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分别论述了需求与供给。市场上的产品价格既不是由需求单独决定的,也不是由供给单独决定的,而是由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的。
一、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当产品在低价格水平时,需求大于供给,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状况,这会导致价格上升。反之,当产品在高价格水平时,供给大于需求,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状况,这会导致价格下跌。
如图1-6,价格为P1时,需求(表现为P1G的长度)大于供给(表现为P1F的长度),价格会上升。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逐渐减少,供给量会逐渐增加。价格为P2时,供给(P2B)大于需求(P2A),价格会下跌。随着价格的下跌,需求量会逐渐增加,供给量会逐渐减少。只有当价格为PE时,需求(PEE)正好等于供给(PEE),即在这一价格水平,买方愿意购买的产品量与卖方愿意出售的产品量恰好相等,这时的价格与产量至少在短时内没有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力,从而呈现稳定状态。也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价格(PE)与产量(QE)分别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price)与均衡产量。
图1-6 均衡价格的决定
现实中的市场价格不一定是均衡价格,但市场价格在供求双方的作用下,总是不断地趋向于均衡价格。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价格,同时价格反过来又自动地影响和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趋于均衡。这种调节功能就是价格机制(pricemechanism),或叫市场机制。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与消费,在指挥着价格运行与产量变动。如果价格高了,供求力量会促使它下降,反之亦然。如果产量少了,供求决定的价格信号会诱使产量增加(因为这时的价格会上涨,企业生产该产品有利或有大利可图),反之亦然。
【专栏与案例1-1】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施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社会的经济资源是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指令性计划来配置的。例如,投资或追加投资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产品的价格定为多少等等,均由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必须执行。产品的价格往往被离市场较远的计划部门定得很离谱,且经常长期不变。这种定价方式割裂了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得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也不能调节市场供求。有的产品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但其价格并不下降,企业在继续生产。有的产品严重供不应求,但其价格并不上涨,无法引导企业生产和增加生产,从而继续短缺。这样,一方面是有些产品长期、大量积压,资源被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是有些社会需要的产品又长期短缺,以致于不得不依赖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烟票、糖票等众多票证来强制性平衡供求矛盾。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常常呈现出质量低劣、式样陈旧、功能落后的特点。因为生产单位只管完成生产的指令性计划,不太关心产品是否能卖出去。
改革开放实际上逐步还原、理顺了市场供求与产品价格之间应有的经济联系和企业应有的生产自主地位,带来了产品供应丰富、产品积压减少、产品质量提高的市场繁荣局面。
思考与讨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什么企业对于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缺乏合理的反应?
【专栏与案例1-2】
“倒爷”有功吗?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同一商品在各地的价差较大,
一些人便专门从事商品的倒卖。他们在价格低的地方买进商品,然后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卖出。这些人当时被称为“倒爷”。
1988年,当时上海的羊毛衫以质量好、品种多、图案新颖等特点而广受全国消费者的欢迎。上海的羊毛衫的单价只有150元左右,但在羊毛衫供应不够丰富的北京,上海生产的羊毛衫却要卖到近300元。来自北京的“倒爷”乘特快列车早晨到达上海,买好羊毛衫后在当天傍晚乘特快列车离沪,第二天早晨抵达北京。一人一次可以用大的布袋随身携带六、七十件羊毛衫。也就是说,扣去车票成本,一趟的净收益有10000元左右,这在当时是很高的。
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这种“倒卖”行为并没有给予很正面的评价,甚至认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倒爷”也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号。
思考与讨论:
1. 有人说“倒爷”在当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2.还有人说“倒爷”在当今时代实际上也存在,只是现在不用这个词,而且活动形态有所变化而已。你觉得是这样吗?
3.“倒爷”与贩票的“黄牛”在行为特征上有某些想像,你对“黄牛”又有怎样的评论呢?
二、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
既然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是由供求状况或供求曲线决定的,那么供求曲线的变动,即供求状况的变化自然会使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发生变动。
如图1-7,D1线与S1线原交于E1,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分别为P1和Q1。现假设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加强,或收入水平提高,从而D1线移至D2线;同时由于成本下降,S1线也移至S2线。D2与S2相交于E2,这时的均衡价格(P2)与均衡产量(Q2)都比以前提高了。但如果S1曲线向右方的移动幅度更大,例如移至S3线,则均衡产量(Q3)比以前提高了,但均衡价格(P3)却比以前降低了。
图1-7 均衡价格的变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需求和供给都增加的条件下,均衡产量肯定会提高,均衡价格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这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各自增加的力度的大小对比。因为需求的增加会促使价格上扬,而供给的增加则有使价格下降的趋势。
类似地,可以得到结论:如果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时,新的均衡价格一定会提高,新的均衡产量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需求和供给的其他变动状态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也可以同理求得。
三、政府行为与均衡价格
政府出于某些目的,有时会运用行政力量使产品价格高于或低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另外,政府的税收行为也会对产品的均衡价格产生影响。以下来给予分析。
(一)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扶持和保护某一产品或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产品或该行业的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便是支持价格(也称保护价格)。如图1-8,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产量为Q1。政府规定的支持价格为P2,也就是产品价格最低为P2,不能低于P2。在P2的价格水平,需求量为Qa,供给量为Qb,显然,一些产品卖不出去,产品过剩量为QaQb,图1-8 支持价格
要使支持价格维持下去,政府就必须收购市场上的过剩产品,即通过收购过剩产品的方式对生产者进行财政补贴。或者限制生产量,将产量控制在Qa的水平,使P2价格水平的供求平衡。否则,卖方为了脱手过剩产品就会竞相降价出售,从而破坏支持价格。但要压缩产量,政府也必须对生产者给予财政补贴,不然的话,生产者就会转而去从事别的产品的生产。在不少国家,采用支持价格的一个典型行业是农业部门。
(二)限制价格
政府在某些特殊时期(如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将某些商品的价格规定在市场均衡价格以下,这种规定价格便是限制价格。
如图1-9,均衡价格为P1,限制价格为P2,也就是规定该商品的价格最高为P2,不能超过P2。在P2的价格水平,供给量为Qm,需求量为Qn,从而该商品出现市场短缺,短缺数量为QmQn。
图1-9 限制价格
由于存在市场短缺,政府为了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实行凭证定量供应。这种情况下,往往很难避免黑市交易和黑市价格的形成。限制价格只能作为短时期内的一种权宜之计。
当然。无论是支持价格还是限制价格,它们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产品价格的干预行为是有本质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