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四讲:货币理论(中)(4)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801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由此可见,一国之内的货币供应量可不仅仅是中央银行印刷出来的纸币,也包括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而“创造”出来的存在于账面上的存款!事实上,所谓的货币供应量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有    M0    、    M1    、    M2    几个数据:     M0    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印刷出来的纸币叫基础货币(    Base Money    )或高能货币,用    M0    来表示;而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创造出来的账面数字叫存款货币,用    M1    与    M2    来表示。    M1    是    M0    加上活期存款,    M2    是    M1    加上定期存款。
        
        凯恩斯认为,人们喜欢持有现金是因为它具有“流动性”(    Liquidity    ),就是像水一样灵活地流动,随时可以通过交易变成人们想要的物品。当然,持有现金的不利之处是它不像其它形式的资产——如银行存款、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那样可以不断地带来收益——,所以现金没有收益性。严格来说,其它形式的资产也有流动性,如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提现,只是比现金多了一重去银行提款的麻烦,流动性比现金差了一点点,但比其它资产都好。而定期存款在指定的期限内原则上不能提现,真的非提不可等于是违约,不能收取本来跟银行约定的定期利息,只能按活期利率来获得利息,因此流动性就比活期又更差了。只要股市不休市,人们可以随时卖出持有的股票套现,时间上的灵活性不比活期存款差。但股价有波动,卖出套现时可能适逢是股价下跌的时期,多等一段时间说不定股价会反弹,到那时再卖出套现会较为有利。但如果你急于要现金,不能等候,只好在市况不利时也斩仓,股价低于之前买进时的价格固然是损失,即使高于之前的买价,但低于预期未来会上涨之后的较高价格也是一种机会成本,也是损失。相比之下,银行存款却是在任何时间去提取都不会减少的——即使是定期存款提前取款也只是损失部分利息,本金绝对不会减少,股票却有可能在卖出时甚至低于之前的买价,即本金也受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的流动性比银行存款要差。房地产的流动性就更差了,因为比起股票在每个工作日都有活跃的市场,房地产要卖出套现是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的。如果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就得以大幅低于市价的折让来吸引买家尽快出手接盘——这就是《成本的概念》一讲后面的作业题里提到过的韩资企业在    2008    年金融风暴期间急于将它们在上海的房地产抛售套现的情况。所以房地产的流动性又比股票更差了。
        
        由此可见,由于现金的流动性最好,所以资产的流动性,都是根据变现(资产变成现金)的速度与本息受损的程度来确定的。变现越快,本息受损的风险越低,流动性就越高。其实都可以归纳为资产变现的交易费用越低,流动性就越高。上述的    M1    与    M2    的区别,就在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差不多跟现金(纸币)是一样的,而定期存款的流动性虽然差一些,但由于可以违约提前取款,损失的只是部分利息而不会影响本金,随时有可能变成活期存款,所以也算是货币。因为货币的流动性都远远高于其它形式的资产,所以人们往往又直接以“流动性”作为货币的另一种称呼——如财经报导中经常有“央行释放    /    回收流动性”之类的陈述,意思是增加    /    减少货币供应量。其实严格来说,流动性只是货币的一种性质,并不是货币本身,而且所有资产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这种性质也并非货币特有。
        
        回到上述的数字例子,第一次存款发生时,    A    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是    100    元;第二次存款发生时,    B    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是    90    元;第三次存款发生时,    C    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是    81    元……如此类推。把这些数字排列起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穷等比递减数列:    100    ,    90    ,    81    ……,每一个值是前一个值的    90    %。根据无穷等比递减数列的求和公式    a1/(1-q)    ,银行体系所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总额是    100/    (    1-90    %),即    1000    元。把这公式一般化,那就是    M0/R    (    R    是存准率)。这    1/R    就是货币乘数,因为它反映了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是中央银行发出来的基础货币的多少倍。
        
        由此可见,一国之内的货币供应量,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中央银行印出来的纸币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个零头——如果    R    很小、从而使得货币乘数很大的话。当然,中央银行还是可以直接、间接地控制一国之内的货币供应量的。一方面它可以直接控制发放出来的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    R    来影响货币乘数、从而间接地控制存款货币的数量——因为现在各国都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不是说商业银行只愿提多少存准金就只需提多少的。
        
        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包括《货币银行学》一类的教科书)会列举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其一,调整法定存准率;其二,调整再贴现率;其三,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    )。
        
        调整法定存准率就是调整    R    ,从而改变货币乘数。然而,这些教科书也会赶紧说,调整法定存准率是个重磅炸弹,通常很少使用。事实上,各国中央银行最初制定这个法定存准率,目的并不在于把它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而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准金是银行无法贷放出去赚取收入而闲置着的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一项成本——即使存款不支付利息,放弃了的贷款利息也是机会成本——,所以银行通常不愿意保留太多的存准金。但存准金太少,就会出现存款人来提钱时不够现金兑付的风险。中央银行的职能除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之外,还有就是作为银行的银行(后面讲解再贴现率时再详细解释),以及作为银行的监管者,它要监管着银行不能为了提高收益而冒太高的风险,于是制定出强制性的法定存准率,使得银行无法把存准金降得太低。
        
        后来经济学家研究货币理论,才发现这个存准率是直接决定货币乘数的重要因素,于是调整存准率在理论上可以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然而,其实各国中央银行基本上不会使用这个工具,可是我国近年来却频频使用,这只能说原因是我国现在的那一批中央银行官员都是读着西方国家的教科书长大的,书上说有这么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他们就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地照搬过来,完全不顾现实之中其实人家根本不用!从前一讲到这一讲,大家都能体会到一点,货币政策的目的是要稳定货币价值,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平稳的环境。可是存准率却是稍微调一点都会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大幅度地改变一国之内的货币供应量的,这不是人为制造经济波动吗?
        
        去年我国江浙一带出现大批民企老板借了高息的民间贷款无力偿还而欠债跑路,政府要出面救助。其时我听到有所谓的专家跳出来批评,说那些民企老板自己经营不善而致要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政府怎么能救?那岂不是鼓励了他们做高风险的事情——反正赢了就大发其财,输了就有政府保底?这真是不知世事真相、生搬硬套教条的书生气之论!要不是政府(央行)实施平均每个月就上调一次存准率——以致被人戏称那是央行的“月经”!——的堪称“疯狂”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的信贷资金怎么会变得如此紧巴巴?相对国企、大企业而言弱势得多的民企、小企业又怎么会被逼得只好去求助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又怎么会因需求突然大增而利率飙升、变成了高利贷?民企老板又怎么会不堪重负而最终落得跑路赖账的下场?也就是说,这根本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经营不善的非系统风险,而是货币政策严重干扰了资金市场而导致大批企业经营困难的系统风险。是政府造成这一地鸡毛的乱像,政府能不负责打扫善后吗?
        
        另外,这种调整存准率的做法也严重地干扰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本来存准率是多少,应该只由每天会有多少比例的存款被人从银行提取出去来决定的,人为地把存准率提到根本毫无必要地高的程度,强迫银行闲置大量存款、无法正常盈利,从而降低了它们的经营效率,这不是增加交易费用又是什么呢?
        
        第二种货币政策工具是调整再贴现率。先要知道什么是贴现率。贴现率的英语是    Discount Rate    ,与《利息理论》一讲中说过的“折现率”是一样的。本质上它们确实是一样的,只是具体的应用不同。折现率是用于把未来收入折为现值,而贴现率则是企业把商业票据卖给银行时银行收取的利率。企业在交易中经常会以“应收账款”的方式向买方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也就是买方收了货物,但不会马上付钱,而是过了三个月、六个月等长短不一的期限之后再付款。这实质上是卖方借了一笔相当于货款的钱给买方,借款期是三个月、六个月等。买方也可以开一张商业票据给卖方,在票据上注明货款的金额、付款日等信息。这时卖方的会计分录就不是“应收账款”,而是“应收票据”。卖方可以选择持有这张票据直到付款日那天去要求买方兑付货款,但也可以选择在付款日来到之前就将这票据拿去卖给银行——即把票据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在付款日那天去跟买方要求兑付——,这种行为叫“贴现”。银行既然是买下这张商业票据,自然要付钱给卖方,理论上应该是按票面金额(即货款的金额)来支付,但这样做银行岂不是没得到什么好处吗?所以实际上银行只会把票面金额的打个折扣之后再付款,银行实际支付给卖方的钱与票面金额之差,其实是利息,因为银行在付款日之前就让卖方得到货款,相当于是借了这笔钱给卖方,到付款日时由买方还钱给银行。这借钱的利息相应的利率就叫“贴现率”,与未来收入(付款日时的货款)的折现率没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贴现率其实是企业向银行借钱的利率,而再贴现率则是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利率。企业缺钱就向银行借,那银行缺钱又怎么办?《利息理论》那一讲说过有同业拆借市场这回事,银行可以跟同业的其它银行借。但也有另一个途径,那就是向中央银行借。因为中央银行是印钞票的,它肯定有钱!事实上,中央银行被称为整个经济的“最后贷款人”,因为经济体中所有的钱其实都是它印出来贷放出去的嘛。所谓“再贴现”,顾名思义是银行拿着企业卖给它的商业票据再去卖给中央银行。既然贴现率是银行借钱给企业的利率,则再贴现率当然就是中央银行借钱给银行的利率了。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提高,银行从中央银行那里借来的钱是那么高的利率,它再把钱贷给企业所收取的利率就不可能低于这个再贴现率,从而间接地使得市场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抑制了企业借钱,从而减少投资、收缩生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是一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再贴现率下降则会降低市场利率,鼓励了企业借钱,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刺激经济增长,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四讲:货币理论(中)(5)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四讲:货币理论(中)(3)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四讲:货币理论(中)(2)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四讲:货币理论(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