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第六章《雍也》6.6-6.12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0月29日 共有 1745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相关新闻

第七章《述而》7.35-7.38
第七章《述而》7.30-7.34
第七章《述而》 7.21-7.29
第七章《述而》7.13-7.20
第七章《述而》7.6-7.12
第七章《述而》7.1-7.5
第六章《雍也》6.26-6.30
第六章《雍也》6.21-6.25
第六章《雍也》6.13-6.20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日本沉没》剧评
《日本沉没》幕后花絮
《日本沉没》剧情简介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引子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序言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作者简介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 内容简介
好书推荐
往事并不如烟
第七章《述而》7.35-7.38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