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
一、考点理解:
受力分析的要点:
1、受力分析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受力物体。
(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
(3)画出受力图示——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准确标明各力的方向。
(4)分析受力顺序——先重力、后弹力、再摩擦力、然后再分析其他的作用力。
2、受力分析的三个判断依据
(1)“条件”判据:即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2)“效果”判据:即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3)“相互作用”判据:即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二、方法讲解
研究物体的运动,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是关键。所谓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给定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全部找出来,并画出相应受力图。
1、受力分析的依据
(1)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每种力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力的产生原因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力,这些力又可归结为场力和接触力,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确定是难点,两物体直接接触是产生弹力、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弹力产生原因是物体发生形变,而摩擦力的产生除物体间相互挤压外,还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一方面物体所受的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它的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和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灵活变换研究对象,由作用力判断出反作用力。
>
3、注意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譬如以A为研究对象,则要找出“甲对A”、“乙对A”……的力,而“A对甲”、“A对乙”……的力就不是A所受的力。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其来源,即每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不能无中生有。
(3)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 “效果力”,不能把两者混淆重复分析。例如:有人认为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受到了重力、绳的拉力和向心力共三个力的作用。实际上向心力是效果力,是由重力和绳拉力的合力来提供的,不属某一性质的力,这样的分析是重复的分析。
(4)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的力,不能把分力列为物体所受的一个力,又如分析斜面上的物体受力时,不能把重力和“下滑力”并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因为下滑力是重力的一个分力。
(5)画完受力图后应对分析结果作一番检查,看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之中,否则,必是出现了多力或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