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违反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向右上倾斜、越贵越买)的情况称为“吉芬现象”,这种物品称为“吉芬物品”( Giffen Good ),这是因为最早提出的人是一位叫吉芬的英国爵士,他在马歇尔修订其《经济学原理》时提出这种情况,马歇尔将之记进书里,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其实当时吉芬并不是把他亲眼所见的情况跟马歇尔说,而只是从逻辑上提出这样一种可能性,并且出于生动的需要把那物品明确地指定为爱尔兰农民的土豆——爱尔兰农民非常贫穷,其主要收入是种植土豆出售所获得的收入,其主要支出也是购买土豆作为主食,其余就只是再吃一点点的肉。如果某一年土豆大歉收,导致土豆的价格大涨,但同时爱尔兰农民的收入也大跌(土豆的价格虽然上升了,但歉收导致土豆的产量减少得更厉害,于是收入还是少了),于是这些可怜的农民连以前能吃的一点点肉都买不起了,只好多吃土豆来维持生命,结果显示为土豆价格上升、爱尔兰农民对土豆的消费也上升,出现了违反需求定律、越贵越买的现象。
在以讹传之中,这爱尔兰农民的土豆从吉芬设想出来的一种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现象,变成了他真的见过发生的事实。教材的 104 页上的例子 4-6 《面包是吉芬物品吗?》就是有不信邪的经济史学家真的去收集数据、调查真相,看类似于爱尔兰农民的土豆那样的英国农村劳工的面包会不会是吉芬物品,结果当然证明面包不是吉芬物品。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吉芬物品的存在。中国曾经发生过对需求定律有否被推翻过的争论之时涌出一大批人声称有吉芬物品,那就更加全是压根连什么是吉芬物品都不懂就跟着瞎起哄的无知之徒!因为,大家从上述的分析中就明白,吉芬物品在经济学上是有严格定义的,绝不是表面看起来价格上升、消费量也上升的东西就是吉芬物品,而是它首先必须是贫穷物品、然后还得满足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严苛条件!说 MBA 学位的学费(价格)越高就越多人读、奢侈品越贵就有人越要买、股票市场上的追涨是股价越高就越买……这些现象是推翻了需求定律,说这些物品都是吉芬物品的人,真该先切开自己的脑袋问一下: MBA 学位、奢侈品、股票……这些东西有多大的可能性会成为贫穷物品(收入越高反而越会减少消费的物品)啊?连吉芬物品的第一个条件(贫穷物品)都不满足就已经得意洋洋地宣称那是吉芬物品,真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以自暴其无知为荣——当然那些人是无知得连他们是无知也不知道的!
撇开那些无知者无畏的跳梁小丑不论,我们还是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吉芬物品存在吗?需求定律有被推翻吗?对这样的问题的回答有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数学(几何)逻辑的层面上说,吉芬物品的确存在。所以消费者理论推不出需求定律,除非它再补加一个否决吉芬物品存在的假设。
第二个层面:从真实世界的层面上说,吉芬物品不存在。理由很简单,贫穷物品虽然在真实世界存在,但收入效应要比替代效应更强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日常消费的物品种类是成千上万,因此每一种物品的支出占一个人的收入的比例都不会很高,于是某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所导致的收入效应就是微乎其微!基本不可能超过得了替代效应。(就算是像房地产那样的大宗高价商品,实际上人们是通过长期储蓄存起足够的钱一次性购买它,因此它的价格分解到每个月里占人们的收入比例也不会很高——现在有了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这种本质就能更清楚地显现出来了——,就算真的是很高,人们早就会选择租房、甚至是露宿街头而不是买房了。)
(按:之前第八讲中我说需求定律的“其它因素”里的中间因素要允许变,有读者与我之间在评论里有如下的一段对话:
tumugui2011-12-07 23:28:41
您关于互补品的分析我有疑问,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和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是反向相关的话,这种物品的价格变动就有可能导致需求量增加也可能导致需求量减少,这种情况下需求定律不就丧失解释力了吗,请您解答。
博主回复: 2011-12-08 09:03:37
互补品的问题。是的,如果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需求定律会被事实推翻,这正是需求定律具有可证伪性的表现嘛。但你说的是“如果”,先去找一个这个如果真的在现实发生的例子来给我看吧!要推翻一个理论,你要拿事实出来!(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吧,你拿不出这个事实的。因为你的逻辑中缺了一环:这种间接因素引起的变动,因为间接,影响力会大为削弱,因此构成不了关键的局限条件。这正如在月球上扔不同质量的物体,其实月球上也并非绝对的真空状态,也就并非绝对不存在着空气摩擦力,但这空气摩擦力比地球上弱得多,已经不足以影响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不再成为关键的局限条件!)
——博客管理员
我上述的回答,其实与这里回答现实世界中始终找不到吉芬物品的存在是因为收入效应的影响力基本上不可能超过替代效应,使用的是同样的逻辑。)
当然,如果我们在想象中把情况推到极端,如果现实中真的出现像吉芬所举的那种爱尔兰农民的情况,即其收入全部来自于土豆种植,其支出又绝大部分是土豆、只有一点点是肉,除此之外再没别的支出了。这时土豆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就会强到足以压倒替代效应。然而,人的收入只要稍为上升一些,都不可能把他的收入的绝大部分全花在一种物品上,(就是乞丐,你不妨去数数,他身上的物品也不下十几种!)而且贫穷物品的消费量本身就是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其收入效应的影响力也就随之迅速下降。所以,只有在非常、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极端到应该只在想象中才有的情况)才有可能出现那所谓的吉芬物品。
第三个层面:从社会之中市场交易的层面上说,吉芬物品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这是张五常提出的分析。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对某种物品越贵越买(即这物品是他的吉芬物品),那在这世上的其他持有该物品的人会把手上的这种物品提价到无穷高之后卖给这个傻瓜。而这个人倾家荡产(其实是倾尽全世界的财富都办不到)买进这种物品之后就再也不会出售到市场上。也就是说,竞争会把吉芬物品淘汰出市场!
总而言之,吉芬物品既不存在,就算存在也不重要,要不是经济学家一根筋地非要以一套更为复杂的消费者理论去推导出需求定律,而是直截了当地把需求定律视为无需证明、只需接受的公理,吉芬物品的问题根本就不会成为问题!经济学家自讨苦吃,明明有一条捷径上山却不走,非要大绕圈子弄出一堆什么偏好定律啊、效用概念啊、等优曲线啊、价格扩展路径啊……但最杯具的还是走过千山万水走到最后的时候,却发现被吉芬物品这堵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墙拦在路上,差这么一步就是跨不到需求定律的终点去!我真不由得要再重复一次上一讲开头时引用过的那句虽然粗俗、但十分生动形象的粤语俗话:脱裤放屁!——放屁本不需要脱裤,脱裤反而影响了观瞻而被社会道德习俗禁止在公共场合里进行,于是连最初那个要放屁的目的都达不到!
当然,经济学家其实不傻,这消费者理论比之简单直观、但也就显得非常朴素的需求定律能更好地使用数学,用数学的外衣一包装,就可以掩盖他们不知世事(局限条件)、因此其实根本解释不了现实的尴尬真相了嘛!这“皇帝的新衣”穿久了,不要说外行人看不出问题,就连行内的经济学家也自以为穿着冠冕堂皇、神圣庄严,遮羞裤还真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之中似乎变成了金缕玉衣。可惜,真实世界是无情的。你可以躲进大学等学术机构的象牙塔里自得其乐地 YY ,但外面那个真实世界的广阔天地不是你能征服的领土。
接下来大家翻到 105 页的第五节《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之前说的需求曲线是个人的需求曲线,某种商品的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则是把每个人对该商品的需求曲线横向加总起来就行了。(按:共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把个人需求曲线纵向加总,有关共用品的内容比较难,不会在这初级讲义里讲授,而是会放到以后或许会撰写的中级讲义里。)
这一讲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弹性理论,那是书上第五章的内容了。但我不会按书上的顺序讲,书上的顺序是先讲收入弹性再讲价格弹性,这是糟糕的顺序!因为历史上经济学家是先发明价格弹性,再把这概念一般化地推广到其它弹性上去的,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学才能较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所以大家先翻到书上的 117 页。
需求定律只告诉我们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也就是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大家看我在黑板上画的图, D1 和 D2 都是符合需求定律的需求曲线(即都向右下方倾斜),但价格从 P 下降为 P’ 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却是大不一样的,显然是 D1 的需求量的增加比 D2 的少得多。在现实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有些商品的价格略为变动就会引起数量的大幅变动,但有些商品的价格变动很大也不会引起数量有多大幅度的变动。也就是说,不同形状的需求曲线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度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就用“弹性”( elasticity )来量度这灵敏度。
大家会注意到,“弹性”这概念又是从物理学搬过来的!物理学中说的弹性,是指物体的形变对受力变化的灵敏度。像一个弹簧,如果你轻轻一拉它就会伸长很多,这是富有弹性的弹簧;但如果你已经很用力地拉它了,它也只是伸长一点点,那就是缺乏弹性的弹簧。又如人的皮肤,我用手指轻轻压一下,它就会明显地凹下去,非常富有弹性。但如果我的手指压的是这讲台,肉眼看起来这台面完全没有变化。当然其实如果你用显微镜来看的话,会看到台面的木分子其实在被我的手指压的地方是凹下去的,但那凹下去的幅度是如此之少,以致于肉眼是完全看不到,要借助能看到分子的显微镜才看得到,因此这台面是非常缺乏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