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分析(一)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10日 共有 337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细菌细胞由一层或多层膜和壁所包围,每个细胞中多数只含有1条染色体或DNA,每个染色体附着在细胞膜上的一定区域,但没有核膜包裹,因此称为拟核(nucleoid)。在拟核区以外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核糖体和其他成分,但没有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
    在适合的条件下,繁殖速度惊人,代谢旺盛,故可用于精细结构的分析。
    
    、细菌的遗传物质
    
    1.细菌的染色体
    细菌的染色体大都是环状裸露的双链DNA分子,其长度约为250μm~3500μm,DNA不象真核生物那样与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结合,也不形成核小体结构,因此它们比较易于接受带有相同或不同物种的基因的DNA片段的插入(表7-4)。
    
     7-4    一些细菌的基因组结构
    
    
    

细菌的种类
    
核酸
    
染色体形状
    
染色体长度(μm)
    
碱基对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cruginosa)
    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大肠杆菌(E.coli)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人型枝原体(Mycoplasma hominis)
    
ds DNA
    ds DNA
    ds DNA
    ds DNA
    ds DNA
    ds DNA
    
环状?
    环状?
    环状
    环状
    环状
    环状
    
3480.0
    2600.0
    1350.0
    1100.0
    505.0
    253.0
    
10 440 000
    7 800 000
    4 050 000
    4 000 000
    1 515 000
    760 000
    

 
    E.coli染色体长约为1100μm,需经多次折叠或螺旋才组装入细胞内。有实验证实,在DNA分子螺旋时,有RNA分子参与。如300μm的环状DNA是通过RNA分子的连接作用将DNA片段结合起来而形成环(loop),从而导致DNA长度缩小,大肠杆菌基因组约有100个这样的环(图7-9)。每个环内DNA进一步螺旋,使DNA长度进一步缩短为1.5μm,而形成更高级结构的染色体。
    2.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1)不具备明显的核结构,只有DNA的集中区,为拟核。
    (2)基因组较小,只有一条环状染色体,一个复制起点,一个基因组就是一个复制子。
    (3)染色体不与组蛋白结合。
    (4)基因的结构简练,重复序列和不编码序列很少,大部分为功能基因;无断裂基因,不含内含子。现已知越简单的生物,基因数越接近用DNA分子量所估计的基因数。如MS2 和λ噬菌体,它们每一个基因平均约含1300bp。如果扣除基因中的不编码功能区,如附着点attP,复制起点、粘着末端、启动区、操纵基因等,几乎就没有不编码的DNA区段了。
    (5)基因调控方式多种多样。
    (6)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常高度集中,越是简单的生物,集中程度越高。如λ噬菌体7个头部基因A~F和12个尾部基因Z~J 都各自相互邻接,而头部和尾部基因又相邻接。又如有关DNA复制基因O、P;整合和切离基因int、xis;重组基因redα、redβ;调控基因N、cI、cⅡ、cⅢ、cro也集中在一个区域,而且和各自有关的结构基因邻近。这种集中现象在真核生物是极少见的。
    (7)存在转录单元。在DNA序列中功能相关的RNA 或蛋白质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形成一功能单位或转录单元,可被一起转录含多个基因的mRNA分子,即多顺反子mRNA。如乳糖操纵子就含有3个结构基因,组氨酸操纵子含有7个结构基因。
    (8)常通过接合方式传递遗传物质。
    在自然界,细菌种类繁多,常用于遗传学实验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杆菌等。由于大肠杆菌对人类毒性小,利于培养,故研究价值很大。
    
    二、质粒
    1.质粒的概念和结构
    质粒(plasmid)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裸露的DNA分子。这个名词是J.Lederberg(1952)提出的,不过现在习惯上已用来专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单纯的DNA分子。某些既能独立地存在于细胞质中、又能整合在染色体上的DNA通称为附加体(episome)。质粒的结构大致可由3部分组成(图7-11):
    (1)转移区(transfer region,tra)和转移起点ori:长约33kb,最少含有22个基因,位于质粒基因组的60~93kb之间。现已知基因的产物是所有转移基因的转录所必需的,而ori位点又直接调节结构基因的转录,所以ori大概是负责控制后面的多个基因区,而这些基因都决定着合成与转移有关的蛋白质。
    (2)自我复制区(rep):由3个位点组成,即正常的复制起点oriV、复制基因frp、不亲合性基因 inc,该区域直接关系到质粒的自身复制。
    (3)插入区(insertion region):由IS2、IS3、rs 等插入因子组成,其中IS3 是重复的,包们可直接与细菌染色体同源区段配对,发生重组,插入到细菌染色体中。
    2.质粒的种类
    大肠杆菌质粒按表型效应可分为3类:F因子、抗性因子和大肠杆菌素原因子。
    (1)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 F因子):这是一种能使细菌致育的质粒,它上面所带的基因能使细菌在表面产生一种性纤毛。带有F因子的细菌菌株称为F 菌株,而不带F因子的菌株为F菌株。
    F因子是一个小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量为62×108dolton,94.5kb,约为细菌染色体DNA的2%,足够编码94个中等大小的蛋白质,而其中的1/3基因(tra区)与细菌接合有关。接合作用是F因子的主要特征,它可以通过性纤毛从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使原来的F菌株也带F因子,从而把某些遗传物质从一个菌株转移给另一个菌株。通常把提供遗传物质的菌株称为供体(donor),而接受遗传物质的菌株称为受体(receptor)。这就常把F 菌株看作雄性,F菌株这种受体菌看作雌性。
    在细菌细胞内,F因子能通过与细菌染色体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一旦F 因子整合到染色体后,由于F因子有转移起点,它能将细菌染色体快速地转移到其他菌株中去,这时受体菌的重组频率大大提高。故这种通过F因子配对、交换、整合到染色体后,使细菌能快速转移细菌染色体片段的菌株,称为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quence recombination strain,即Hfr菌株),见图7-12。
    (2)R因子(抗性因子,抗性质粒):包括抗药性及抗某些金属质粒,R因子几乎在所有细菌中都存在。它的大小从几kb 到几十个kb不等,拷贝数多少不一,有的少,仅1~2个,属于严紧型复制控制;有的多,可达几十个,属松弛型复制控制。松弛型质粒的复制需要寄主的DN A聚合酶I及RNA的合成,拷贝数可达2000~3000个。
    这类质粒对许多抗生素有抗性,可在基因工程中用作外源基因载体,便于筛选。另外,多数R因子保持在染色体外自我复制,不整合进寄主染色体中。
    (3)大肠杆菌素原因子(col 因子):大肠杆菌素(colicins)是从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分泌的,专门杀死其他肠道细菌。已知大肠杆菌素都是由质粒编码的。col因子有两类: 第一是colE1因子,分子量小,不具接合作用,是多拷贝的;第二是colIb因子,与F因子相似,具有接合转移的功能,属严紧型质粒,只1~2个拷贝。col因子也与基因工程有关。
    3.质粒的性质
    (1)能与染色体的配对、结合、整合到细菌细胞的染色体内。
    (2)使带有该质粒的细菌具有免疫性:通常两个含有相同基因的质粒不能同时稳定地存在于同一个细胞里。如带有乳糖操纵子的质粒(F′ lac)就不能感染另一个带有半乳糖操纵子的质粒(F′ ga1)的细菌。即一个有质粒的细菌细胞表面可能发生改变,能排斥同基因的其他质粒对它的转移。
    (3)受外界环境影响质粒可自行消失:质粒有时在寄主细胞内会自行消失,而且这种现象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在培养基里含有溴化乙锭或抗生素时可能导致质粒的消失。
    (4)可自我快速复制:质粒是环形DNA,可自我复制。在质粒复制时,DNA必须附着在细胞膜上的某一接触点,由于仅含有一个复制位点,只能有一个质粒与它接触,所以难有两个质粒共存于一个细菌细胞内。
    4.F 菌株和Hfr菌株的差异
    F 菌株和Hfr菌株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如都含有F因子,细胞的表面有性纤毛;都能与F菌株杂交:即 F ×F 、Hfr×F,F和F 之间则不能杂交。但二者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图7-13),主要有:
    (1)F因子在细菌细胞内存在的状态不同:F 菌株中的F因子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可以不依赖细菌染色体而存在;Hfr菌株的F因子整合在细菌染色体内同染色体一起复制和遗传。F 菌株和Hfr菌株可互相转化,F因子经交换整合入细菌染色体上后,也可原位交换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
    (2)与F 菌株杂交的结果不同:在F ×F 时,F因子经性纤毛转移到F 细胞,在此过程中,F因子利用滚环式复制,很快转移到F 细菌细胞中,使F变为F 菌株,试验发现:在F ×F 时,经一小时培养后,约有95%的受体细胞转变为F ,但染色体基因重组频率却很低,常低于1/1000000。
    当Hfr×F时,两细菌的重组率相当高,但很少能使F菌变为F 细菌。这是因为F因子嵌入到细菌染色体后,转移起点之后就是细菌染色体DNA。当它转移时,先带着细菌染色体进入受体细胞,而致育基因却位于环状染色体的末端,除非所有的DNA都进入受体,才能使F 变为F 。由于供体基因进入受体,使受体菌变为部分二倍体(partial diploid),即细菌细胞内既含有自身完整的基因组(内基因子endogenote),又含有外来的DNA片段(外基因子exogenote)。
    (3)理化因素处理的结果不同:Hfr菌株经理化因素(特别是吖啶橙)处理后细菌细胞变化不大;但F 若用吖啶橙(浓度大约为30微克/毫升,这浓度不足以抑制细胞繁殖)或紫外线处理后能转变为F细菌;这是因为F 菌株内的F因子独立存在,分子较小,对各种外界因素比较敏感。F 菌株偶尔也能自发地使质粒丢失变为F 细菌。
    
    
    

 

相关新闻

生物科技摧毁底线(2007-03-27 20:55:49)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一)
遗传学 第六章 第四节 性别控制(一)
遗传学 第六章 第三节 性别畸形(二)
遗传学 第六章 第三节 性别畸形(一)
遗传学 第六章 第二节 伴性遗传(二)
遗传学 第六章 第二节 伴性遗传(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随机事件的概率PPT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二)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 第七章 第四节 病毒或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四)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三)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一)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