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第七章《述而》 7.21-7.29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0月30日 共有 1828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注释】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约:穷困。 
    (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注释】 
    (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注释】 
    (1)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2)与:赞许。 
    (3)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4)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5)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相关新闻

公开课: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儒生与文吏(3)
公开课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
第七章《述而》7.35-7.38
第七章《述而》7.30-7.34
第七章《述而》7.13-7.20
第七章《述而》7.6-7.12
第七章《述而》7.1-7.5
第六章《雍也》6.26-6.30
第六章《雍也》6.21-6.25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日本沉没》剧评
《日本沉没》幕后花絮
《日本沉没》剧情简介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引子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序言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作者简介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 内容简介
好书推荐
往事并不如烟
第七章《述而》7.35-7.38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