反而会互相妨碍;如果是换成其中两个人先抬两桶回来,第三个再与其中另一个合作再去抬两桶,后者已经走了一趟,气力损耗,抬水量肯定不如之前。而即使可以走上三个来回,但不管怎么样,总有一个人会闲置在那里,对增加总产量不起作用。这就导致总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量(即边际产量)会比从一个和尚增加到两个和尚时少了,也就是边际产量递减定律起了作用。再把这谚语的含义也考虑进来,多了一个和尚就多了人与人之间协调合作的困难,这含义着交易费用的上升。从两个和尚增加到三个和尚,交易费用增加到甚至大家无法达成合作,都赖在庙里不肯去运水,总产量暴跌为零!是的,“边际产量递减定律”是只考虑纯技术的因素,但如果加进交易费用的考虑,它的作用会更为明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边际产量曲线递减的部分乘以产品之价,就变成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没有生产者会蠢到在边际产量曲线开头递增的那部分停下来不再扩大生产,所以有意义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一定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与前面第八讲所介绍的需求定律没有冲突。另外,前面第十三讲里我也已经提到过,生产要素与消费性的产品其实没有明确的分界,消费品也可以看成是用来生产“人”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而“人”又是一切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所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就是产品的需求曲线,其实没有必要分开来看。
        根据以下数学证明——    假设生产要素是劳力L,其价格为W,则有MC=dC/dq=WdL/dq=W/(dq/dL)=W/mL——,    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与边际成本曲线直接相关,只是前者是倒    U    形,后者是    U    形,“边际产量递减”也就相应地变成“边际成本递增”。        
        其二,为什么    AVC    曲线也是    U    形的呢?传统经济学或教科书经济学对生产成本的分析是划分为短期与长期。短期里才有那所谓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区别,长期就没有了。这里的    AVC    是把可变成本(    VC    )除以产量求得的平均量,但短期里才会有。在第十四讲《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里我已经批判过教科书中把生产的成本分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错误,换成正确的分析,所谓    AVC    应该是平均直接成本(可改称    ADC    ,    Average Direct Costs    ),而且任何时候都有,无所谓短期、长期之分。在上述“边际产量递减定律”的支配下,再加上交易费用的影响,    ADC    曲线会是    U    形的。    MC    曲线与它的位置关系是从它的下方穿过底部,类似的几何分析在第七讲关于“边际分析法”的部分已经讲授过,这里不再重复。       
        其三,    AC    曲线也是    U    形的吗?由于教科书或传统的经济学要划分短期、长期,    AC    曲线也相应地要区别短期    AC    曲线与长期    AC    曲线。姑且不论短期、长期的划分有问题,即使先接受它这划分,那所谓的长期    AC    曲线也是不可能画成    U    形的,而应该是一条水平线。为什么呢?因为那所谓的长期是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变,也就是边际产量递减定律不起作用(它只在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相对其它生产要素而言不变的情况下起作用),这时适用的是所谓的“规模报酬”(    Scale Return    )。在传统的教科书里,关于规模报酬是没有定律的,而是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注意:不要把“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与“边际产量递减定律”混淆。前者适用于所谓的“长期”,即所有生产要素等比例变化;后者适用于所谓的“短期”,即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不变)。然而,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里精辟地指出,如果严格地遵循所有生产要素等比例变化的话,逻辑上成立的只可能是“规模报酬不变”,递增与递减都是不可能的。弗里德曼是这样分析的:如果把巴黎的地铁系统扩大一倍,它的客运量能扩大一倍吗?一般人的直觉回答是:不可能,应该少于一倍。因为地铁系统扩大一倍之后,会使得巴黎的地下变得更拥挤,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口提供足够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会觉得将是规模报酬递减起作用。然而,这只是因为你没有把巴黎的地下空间、人口数量也跟着扩大一倍而已,也就是没有真的将所有生产要素都等比例地增加一倍,所以已经违背了规模报酬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如果真的将所有生产要素都等比例增加一倍——就连空气都跟着增加一倍——,那等于是一丝不差地复制一个巴黎出来,地铁的客运量当然也会原样不变地给复制了一倍出来嘛!所以,一定能成立的只会是规模报酬不变。        
        然而,当我们摆脱了传统或教科书那错误的短期、长期的划分之后,生产者能自主确定的,其实只有    ADC    及其    MC    (上头成本是没法计算边际量的)。而    AC则    只有一种,无所谓短期、长期之分,但它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市场给生产者的收入是多少,扣除直接成本之后余下的就全是上头成本,因此把这些收入、成本按产量平均之后,市场价格就是    AC    !也就是说,生产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他的    AC    曲线!这样,在受价的市场结构下,生产者的    AC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在下一讲的觅价的市场结构下,生产者的    AC    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们都不是    U    形的。然而,在    AC    曲线上,真正有意义的,其实只是最优产量(满足    MR    =    MC    的均衡条件)所对应的那一点,并无必要把整条    AC    曲线都画出来。而要解释现象,有这一点已经足够       
        这样,    AC    曲线永远等同于需求曲线,即    P    =    AC    。事后可能会有超出预期收入之上的盈利,但事后发现的话,就已经没有所谓机会成本可言了,成本永远是要向前看的。事实上,把一切机会成本(无论是作为租值的上头成本,还是交易费用)都考虑在内的话,那所谓    P-AC    的“利润”或“超额利润”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零利润定理”!(按:这里的“利润”显然不同于教材在    141    页上讲的“经济利润”,因为那里的“经济利润”从意思上来看,应该是指上头成本的租值。而这里的“利润”是已经扣除了含上头成本在内的    AC    的。由此可见教科书里的“利润”概念变来变去,实在是令人无所适从!)教材在    178    页的第二节里也提到了这个定理,但那内容是对错参半。那一页里把这定理以命题的形式表述出来:“长期里,竞争产业中任何企业的利润都为零。”首先,不需要“长期”这错误的划分!其次,不需要“竞争产业”(即市场结构是受价的产业)这限定!一切市场——无论是受价还是所谓“垄断”的觅价——之内的生产者都是零利润的!那所谓的“垄断”企业能获得被称为“垄断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实是垄断租值,而租值也是成本,因此并非利润。关于这一点,下一讲再作解释。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十六讲:市场结构-受价(4)
经济学讲义-第十六讲:市场结构-受价(3)
经济学讲义-第十六讲:市场结构-受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