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8世纪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理解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以及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掌握孟德斯鸠、卢梭、杰弗逊、汉密尔顿、柏克、康德、洪堡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18世纪重点关注法国和美国。
下面讲7个问题。
1、思想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什么是启蒙》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当代人即用“启蒙时代”这个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的历史时代。
历史背景 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勇敢地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抨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和愚昧,幻想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同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来。启蒙运动涉及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术等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最初用自然神论最后用无神论来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在哲学上以机械唯物论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用理性的原则、自由平等的原则批驳中世纪的等级特权,用知识、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传统偏见,打破旧的风俗习惯,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上、理论上铺平道路。
历史概况启蒙运动兴起于西欧,很快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并影响到全世界,但其中心在法国。
荷兰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思想,因此启蒙运动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宗教神学,而荷兰的思想家则为这一运动铺平了道路。自然法学说的创立者H.格劳秀斯1625年发表巨著《论战争与和平法》,否认上帝的存在,提倡自然法,确立了国际法的标准。他认为,法的原则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人的本性;自然法万古长存,上帝也无法改变。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B.斯宾诺莎所著《神学政治学论》、《知识改进论》、《伦理学》等,认为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神。他和格劳秀斯在政治上都否定王权神授,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由于人民联合起来缔结契约的结果。
英国 英国学者在启蒙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唯物主义哲学家F.培根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著作有《学术的进步》、《新工具论》等。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T.霍布斯著有《论人》、《利维坦》等书,反对王权神授论,提出社会契约学说。他反对教皇和天主教 ,主张把教会置于国家和君主管辖之下,由国教管制人民。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J.洛克对启蒙运动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反对王权神授,主张立法、行政、外交三权分立,拥护代议制政府,提倡自由和宽容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等。哲学家、历史学家E.赫伯特(1582~1648)于1624 年发表 《论真理》,创立自然神学说,认为《圣经》荒诞无稽,理性是寻求真理最可靠的依据。唯物主义哲学家J.普里斯特利(1733~1804)于1769年发表的《论政府的首要原则以及政治、民事和宗教自由的性质》一书是18世纪自由思想的代表作,主张人民在政府中应有发言权,人民对自己的行为应有自主权,人民有为捍卫民主自由而进行革命的权利。
法国 18 世纪法国还处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下。法国的思想家们考察了荷兰和英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同英、荷学者切磋交流,把启蒙运动推向高峰。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P.培尔(1647~1706)于 1697年编纂的《 历史与批判辞典》,以全面怀疑的态度批判封建宗教,无情地驳斥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到英国考察,十分赞赏英国自由的社会政治制度。他在《哲学书简》、《牛顿哲学原理》、《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介绍牛顿和洛克的哲学,猛烈抨击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君主和哲学家的联盟”,拥护开明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国,反映了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国另一位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于1721年发表《波斯人信札》,猛烈抨击专制制度,认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法国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社会。他所著《罗马盛衰原因论》,指出罗马共和国的盛衰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取决于统治者的贤明或腐朽,矛头直指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他的另一部著作《论法的精神》,被伏尔泰誉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他提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学家杜尔哥 1766 年著《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历史。启蒙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著《人类精神进步史梗概》,把历史看作理性对无知和偏见进行斗争的历史,主张人类要不断前进,消灭阶级间的和民族间的不平等。
法国启蒙运动最突出的代表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 1723~1789 )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376个条目。他的《 自然体系 》一书对宗教进行无情的讽刺,《基督教真相》一书则指责基督教违反理性和自然。爱尔维修于 1758 年发表《 论精神 》,攻击一切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法国《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终生为自由、真理和社会进步而奋斗,写了一系列唯物主义哲学著作。1746年他发表《哲学思想录》,谴责暴君,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是机械唯物论者,在解释社会问题时是唯心的。
法国启蒙运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在《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只想建立一个没有贫富之分的社会。他的名著《民约论》的基本思想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认为人民有起义反抗压迫者的权利。在政治上他拥护共和国,其政治思想对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有重大影响。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摩莱里和马布里也属于启蒙者之列。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一书中指出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和暴君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都有劳动权的理想社会。马布里的代表作是《论法制和法的原理》,反对私有制下的贫富分化,认为只有恢复公有制才能消灭一切不良现象。
发展及影响 启蒙运动波及德国和俄国。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C.沃尔弗( 1679~1754 ),他把英法启蒙哲学同德国G.W.莱布尼兹的哲学结合起来,形成沃尔弗哲学。其他比较激进的代表人物有G.E.莱辛、J.赫尔德(1744~1803)、F.席勒和J.W.von歌德等。俄国的启蒙思想家有A.I.波列诺夫(1738~1816) 、H.I. 诺维科夫(1744~1818)、A.N.拉吉舍夫等。拉吉舍夫在他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把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他号召俄国人民为自由、为建立美国式的共和国而斗争。启蒙运动越过大西洋,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T.杰斐逊和著名思想家、科学家B.富兰克林,《常识》的作者T.潘恩都属于启蒙学者之列。
启蒙运动扩展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为时较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把T. H.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 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H. 斯宾塞的《 群学肄言》,以及 J.S.米尔(旧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等7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他们甘冒身陷囹圄、逃亡异国的危险,不惜遭受种种苦难,给“天国”的神灵和世上的王权以沉重打击。他们的著述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结:思想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并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宣扬理性,以其巨大的批判性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准备。启蒙运动也影响了美国革命。
就思想内容来看,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基本特征。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这对18世纪的法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性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理性时代”。理性为人们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做了辩护。事实上,人们从启蒙意义上使用理性这一词,理性几乎成为启蒙运动的代名词。
启蒙运动步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基本成就,总结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经验,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运动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法国大革命
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个等级的矛盾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国王路易十六。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革命的爆发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7月14日群众攻克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资产阶级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府政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巴伊当选市长,拉法耶特任国民自卫军司令。制宪议会此时实际上成为革命领导机关和国家立法机关。在议会中君主立宪派起主要作用。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制宪议会于 8月4~11日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封建贡赋 。8月26日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10月5~6日巴黎人民进军凡尔赛,迫使王室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一批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 ,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7月17日他们枪杀在马尔斯校场集会的群众,同时迫使路易十六批准制宪议会的宪法,即实行君主立宪制的1791年宪法。制宪议会于9月30日解散,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1792年4月,法国抗击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开始,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充分暴露。立宪派的保守妥协态度愈加不得人心。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急中。以无套裤汉为主体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宪派的统治。
共和国的建立和吉伦特派的统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米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 ,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 。 1793年2~3月 ,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C.F.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 ~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专政 新政权面临严峻局面,被推翻的吉伦特派趁机在许多地区煽起武装叛乱。雅各宾派政权联合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6月3日~7月17日颁布3个土地法令,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特权,以有利于农民的方式拍卖没收的封建地产,大批农民得到土地 。6月24日公布的宪法即1793年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宪法(由于战争未能实施)。7月,改组并加强作为临时政府机关的救国委员会。严禁囤积垄断,对投机商人判处死刑;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保卫祖国。9月,国民公会把“恐怖”提上议事日程。由无套裤汉组成的革命军下乡征粮打击投机商。国民公会先后颁布嫌疑犯法令和对生活必需品和工资实行限价的法令。10月底,一批吉伦特派被处决。由于实行这些措施,革命力量加强,形势迅速好转。1793 年底~1794 年初外国干涉军全部被赶出国土,国内的叛乱基本平息。
随着胜利的取得,“平民方式”的革命完成了使命。以丹东为首的一部分雅各宾派要求停止实行恐怖。以巴黎公社副检察长埃贝尔为首的一派则坚持继续加强恐怖统治,进一步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受到两面夹攻的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执政派,于1794 年3~4月先后逮捕并处死两派领导人,继续扩大执行恐怖政策。
1794 年6月 法军在比利时境内的弗勒吕斯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国内反对恐怖统治的势力加强,国民公会中占多数的平原派同原丹东派、埃贝尔派以及一切反罗伯斯比尔的势力联合在一起 ,于1794年7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7月28~29日处死罗伯斯比尔等90人。
热月党的统治和督政府 热月党人原是反罗伯斯比尔的各派人物的暂时结合,并无统一纲领。他们代表在革命中形成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利益,执政后实行的主要是原丹东派的主张 。热月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塔利安 、弗雷隆、巴拉斯等。他们废除雅各宾派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封闭雅各宾俱乐部,使资产阶级解脱恐怖时期的束缚。热月党一面镇压1795年4~5 月两次巴黎无套裤汉的反抗运动,一面粉碎逃亡贵族的武装进犯和国内王党叛乱。根据1795 年制定的共和三年宪法,10月解散国民公会,成立新的政府机构督政府。
督政府由5个督政组成,其主要领导人是发动热月政变的巴拉斯。督政府一建立就宣布要稳定秩序,但收效不大。1796年发生 F.-N.巴贝夫领导的平等派运动,但运动很快被镇压 。1796 ~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重大胜利,军人势力开始抬头。政府通过发行强制公债、增加税收、举办工业博览会等方式,在经济上取得一些成就。1797年立法机构选举时,许多王党分子当选。督政府为打击王党势力,宣布选举无效。1798年立法机构选举时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大批当选,督政府再次宣布选举无效 ,并趁机镇压雅各宾派。这种忽而打击王党,忽而打击民主派的政策,历史上称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不稳。1799年英国又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 ,法国在军事上面临困难 。7月雅各宾派又活跃起来,俱乐部纷纷恢复,要求执行共和二年的战时政策。在这种形势下 ,以 E.-J.西哀士为首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要求借助军人力量控制局面。1799 年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将军发动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3、美国独立战争
从1607年到1733年,经过激烈的殖民争夺,英国从荷兰、法国手中夺取了北美的许多殖民地,侵占了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富饶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正是生活在这13个殖民地的居民,到18世纪中期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经济生活,美洲和世界上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英国殖民者实行阻挠北美经济发展的政策,企图扼杀北美人民的独立要求,特别是七年战争后推行的各项反动措施,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情绪,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日益尖锐,迫使北美人民走上了拿起武器的革命道路。“列克星敦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鼓舞了殖民地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届大陆会议担负起组织和领导独立战争的任务,华盛顿被大陆会议任命为总司令后,领导大陆军和殖民地人民开展反英斗争,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美国脱离英国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真正的独立是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才实现的。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的约克镇决战,最终迫使英军投降,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1783年双方签定《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美洲出现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建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独立宣言》——在北美殖民地人民独立运动的高潮的推动下,经过长期的犹豫和争论,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精神起草的。《独立宣言》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表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旗帜,并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所发表的人权宣言的范本,因此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言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上阐明了美国人民举行革命及宣布独立的正义性,发挥了“主权在民”的学说,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则是“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由‘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人民建立了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是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一旦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了这些目的,人民有权改变它、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而新政府必须建立在最能促进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目的上,它的权力组织形式也应该以此为依据。”宣言的第二部分列举和控诉了英王对殖民地的种种暴政,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就是一部倒行逆施的历史”。最后,庄严地宣布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断绝一切政治上的关系,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宣言是一个进步的历史文件,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人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表明了当时美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独立宣言》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表达人权的政治纲领。
4、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75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分权思想此时成熟。分权还要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允许存在不受制约的权力。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提出政治自由概念。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追求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包含了两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权,孟德斯鸠把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行政权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权力,司法权是裁决私人纷争、惩罚犯罪的权力。为了保证政治自由,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存在了。
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其中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
三种权利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这种分权与制衡理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5、卢梭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处处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著作。其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最为有名,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卢梭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 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6、杰斐逊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从1801-1809年,杰斐逊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执政期间,杰斐逊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杰斐逊以明确而坚定的语言将近代以来西方权利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创造性地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积极性的权利融入到自然权利的理论体系当中,成为美国革命的宣言书。独立宣言一方面宣布了个人不可剥夺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还进一步申明了政府的基础及其权力的来源,对美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杰斐逊对于权利那种“不言而喻”的论证方法成为权利政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独立宣言》被视为美国精神的体现。
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
杰斐逊的民主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宪政民主的理论,它既不同于卢梭式的激进民主理论,又不同于汉密尔顿式的限制民主的宪政理论,而是有效地融合了两者,体现了宪政与民主两个重要的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理论是杰斐逊宪政民主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正是人民的意志组成了国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与委托,人民在任何他们认为胜任的事情上都可以行使他们作为作家主人的权力,这一权力包括建立、改变和撤销政府的权力。
(2)民主性原则。杰斐逊坚定地认为,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因此,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和宪法。
(3)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在他看来,共和主义的第一原则是“多数法则”,是由权力平等的个人所组成的一切社会的根本法则。除此而外,共和主义还应该体现出正义原则,在杰斐逊共和理论中,多数原则是与维护少数人利益结合在一起的。
(4)代议原则。民主及其范围的问题的解决来自对代议制原则的确认。杰斐逊所主张的代议制,通过摒弃直接民主制而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委托给少数人行使,从而既使人民的意志成为有效的因素,又解决了直接民主制下所无法实现的问题。
(5)分权与制衡原则。杰斐逊认为,权力集中在同一些人手里是“专制统治的真谛”,即使这些权力由多数人行使情况也不会有所好转。因此,他指出,选举出的政府应建立在自由原则上,政府各项权力必须平均分配给几个政府部门,每个政府部门都由其他部门有效地加以遏制和限制,无法超越其合法范围。
7、汉密尔顿以及分权制衡理论。
见课本:P149~P150
▲ 柏克(英),保守主义的政治观;康德(德),伦理国家观;洪堡(德),国家作用有限论。
注释:
尼德兰 地区名。故地指欧洲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相当于今荷兰、比利时、卢林堡和法国东北部。曾为查理帝国的一部分。后形成一些封建领地。14世纪为勃艮第公爵吞并。1477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556年转属西班牙。1566年起,北方各省掀起反西班牙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579年北方8省和南方部分城市成立乌特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因荷兰省经济、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故又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西班牙事实上被迫承认荷兰王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
利维坦(Leviathan)是传说中的一种食人海兽,后来被学者们用来比喻专制政府模式。
传说,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的肉,喝你们的血”。生活在地上的人们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尤其是野兽和外敌的侵扰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人们请来了海兽利维坦帮忙,在利维坦的帮助下,人们很快就赶跑了野兽、击退了外敌,当人们认为生活可以安宁的时候却发现,利维坦成了人们最大的祸患--这个庞大的海兽每天都要食人肉喝人血......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生活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与风险,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因此也就具有了人性的那种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学者们将一个吃人的专制政府称为利维坦,所以,就有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维坦关进笼子里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了他以怪兽Leviathan命名的著作----《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