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完社群的梦想之后,我们又进入了落地的环节,到底导师服务应该如何举行呢?讨论下来,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内容:
(1)学员人数
韩老师认为,每个导师,所带学员人数不宜超过四人,一旦超过四人,就会分散精力,影响效果。可见,童鞋们,在导师刚推出之际,肯定是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有导师哈。
(2)辅导形式
主要是以线上沟通为主,线上沟通工具以邮件和QQ、微信微主,尽量不要打电话,因为导师也是有自己的工作的,不太方便接电话。线下的话,如果同在一个城市,而且时间能协调起来,可以定期搞线下交流,毕竟效果会更好
(3)辅导时间
导师都是基于兴趣爱好的兼职的,所以时间是很大的瓶颈。基本固定每周末集中辅导2小时,所以学员要学会一周工作的总结,善于发现有哪些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老师的辅导,才能出效果。要不然,期望老师一掌传授内功给你,是不现实的。
(4)责任义务
总体基调是导师和学员都不要把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个商品交易,不要觉得导师关系一旦确立,导师就有很大的义务和责任来帮学员解决所有工作难题。导师答应成为导师,其实是乐于分享的内心驱动,而不是为了钱。学员也应该抱着交流学习,聆听经验智慧的心态,而不是要求导师来帮你做事情。
(5)基本门槛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老师的辛苦,三个档次的心意费得票几乎相同。所以,基础设定为中间档-100元每个月。这个心意费,对于学员来说,不仅是学费,更多的是心诚之举,就像我们大学时去图书馆借的书很多都不会看,但是自己花钱买的,哪怕很便宜,也会看上一两眼。
而对于老师老师,100元/(至少8小时)=12.5元/小时。这个时薪是神马概念?一个月也就3000元,才三千元啊。所以导师获得这个钱,只是一种心意的收获,跟他们现在的时薪比起来差得很远。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如果学员实在珍惜学习的机会,同时心意费暂时不好拿出,可以以后再补。
(6)信用评价
讨论中,范老师的老公不愧是理工男,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信用评价怎么确立?比如导师的教学质量怎么保证呢?学员如果可以先学习后表心意,那怎么控制这种行为被恶意利用呢?·····
介个问题,确实是老大难的问题啊。连淘宝现在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总体上来说,我们凭的是良心。这个良心,是给予社群的半熟人关系建立的。随着大家线上线下都熟悉了,这份情面都清楚了,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恶意做这个。毕竟,圈子就这么小,一两次到没事,次数太多,总是要还的。
(7)数据档案
韩老师提到,要建立群友的数据档案,比如导师擅长的领域、行业、模块、所在地区等等,学员目前的工作经验、状态、行业、具体需求等等。慢慢地把这个信息建立起来,才能够更多的实现导师和学员的配对,并且为学员提供更精准的导师服务。
(8)导师结构
经过讨论,导师结构有三层:
第一层是导师团,目的在于为导师创造一个高手交流的圈子,不是泛泛的交流一些基本的问题,而是就某个问题深入的探讨。并且,一旦时间长了,导师的自我激励变得非常重要,那么导师团可以是个承载体。
第二层是导师-学员,导师为学员提供辅导服务,这个服务包括四个方面,就是要帮助学员实现有信心、有方法、有资源、有工具地去开展培训工作。
第三层是导师的学员-学员,导师教了学员很多东西,那么学员也可以成为导师,为后来的人进行辅导服务,哪怕还不是很全面,但是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感悟,都可以分享出来,影响其他人。
(9)具体计划
(10)操作模式
整个操作模式是,导师和学员是主角,太学是搭台者、服务者和支持者。
具体来说,太学可以提供生态级的培训产品的支持,有点培、知库等核心产品,导师可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如果系列的点培、知库等产品,让学员直接拿来就可以在企业里做培训,一键搞定。
目前阶段,太学可以以点培产品作为支撑,为导师和学员提供非常有效的培训平台。因为点培训有两个特征:
范老师听完之后,很精辟地太学的模式和淘课等类似平台的不同:
第一,其他平台是卖课程,干的还是传统的事情,其开发的产品也只是停留在帮助传统课程实现某个过程,比如签到等等,而太学的模式,高度上是上升到为企业沉淀知识的高度,深度上可以做到对学员学习知识点的具体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第二,其他平台是通过产品来与客户接触,眼里盯着的是客户,但还是解决不了培训人如果不懂培训管理,工具也就无从使用,而太学是以社群为核心,先打造一个让群友能获得成长的社群,让培训人先成长起来,然后同步为培训者提供培训工具,做的更加全面。
最后,范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她说她把成为我们群的导师并为群友们服务,作为她的事业来做!感动!致敬!
群友们,让我们一起,为着我们共同的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