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二十二讲 利息理论
之前的学习中我们都没有涉及到时间的因素,但在现实之中,时间是有价的!而这个价格,就是利息( Interest )!因此,这一讲我们就要把时间的因素也考虑进来,所讲解的就是课本 402 页的第十五章《时间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利息理论”的。
利息理论(或时间经济学)是金融学、投资学的基础——前面关于“信息费用”的部分讲解了以信息费用来量度风险,而除却风险之外,金融学、投资学余下的内容都属于利息理论——,主要是由费雪( I. Fisher )一人创立的。
人们不但要在同一时点上选择不同的物品来消费,也要对同样的物品选择在不同的时点上消费。事实上,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时点上就已经是不同的物品——如课本 402 页中所说的谷物,现在的谷物与未来的谷物就已经是不同的谷物。
给你两个选择:现在就得到 100 单位的谷物,或者是一年之后才得到 100 单位的谷物,你愿意要哪一个?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你也会愿意现在就得到 100 单位的谷物。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其一,说句不好听的话,一年之后说不定你已经死了,人死灯灭,那时不要说给你 100 单位的谷物,就是把全世界的物品都给了你,你也没命去享受!也就是说,由于生命无常,而人是要活着才能享受的,所以人们会认为目前的消费所值(现在的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高于未来的消费所值(未来的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但是,当然了,鉴于一年之后你也不一定非死不可,因此将未来的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如一年之后你可以得到 110 单位的谷物——,你会愿意等上一年。这增加了的 10 单位谷物就是利息,是用来换取你耐心地等待一年的价格(代价)。这是从消费的方面来解释利息的存在。
利息的存在还有生产方面的原因。现在就给你 100 单位的谷物,你把它们扔进一块肥沃的土地里,什么都不再管,一年之后它自己就结出多于 100 单位的谷物,也就是物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过去自然而然会增长。增长的部分就是利息。
总之,由于这消费与生产两方面的原因,现在的物品与未来的物品有不同的价值,现在物品的价值是现值( Present Value ),未来物品的价值是未来值( Future Value ),未来值与现值之差就是利息,未来值除以现值再减 1 就是利(息)率( Interest Rate )。要人们放弃现在的物品去交换未来的物品,就必须向他支付一个价格,一般来说价格是指相对价格,所以这价格就是利率。
在现实之中,我们看到的利息(利率)五花八门。你走进银行,抬头一看,那标示利率的表格上列出各式各样的利率:有活期存款的利率,有定期存款的利率。活期的有什么零存整取、通知存款;而定期的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五年……这还只是存款,如果你进银行是要贷款,那利率就更多了,针对不同的借款人(个人或企业)的状况、不同的贷款项目都有不同的利率。如果你不是到银行借钱,而是找民间借贷,利率通常都比银行的高。有这么多不同的利率,那是因为它们不是纯粹的利率,而是夹杂了其它因素在内的。这其它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交易费用,另一类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部分讲解货币理论时再作解释,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一下结论:有了货币之后,很多量就有了真实值( Real Value )与名义值( Nominal Value )之分,名义值是真实值用货币表示的值,有通胀或相反的通缩(通货紧缩)时二者就有不同,名义值会包含了通胀因素在内。平时我们见到的利率都是名义值,即名义利率(货币利率),它与真实利率的关系大致上是“名义利率=真实利率 预期通胀率”。例如,如果存在着通胀预期,长期利率会高于短期利率,因为未来的货币相对于现在的货币是贬了值的,需要在利息上补回来。
但是,如果仅仅是有通胀因素,那若然人们预期的是通缩,按理来说长期利率就应该低于短期利率了,因为未来的货币相对于现在的货币是升了值的,需要在利息上倒贴回去。可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这是因为影响利率的还有交易费用的因素。这交易费用的因素通常是风险(以交易费用中的信息费用量度)。钱借出去的时间越长,对未来准确预计的困难就越大,加在利率上就表现为长期利率比短期利率高。另外,银行的贷款利率往往也都高于存款利率,原因也在于此。存款利率是普通大众把钱借给银行,银行的信用是比较可靠的,即银行赖账、甚至破产的风险比较低,于是它向普通大众借钱的利率也比较低。而贷款利率是银行把钱借给普通大众,个人或企业的信用就比较差了,即他们赖账、甚至破产的风险比较高,于是他们向银行借钱利率就比较高。事实上,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存贷差,即银行赚取的是交易费用。更进一步,民间借贷、尤其是粤语俗称的“大耳窿”(高利贷)的利率通常比银行高得多,那是因为个人或企业向银行赖帐比较难、法律也会保护银行追讨欠债的权利,民间借贷则往往面向那些风险很高、因此银行不肯向之放贷的信用不良的借钱人,追讨欠债时还会动用法律不支持的暴力、黑社会等非法行为。这都含义着很高的交易费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投资界的真理就是: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这是因为较高的收益(利息)其实是风险贴水,是为了让别人愿意承受较高风险而支付的价格,也就是用于支付较高的交易费用的。一切投资诈骗都是利用人们的贪念,使之相信“这是一项高收益却没有高风险的投资”,引诱人们上当。粤语有句俗话“边有甘大只夹那(蛤蟆)随街跳”(翻成普通话相当于是“哪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包含了这个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在内的。世上不可能有违反这个道理的事情,一切看起来像是违反了的表象,本质上都是诈骗!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实际上是你们在《市场结构 - 受价》那一讲里学习过的“零利润定理”的应用!“零利润定理”告诉我们,把租值、风险的因素也考虑在内之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者都只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不可能有所谓的超额利润。因为哪个行业有超额利润,人们就会蜂拥而进那个行业去抢夺,竞争会使之迅速地消散掉。而这所谓的各行各业都一样的利润率,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利(息)率!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什么生产,你总得有一笔资金去运作,这笔资金或者是来自于你自己的积蓄,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借来,如果是前者,你是放弃了把钱存在银行安安稳稳收利息的收入,是使用这笔资金的机会成本;如果是后者,那更是直接要支付利息成本的。所以,不考虑通胀因素,即使人们从事的是无风险的行业,得到的利润率如果不足以弥补扣除了风险因素之后的纯利率,人们会索性把钱存进银行去收利息;而如果利润率高于纯利率,人们会纷纷从银行借钱投入到那个行业里去。在竞争之下,各行各业的利润率一定会向纯利率看齐。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社会的投资回报率,纯利率只是把这回报率以市场价格的形式清楚地表现出来。由此大家就能明白,纯利率不是由政府主观地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家客观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效率——物品在一段时间内于生产过程中增值的能力——所决定的。政府直接管制利率,或以货币政策来影响利率的高低,那就类似于政府直接搞价格管制或以以别的什么政策干预价格一样——经过《政府对价格的干预》那一讲的学习大家早该明白,政府的这些政策实际上并不能改变物品的价格,只会扰乱了人们对真正有效的价格的认识(即增加了信息费用),并引发人们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行为,极力使被管制的价格回到均衡价格的水平上,最终也是增加了交易费用。现实世界中因为有通胀与风险的因素存在,纯利率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也就是人们通过看它来掌握关于投资回报率的信息费用不是零;如果政府再来插一脚,把纯利率干扰得更加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回报率的状况,那就只会将人们误导得更加容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作出错误的选择。要命的是,政府往往还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市场失灵”的错!
一般来说,最接近无风险的纯利率的,是银行间市场上的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那是银行进行以一天为期限的互相借贷时所适用的利率。你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银行之间要进行期限只有一天之短的互相借贷呢?这是因为银行每天都有人存钱进来,又有人借钱或提款出去,进来的钱与出去的钱在金额上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头寸”( Position )。有些银行进来的钱少、出去的钱多,会面临短暂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叫“缺头寸”,需要从别的银行里借进钱来弥补,它们就成为同业市场上借钱的一方。而有些银行则是进来的钱多、出去的钱少,有多余的资金闲置,这叫“多头寸”,如果不把多余的钱贷出去收点利息那不是亏了机会成本吗?于是它们就成为同业市场上贷款的一方。这个银行间的同业隔夜拆借市场借贷期限非常短,参与各方又都是银行,所以风险很低(含义着交易费用很低),在所有利率中应该是最接近纯利率的了。事实上,许多其它利率都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直接或间接地随之变动,其实就是人们把它当纯利率的替代物,再根据具体的风险情况加上相应的风险贴水来计算出其它利率。
世界上最重要的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有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Federal Funds Rate )、 LIBOR (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缩写)等。我国最重要的则是 SHIBOR (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 ,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虽然我国是实行利率管制的,但据银行业的人士称,我国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一般没觉得有受到明显的管制,它应该是最可靠地接近于纯利率的指标。当然,这些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还是波动不已,而按理来说一国的投资回报率不可能有那么频繁的波动。这是因为这利率还受到中央银行注入货币的供应,与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对货币的短期需求变动的影响。尤其是前者,对于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正确地反映纯利率是一个最大的干扰。美国自格林斯潘掌管联邦储备局(美国的中央银行)以来,很喜欢通过调控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来施行货币政策,这是造成美国 2008 年爆发次贷危机、最后演变成金融海啸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后面讲解“货币理论”时再作解释。另外,最近欧洲银行业也传出瑞银等大型金融跨国机构操纵 LIBOR 的丑闻,这是“信息费用”的讲义中关于“造价”行为在金融业的表现。既然信息费用是造成真实世界中有那么多不同利率的主因,则内部人( Insider )利用人们对 LIBOR 是纯利率的相信来造价也并非什么不可思议之事啦。
从上述的利息的概念出发,接下来要介绍好些相关的概念,包括收入、财富、年金收入、资产、资本、投资。
先说“收入”( Income )。之前的讲义详细解释了“成本”与“租值”的概念,都涉及到收入,但都没有对收入作什么讲解,这是因为这个概念要在利息理论的范畴里理解才能深入其本质。前面提及利息理论基本上是由费雪一人创立的,而费雪关于收入有一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讲刚开头时说过,现在就给你 100 单位的谷物,你把它们扔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后它自己就结出多于 100 单位的谷物。然而,你并不是一年之后在收获的那一刹那才得到收入的,而是那谷物每天都在生长——先是发芽、扎根、抽叶,然后一点点地长大,不断地长出更多的叶子,最后开花、结实。这过程中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刻都在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收入,天天不同,有时可能还是负收入——如某一天刮风下雨打落了花叶、谷穗。所以说,收入是一连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