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化学趣史五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1月16日 共有 1428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罗维兹的实验,再次证明了燃素学说的正确性——因为从燃素学说所得出的结论,居然被实验所证实了。
    [6]这样,相信燃素学说的人就更多了。
    当时化学界的权威们,如瑞典化学家白格门、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法国化学教授卢爱勒、瑞典化学家兼药剂师舍勒等等,都是燃素学说最热烈的拥护者和最忠实的信徒。
    这样,燃素学说,在化学史上几乎统治了一个世纪。
    [7]动摇在18 世纪,科学家们不光是相信有燃素存在,而且还相信存在着别的许多神秘的“要素”。
    你要是问:铁为什么具有重量?他们回答道:因为在铁的微孔中存在着“重素”。
    你要是问:为什么有的东西热,而有的东西冷呢?他们回答道:这是因为热的东西里含有“热素”,冷的东西里含有“冷素”。
    你要是问:空气为什么能够被压缩,而且具有弹性呢?他们回答道:那是因为空气含有“弹性素”。
    另外还解释说,光,是因为有“光素”,电有“电素”,磁有“磁素”..那时科学家们的逻辑就是这样:遇上什么解释不通的现象,便认为这是由于含有特殊的“某某素”的缘故。
    如果你再追问一句这“某某素”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不可思议!就这样,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要素”,简直成了万应灵丹。
    当时在自然科学的书籍中,满是写着这样或那样的奇妙的“要素”。
    尽管千奇百怪的各种“要素”满天飞,然而,谁也没有真正见到这些“要素”。
    俗话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烧”。
    要分清是假金还是真金,要用火来检验;要分清是谬论还是真理,要用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燃素学说,在实践中却开始遭到重重困难。
    人们发现了这样的事儿:一支点着了的蜡烛,如果放在密闭的罩子下,没一会儿就会熄灭掉。
    蜡烛既然含有燃素,为什么在密闭的罩子里会熄灭掉呢?它所含有的燃素并没有跑掉呀!如果你把罩子打开,蜡烛照样可以点燃,发出柔和而昏黄的光。
    斯塔尔对于这个现象,作了这样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密闭罩里的空气,已经“吸饱”了燃素的缘故。
    他说:“当空气对于燃素已经饱和了的时候,便不能再吸收燃素了。
    于是,蜡烛中的燃素便不得不停止放逸,火焰也就消失了。
    ”其实,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
    至于波义耳的实验——金属在煅烧后增加了重量,也给燃素学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既然金属在煅烧时,是在不断地放出燃素。
    那么,煅烧以后,金属失去了燃素,照理应该比煅烧前更轻,为什么结果反而是重量增加了呢?起初,一些为燃素学说辩护的科学家们说:燃素是没有重量的东西!可是,这样还不能自圆其说,如果说燃素没有重量的话,那么,金属在煅烧前后应该是一样重才对呀!为什么波义耳的实验却一再证明,金属的重量的的确确是增加了呢?于是,这些科学家又修改了自己的理论,他们说:燃素不是没有重量的东西,而是具有“负的重量”!因为地心对它不但没有吸引力,反而对它有排斥力。
    火焰,是燃素从燃烧物体中逃逸形成的。
    火焰总是向上,便是由于燃素具有“负的重量”,向上飞的缘故。
    也正因为这样,当金属被煅烧时,燃素跑掉了,剩下的渣子失去了“负的重量”,它本身的重量当然也就增加了。
    当时,法国著名的燃素学说理论家、蒙彼利埃医院教授加勃里尔·文耐尔便宣称燃素具有“正的轻量”(亦即“负的重量”):“燃素并不被吸向地球的中心,而是倾向于上升,因此在金属灰渣形成后,重量便有所增加,而在它们还原时重量就减少。
    ”有趣的是,还有人把燃素比做“灵魂”。
    他们说,金属失去燃素,就好比活着的人失去了灵魂。
    人失去灵魂以后,尸体比活着时要重;死的灰渣当然也就比活的金属重。
    这是第二个牵强附会的解释!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论,则常常矛盾重重,错误百出。
    燃素学说的拥护者们虽然费了好多力气,才“解释”了波义耳的实验,可是,没想到这又和另一件事相矛盾了。
    可不是吗?许多燃素学说的拥护者都一直认为卡文迪许用金属和酸作用所获得的可燃气体,就是燃素。
    然而,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气体是一种化学元素——氢气(当时称为“水素”),它只不过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气体罢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重量的,并不是具有“负的重量”。
    换句话说,如果燃素学说的拥护者们认为燃素具有“负的重量”,那么,氢气就不是燃素;如果认为氢气是燃素,那么,就无法解释波义耳的实验。
    燃素学说,可真成了“床下挥斧头——不碍上,就碍下”。
    人们开始怀疑氢气并不是燃素,于是,燃素学说了遭到了第三个困难:燃素究竟什么?它的性质怎样?究竟能不能把它提取出来?这是一个老问题——从燃素学说诞生的第一天起便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许许多多科学家费尽心机所久未解决的问题——没有提取到纯净的燃素。
    那些醉心于燃素学说的科学家,面对着难堪的局面,又提出了新的“解释”:无论是“燃素”也好,无论是“电素”、“光素”、“磁素”也好,这些“素”全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没有重量或者具有“负的重量”的东西!这些奇妙玄虚的“素”,是没法提取出来的,因为当你把它装到任何一个密闭的瓶子里时,它会立刻穿过瓶壁,溜掉..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是无法提取这些“素”的。
    总之,燃素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这是第三个牵强附会的解释!鱼目岂能混珠?科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事实,是科学的最高法庭。
    在科学上,牵强附会,强词夺理是没有用处的,像是在石臼里捣水——白费力气。
    只要是不符合于事实,任何“理论”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算是谬论。
    燃素学说在科学实践中困难重重,在生产实践中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在18 世纪中叶,由于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正确的理论来解释关于金属的冶炼过程,来指导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燃素学说却象一根柔软无力的蛛丝,无法鞭策生产向前发展。
    例如,当时炼铁厂迫切需要解决炼铁炉的鼓风问题——为什么要往炉里鼓风?风的流速多大最合适?炼一吨铁要鼓进多少空气?空气最合适的温度是多少度?..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燃烧的本质,是燃素学说没法解决的。
    燃素学说在动摇中。
    
    

 

相关新闻

科学家研制光学燃料或可取代石油燃料
孔雀石绿
科学家的社会化
考点:有机化学几个基本概念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考点 钠及其化合物
化学高考考点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高考考点2 离子反应
化学高考考点1氧化还原反应
2008年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化学实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硒和碲
硫的含氧化合物
硫和硫化物
氧专题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卤化物
卤化氢和氢卤酸
卤素单质
碳族元素疑难点解析
硝酸专题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