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4)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74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以上是从理论上说明“全部或零”的定价方式,但更重要的是现实中要真的存在着这种行为才有意义,否则解释不存在的事情是最愚蠢的!现实的市场之中同一种产品常有不同的包装可供选择。例如买瓶装水,你可以一支一支地买,也可以整箱    24    支地买。整箱买的价格(平均到每支水的价格)是比较便宜的,这是因为“全部或零”的定价方式减少了死角损失,垄断者在竞争的压力下把部分的利益以减价的形式让利给消费者。当然,前面说过的“量大打折”也有类似的效果,因此现实之中二者的影响往往混杂在一起,不容易区分。但不管怎么说,现实之中大量产品是包装着出售,而不是散卖,证明了定价方式并不是教科书上批判的那种存在着死角损失的单一定价不限量的方式。
        说到这里,有人会指出:现实之中或多或少毕竟还是存在着散买的顾客,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释?这时是否就存在着死角损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上述对多种定价方式的介绍可知,这些定价方式都比单一定价不限量有更高的交易费用,只是它们通过完全或不完全地榨取消费者盈余而收回死角损失,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者盈余(租值),弥补了额外产生的交易费用有余。但如果垄断者的觅价范围本来就不大,垄断租值不多,死角损失也就相应地很小,为了收回那一点点死角损失而采取交易费用较高的其它定价方式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之举。在这种情况之下,采用定价方式最简单、交易费用最低的单一定价不限量就是最优选择。但这时那所谓的死角损失并非是白白的浪费、无谓的效率损失,而是为了避免采用交易费用较高的定价方式所付出的代价。
        
        例如,一个人口渴起来而跑进一家商店去买水,商家要精确地获取关于这不速之客的需求曲线的信息、从而定出一个可最大限度地榨取其消费者盈余的价格与数量的组合,交易费用太高了!而且付了这交易费用,以后也不见得能继续有回报(因为这个人不见得再会在口渴的时候刚好就经过这家商店),商家索性就由得他想买多少支水就买多少支水,向他出售的价格会是比较高的单一垄断价格。但住在这家商店附近、经常来买水的熟客或常客,他们重复光顾的频率高,商家自然有动力获取关于他们的需求曲线的信息,为其量身订造不同的包装与价格,甚至向其发放会员卡、制定会员价,不时还搞点促销的花样……
        
        要注意的是,这里用交易费用解释现实中存在着单一定价不限量的现象,与教科书那个死角损失的分析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几何图画出来是一样的,这再次证明了数学形式一样的分析,有还是没有经济含义,其正误可以是判若云泥!教科书没有任何关于交易费用的明确假设,那里的死角损失因此是白白的浪费,居然有利可图而没有人去想办法把它图回来,与人是自私的基本假设有严重的冲突,根本不可能是合乎现实的均衡。但是用交易费用来解释单一定价不限量的现象,那本来代表死角损失的部分反映的是采用其它定价方式要额外支付的交易费用,均衡时也是其它选择的收入增加量,因此是单一定价不限量这种定价方式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一切的定价方式都有它的成本,单一定价不限量的成本是不如其它定价方式的收入高,其它定价方式的成本是交易费用较高,自私的人衡量着不同定价方式的成本,选择最低的一种而已。
        
        (按:张五常教授在新版《经济解释》的卷三——未出版,现正于报章、博客上连载——中新提出了垄断者还有两种消除死角损失的招数,其一是提供多种产品,其二是生产挤迫。有关内容比较复杂,不适宜在这入门级的讲义中介绍,以后有机会写中级、高级讲义时再讲解。这里只是简单地作个提示:前一种方式实际上相当于同一种产品沿着需求曲线定价的方式,只是从同种产品的不同数量定不同价格改为不同种类产品各定不同价格。只要有一种产品的价格符合受价时的    Pc    就能达到消除书上    205    页的图    8-5    中上方的死角损失    FGE    的效果。如果有与产量一样多的种类的产品,全部收取不同价格,则可“完全榨取消费者盈余”;如果种类没那么多,则相当于“分批定价”,是“不完全榨取消费盈余”。后一种方式则相当于沿着    MC    曲线增产,从而使得    MR    曲线向上移动到与需求曲线重合,最终MR与MC相交于受价时的均衡点,达到消除下方的死角损失    GEH    的效果。这两种方法合并使用,就能完全地消除整个死角损失    FEH    。自然,这两种方法肯定比单一定价不限量有更高的交易费用,但只要收回的死角损失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高于额外的交易费用,这样做就是值得的。)
        
        (再按:觅价的内容太多了,我发现这篇只算“中篇”,还要再加一个“下篇”,希望不至于还要写“之四”吧~~应该不会的。)
        
        本讲课后作业:
        
        作业一:中国移动的手机资费以前有三个泾渭分明的子品牌:神州行(除来电显示费    6    元外不设月租,打多少算多少,但每分钟话费最高)、动感地带(有月租,但月租费最低,有包月时长,可包话费与较多的短信,平均算下来每分钟的话费最低)、全球通(有月租,月租费最高,无包月时长,每分钟话费居中)。一般认为,神州行是面向偶尔使用手机的人士,动感地带面向学生,全球通面向商务人士。根据本讲的内容分析中国移动这三个子品牌的定价方式。(按:这里对三个子品牌的资费标准的介绍是凭我自己对当年的记忆来写下,应该有不少疏漏,知情者请补充完整。分析时可加入价格分歧的影响。)
        
        作业二:现实中有些产品的定价不是阶梯下降,反而是阶梯上升,例如阶梯式收费的水价、电价等。这类现象的解释与这里说的榨取消费者盈余完全不同,那对它们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上一讲作业讲评及回答选登:
        
    

        作业讲评:上一讲的作业要能正确地类比企业的产品市场与政府的政权市场才回答得出来。一个政府就相当于是一个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公共服务(注意:这公共服务也包括管治在内,这正如张五常教授以前说的,拉纤的监工其实是工人雇佣回来鞭打他们之中出工不出力的偷懒者一样),它的权力(收入)来源于人民(消费者)——即使是在古代的独裁政体之下,也有“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如果同一个地方有多个同一级别的政府,会产生政出多门的问题,导致提供公共服务的交易费用急升。这不一定是因为一个政府比另一个政府提供的服务更好,而仅仅是因为一个就是比两个更好。例如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在中国大陆要遵从靠左行驶,在香港却是靠右行驶。这两个规则谈不上哪个更好,重要的是只能适用一个,不可两个同时适用,否则一定是撞车事故频频发生!    于是政权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成为最优选择。政府通过法律、军队构筑起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从而也就构筑起进入市场的门槛。这不是行政垄断,因为能授予行政垄断的人一定是要能凌驾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上的更高权力。在这类比的政权市场上,政府(生产者)与人民(消费者)之上原则上不会再有更高的权力(除非是外国势力能有效干涉该国内政)。因此一个政府垄断一国的政权市场    并不等于没有竞争,市场外的潜在竞争对手永远虎视眈眈!即使是独裁政体之下,成功了的造反叛国就叫做起义革命!新的政府将原有的政府淘汰出局,争取到新的合法性,直到“苛政猛于虎”,人民不再能够忍受而抛弃它为止。
     
        回答选登:
     
        Nicholas_Poon2012-02-13 14:45:41
        一个完全垄断者“中央政府”也会为自己设立门槛来赚取自己的垄断租值(不然要国安局,军队什么的来干啥),当然设立这门槛也是有成本的(养这些国家机器的成本你可以在每年的财政报告中见到的嘛)。这些门槛阻止了竞争者的进入(揭竿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啦)。但纵然可以自设门槛,这也不是导致只有一个中央政府的根本原因,因为要是这个完全垄断的生产者(中央政府)做得太过分,向人民索取的收入大于自己的垄断租值,就会有陈胜什么的了。所谓“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就是说那个中央政府索要的收入已经高于他所设的门槛了(意思为你的门槛不就是举大计要砍头么,我现在不举大计都活不下去了,那我该怎么做想必不一定要读过《陈涉世家》大家也懂的吧)
        只有一个政府,证明是完全垄断。这里的原因在讲义中也说了,就是市场的容量小,小到这个“中央政府”还处在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我觉得可以这样设想。假设某国A有N个中央政府在(这东西敏感就不乱假设了)。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竞争存活,当然要做的就是讨好消费者(国民)了。讨好的方法这里做个简化,就是出台更多的惠民政策而收更少的税(等同于提供跟好的产品而收更低的价格)。当然这价格不是可以任意低的,因为产出要成本啊。所谓的市场容量小,就是整个市场(国民)需要的“政策”总量还处于这个企业(政府)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那一段。而这样的结果就是,通过竞争,有一家企业(政府)会有越来越多的顾客(国民),同时产出原来越多的政策(产品),由于处于平均成本下降阶段,所以平均成本越来越低,因此可以把税收(价格)压得越来越低,吸引更多的国民。这样下去,直到把其他N-1个政府(企业)全都淘汰掉,因此便剩下唯一一个中央政府了。
        我觉得其实这里隐含的是“市场规模小”不是指空间的大小或是人数的多少,而是指成本曲线对应的下降区间。这和垄断不代表企业多少,而是对应需求曲线的形态是一个道理。真实世界之所以有这么多政府,因为出现了成本上升!那是由于人种,地域,文化等问题导致一个政府在面对超出一个国家的区域时,会产生平均成本的上升,因为真实的政府成本不只是税收!(请想想,要日本政府来管理中国,纵使他税收低于现在很多,试问有多少中国人又愿意呢?那他还要面对巨大的”维稳“成本和”国际舆论压力"成本等等)
    
        博主回复:2012-02-13 19:37:17
    这个回答比较靠谱了,但要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想那个成本!
    ——本博客管理员
    

        新浪网友2012-02-14 01:17:58
        饱和就是最优,就是指MR=MC,只有一个供应者是因为ADC还处于不断下降的阶段,就发生了MR=MC。争取最大利益就是争取最高收入或者最低成本,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供应者)是无数自私的人共同选择的结果。
    统治就是供应服务,中央政府的直接成本于是就等于每多统治一部分人口所支付的代价,包括军队警察、司法文教等支出。在一定的地理交通、生产技术、语言文化的局限条件下,犹如生产规模越大方法选择越多,统治的人口数目越大,直接成本可以迅速下降,例如同样数量的军队覆盖更大面积,相通的语言和相似的经济问题可以节省大量司法成本,接受统一的文化道德等等。因此,唯一的中央政府跟其他自然垄断现象成因类似。
    一定的局限条件重要。因为当统治的人口越来越大,天堑阻隔、语言文化、生产技术开始出现重大差异,局限条件的转变带来直接成本急升,MR与MC在ADC的上升阶段相交,这时候大一统的国家可能就不如分区自治经济了。试想,当野心勃勃的政权供应商开始扩大市场份额,就表现为侵略,但本质就是普通商人干的推广营销;当人民起来抵抗暴政,就好比普通消费者拒绝售价过高的商品。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容易观察到这样的经济规律,例如,吐蕃因为高原而存在;25度等雨线曾经长期是中国南北政权的分界线;民族地区好比边际上的买家,时常减少需求量。
    这样看,大陆、稻作、儒家这三个关键条件让中华的“统治服务”出售者不断降低着直接成本,将生意一直做到了海边和喜马拉雅。
    

        
    

        博主回复:2012-02-14 10:57:28
        还有方块字让文字稳定,不像拉丁那样的拼音文字容易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降低交易费用的因素。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3)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2)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1)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