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二)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09月28日 共有 174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第3节 核酸的结构

一、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

依据

n    a.1938. W. T. Astbury  首次用X-射线分析DNA

n    b.1950  Chargaff    A G / T C = 1                                                                         

                      A T ≠  G C

n    c.1952  Alexander  Todd

       发现了核苷酸和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酯键联接

n    d.1952  M.H.F.Wilkins  & Rosalind  Franklin

       得到了高度定向的DNA纤维的X-射线照片            

       发现原子长轴存在0.34和3.4nm两种周期性

n    此外,之前的密度测定表明螺旋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且直径恒定(2nm)。

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

n    两条相互独立的单链DNA分子以螺旋方式相互缠绕,形成右手双螺旋;

n    带有负电的戊糖-磷酸骨架在分子的外侧;

n    碱基则平面堆积于螺旋的内部;

n    由于骨架双链在螺旋轴上的间距不相等,从而在分子表面形成大沟和小沟。

 

双螺旋模型参数

n   直径20Å

n   螺距为34Å (任一条链绕轴一周所升降的距离)

n   每圈有10个核苷酸(碱基)

n   两个碱基之间的垂直距离是3.4Å。螺旋转角是36度。

n   有大沟和小沟,配对碱基并不充满双螺旋空间,且碱基对占据的空间不对称。

 

二、影响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范德华力(Van de waals force)

疏水作用力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  不稳定因素

n   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 

n   碱基内能增加(温度), 使氢键因碱基排列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减弱  

 

三、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形式


    

B-DNA:资料来自相对湿度为92%所得到的DNA钠盐纤维。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A、C、D、E等右手双螺旋和左手双螺旋Z构象等形式。

DNA结构的多态性:几种不同的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同一种双螺旋结构内参数存在差异的现象。

原因:多核苷酸链的骨架含有许多可转动的单键,磷酸二酯键的两个P-O键、糖苷键、戊糖环各个键。

 

四、一些DNA序列的不寻常结构

1、反向重复序列与二级结构

n   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tive  sequence or inverted   repeats, IR),又称回文序列(廻文):指两段同样的核苷酸序列同时存在于一个分子中,但具有相反的方向。有时也有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RNA和DNA中都可能存在

n   此外还可有directed repeatitive sequence ---正向重复序列

n   较短的回文序列可能是作为一种信号

n         如: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     

n             一些调控蛋白的识别位点

n 例如限制性内切酶 EcoRⅠ的识别位点

     5‘--GAATTC--3’

              3‘--CTTAAG--5’

2. 三螺旋DNA (Trible Helix DNA,  T.S DNA)

 (1)发现和证实

1953年,Watson & Crick D.S DNA model证明沿大沟存在多余

的氢键给体与受体

 

 
    

潜在的专一与DNA  (蛋白质) 结合的能力

 

                              形成T.S DNA 可能性

1957 年Felsenfeld等发现一股为嘌呤,另一股为嘧啶的核苷酸双链能够形成三链

  如: polyA/polyU    polydA/polydT    polyd (AG)/polyd(CT)

——三螺旋DNA的概念提出

1987年Mirkin . S . M证明plasmid DNA在 pH= 4.3的溶液中, 有T.S DNA的存在,

这些发现促进了三螺旋DNA的研究

(2)组成形式

a、D.S. DNA D.S.DNA→T.S. DNA S.S. DNA

b、 分子组成

        ☆ PY/PU    PU  (偏碱性介质中稳定)     G*G 、 A*A 、G*C+

        ☆ PY/PU  PY (偏酸性介质中稳定)  常见类型  G*C+     A*T

3、四股螺旋DNA  ( tetraplex DNA, Tetrable Helix DNA

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单元--鸟嘌呤四联体

可能的功能:

A、  稳定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B、  保证DNA末端准确复制

C、 与DNA分子的组装有关

D、 与染色体的  meiosis & mitosis 有关

 

第四节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DNA双股链的互补是其结构和功能上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DNA研究中一些实验技术的基础

1、条件:加热,极端pH,有机溶剂( 尿素、 酰胺 ),低盐浓度等

2、变性过程的表现

  ¤ 是一个爆发式的协同过程,变性作用发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

  ¤ 导致一些理化性质发生剧烈变化

3、熔解曲线与Tm值
    缓慢而均匀地增加DNA 溶液的温度(现可做到 0.1 ℃/分)可根据各点的A260值绘制成DNA的熔解曲线 。                                     
    Tm=℃ of Ct = C0/2 = OD增加值的中点温度(一般为85-95℃) 或DNA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
    这也是一般PCR实验技术中把变性温度定为94 ℃的原因。                                     
    

4、影响 Tm值的因素

(1) 在 A, T, C, G 随机分布的情况下 ,决定于GC含量

n GC%愈高    →    Tm值愈大

n GC%愈低    →    Tm 值愈小

(2)GC%含量相同的情况下

AT形成变性核心,变性加快,Tm 值小。

    碱基排列对Tm值具有明显影响

]生物体内仅UAA为最有效的终止密码子

n   因为:UAA、AUU的Tm值是最低的一个,即使生理温度下也不稳定。

 

二、DNA分子的复性
    (anneal  or  renaturation)

n    概念: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又可以 重新地合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退火)。

根据复性动力学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1) 单链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2) 反应速率取决于初始的单链浓度Co;

(3) 以反应浓度和COt1/2为座标可绘复性曲线;

(4) 通过COt1/2值可测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大小;

      已知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为4.2x106bp, COt1/2 = 9M.Sec    则

(5)原核生物基因组大小不同,复性曲线也不同;

(6) 可用以区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组。

 

在复性反应中如何知道单链已经结合成双链了呢?可以通过哪些法来检测?

(1) 减色效应(hpochromic effcef)

   测定光密度,即OD值(optical density),DNA从单链变成双链,OD260减少30%

(2) 羟基磷灰石柱层析

    羟基磷灰石对双链DNA吸附较牢,不易吸附单链。

四、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 杂交形式:

n    液相杂交  

n    固相杂交(滤膜杂交)

¨1975 E. M. Southern

¨Southern blot     S.S. DNA × S.S. DNA

¨1977.    J.C. Alwine

¨Northern blot      S.S. RNA × S.S. DNA

¨1978.    Hany  Towbin

¨Western blot     Protein (antigen ) × antibody

*固相分子杂交(1975 E. M. Southern)

第5节 超螺旋和拓扑异构

 一、超螺旋(superhelix   OR   supercoil)的形成和类型

l形成

松驰态DNA (relax form)

     低能量  常态

超螺旋(Supercoied) DNA

     正超螺旋     负超螺旋

 

DNA的超螺旋结构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ed ) 紧缠overwinding (右旋)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ed  )  松缠unwinding (左旋)

原核生物DNA的三级结构:

n   绝大多数原核生物的DNA都是共价封闭的环状双螺旋。如果再进一步盘绕则形成麻花状的超螺旋三级结构。

二、超螺旋的定量描述

n   White方程: L=T W

n   连接数L(Linking nnmber):指ccc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数。其特点是

(1)  L是整数;

(2) 在cccDNA的任何拓扑学状态中其值保持不变;

(3)  右手螺旋对L取正值。

 

n   T(Twisting number):盘绕数,即DNA分子中Watson-Crick螺旋数,初级螺旋圈数。其特点是:

    (1) 可以是非整数;

    (2) 是变量;

    (3) 右手螺旋时T为正值。

n   W(Writhing number):超盘绕数,即超螺旋数,直观上为双螺旋在空间的转动数。其特点是:

(1)可以是非整数;

(2)是变量;

(3)右手螺旋时,W取负值。

 

本节课内容回顾:

1、碱基、核苷、核苷酸的化学组成

2、核酸的一级结构    书写方向

3、Watson  & Crick 的Double  Helix  Model

   参数     大小沟    二级结构的多态性

4、影响二级结构的作用力:

     稳定因素       不稳定因素

5、DNA的不寻常结构:

  反向重复序列    三螺旋DNA   四链DNA

6、变性:溶解曲线  Tm   影响因素(GC、

   化学试剂、 盐、pH)

7、复性       C0t曲线      C0t(1/2)

8、核酸分子杂交的类型

9、DNA的超螺旋结构     形成、类型 
    

 

相关新闻

遗传学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随机事件的概率PPT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二)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 第七章 第四节 病毒或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四)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三)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分析(一)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二)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