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教育经费管理研究的课题
世界教育经费管理研究有三大主题:教育经费的公平性、充分性和生产性
一、教育经费的公平性问题 (p246)
教育经费的公平性问题就是指教育经费的分配以“机会均等”为准则,保证每个参与教育经费分配的个体有均等的机会占有教育经费,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方式应能保证各学校或各受教育者在相同的条件下拥有获得等量资源的机会。
教育经费中公平性问题,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则有以下几项:
一是分配均等的原则;
二是财政中立的原则;
三是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
四是成本补偿原则;
五是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
二、教育经费的充分性问题 (p247)
教育经费的充分性,是指教育财政要为所在地区的所有公立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使得每一个普通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成绩标准和学业水平;同时,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需要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达到规定的特殊学生的学业标准。
对于教育经费的充分性问题,有两种取向应该值得注意:
一是成本取向的,即通过核算某种类型教育的成本来得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充分性标准;
另一种取向是效果取向的,教育经费的充分性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
单纯强调成本是对教育运行的静态考察,或者说是以忽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在对教育成本仍无法进行精确核算的前提下,对于教育经费充分性的考虑,还应关注教育效果,即教育经费在量上的质的要求。
一、 教育经费的生产性问题 (p248)
教育经费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二重性质。一方面,教育事业总是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但教育过程中却不生产任何物质资料,因此,教育经费具有消费性;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智能,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准备了必要条件,劳动力投入生产后,有可以生产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因此,教育经费具有生产性的特征。
教育经费的生产性,是指用很少的或完全不用额外的财政资源改进学生成就,或者用较低的花费使学业成绩保持良好。
第二节 中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和管理体制改革
一、教育经费不公平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教育经费不公平 (p249)
教育经费不公平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表现为“发展中的差距”和“生存性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而且还表现在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
解决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应建立教育经费底线标准,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包括纵向的转移支付和横向的转移支付。
2、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p250)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纵向的转移支付和横向的转移支付,其中前者居于重要地位。
(1) 纵向的转移支付:包括中央省县和省对县乡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两个层次。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由基数法和因素法两种。
(2) 横向的转移支付:平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我国很少用。
二、教育经费不充分与多元投入体制
1、教育经费不充分 (p252)
教育经费不充分尽管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教育经费总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和平均数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的问题,应打破所有教育均由政府完全承担的格局,完善包括个人、集体企业单位在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制。
1、 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 (p252-255)
公校私营----依据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理论;
教育凭证----(美国)政府提供有价证卷用于购买教育服务;
特许学校----(美国)将由公共经费支持的公立学校交给私人或私人团体来经营。
三、教育浪费与财务管理制度
1、教育浪费的表现形式 (p256-260)
(1)体制性浪费-----专业设置重复,资源利用率低。
(2)结构性浪费-----外部:(三级教育经费分配、地区间教育结构不合理)
内部:学校规模小,使单位成本增加,教育效率降低。
(3)资源性浪费------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严重失调;教育设施大量闲置。
2、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解决教育经费使用低效率的问题,减少教育浪费,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四、教育乱收费与“一费制” (p261-265)
教育乱收费是指违反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教育乱收费包括整个教育领域,为了杜绝违反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应严格推行“一费制”改革。
所谓“一费制”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的收费办法。
第三节 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措
一、现代教育经费筹措理念的转变 (p265-268)
1、 从消费到生产:教育经费筹措观念的更新
在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下,教育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很高的。
2、 从一元到多元:教育经费筹措的多主体参与
多元化筹措体制的出现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即由政府的一元化投入向国家、社会、学校、集体与个人的多元化投资转变,走“财税费产社基”的多渠道新路子。
3、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教育经费筹措治理结构的形成
形成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支撑的多中心筹措经费的结构。
4、 从数量到质量:教育经费筹措的成本评价
非义务教育阶段本着“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教育成本分担与弱势补偿并进。
5、从策治到法治:教育经费筹措的方法控制
以制度支持来保障教育经费的筹措。
二、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p268)
1、多渠道投资体制的主要渠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校产收入,社会捐款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也即形成所谓的以“财、税、费、产、社、基”为来源渠道的教育投资新型体制。
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主要有“财、税、费、产、社、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筹集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投资的主体,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教育财政发挥着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可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成本分担。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存在的问题 (p269)
在这种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责任转嫁,财政投入主渠道弱化
(2)多渠道为教育乱收费创造了条件
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中的理论问题 (p270-277)
1、 公共教育财政的主渠道问题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公共教育经费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是筹措教育经费的主渠道。
2、 教育成本分担与核算问题
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一是“谁受益,谁负担” ;二是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
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不同阶段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各不相同。
教育成本核算:从教育成本收益(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上进行研究。
3、民办教育的资金注入问题
民办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渠道:学费及其他费用;社会捐款、政府资助。
民办教育资金注入问题:一是政府给与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二是积极利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尽量拓展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
第四节 教育经费的效率问题
一、教育经费的分配 (p278-283)
1、国民经济对教育的经费分配
(1)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 (p278)
(2)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 (p279)
均等原则;
效益原则;
弹性原则;
优先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2、教育内部的经费分配与问题 (p278-279)
重点校、示范校政策下的经费分配:重点校政策应予以淡化并逐渐去除;
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分配:以县为主。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p283-287)
1、教育经费的支出项目 (p2283-284)
根据我国财政与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经费按其用途可分为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事业经费。
(1)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专款专用
(2)教育事业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2、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标准 (p285-287)
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等,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