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方法论
教育管理的方法论的内涵:
教育管理的方法论是指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的综合,是工作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
教育管理的方法论的分类:
教育管理的方法论包括三大类: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教育管理创新的方法论
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思想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它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继承、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古今中外关系;同时教育管理工作中还涉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集体与个人,事实与价值三对方法论范畴。
一、教育管理中“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涵义
1、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涵义(p389)
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含的系统。
2、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p390)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 (p391)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务实求是的态度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解放思想就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不囿于成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观点、方法等不断发展,与时代共进,同时要不断创新,大胆突破。
二、教育管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p392-393)
教育管理的继承与创新。教育管理理论是继承了传统管理理论的精华,同时又结合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发展而成的。但教育管理的发展并不是一味地继承传统,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
教育管理借鉴与创新。这里我们理解“借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二是中国与外国间的相互借鉴。
三、教育管理中的方法论范畴 (p393-397)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集体与个人;
事实与价值。
第二节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科学-实证主义、人本-理解主义和实践-建构主义的演变历程,其中每一种范式的确立都经历了继承和扬弃的双重过程。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还要不断尝试使用和创造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论,促进方法的整合,比如运用跨学科研究、量化与质化结合、复杂学视角等。
一、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演变 (p399-401)
1、科学-实证主义范式 (p399)
科学-实证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孔德的实证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
第二阶段:以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更以科学为标榜。
科学-实证主义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1)客观事实性
(2)逻辑分析
(3)技术控制
2、人文-理解主义范式 (p400-401)
人文-理解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表现,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性和价值性,而且教育活动因主观价值和客观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难以重复,具有情景性和复杂性。
第二,理解的研究范式反对实证主义研究把整体的教育现象加以肢解、分析,而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把教育现象中人的行为和事物同它们所处的各种关系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解释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理解的研究范式对教育研究中人种志、质的研究、叙事研究、田野研究、现象学方法等产生重大影响。理解的研究范式所关注的通常是学校内部微观环境中的问题,是教育情景中的特殊性,研究者本人常常作为研究的工具,发挥研究者“前见”在研究中的作用。
第四,教育研究的主体不在于外显的教育行为和现象,而在于教育行为所蕴含的生命意义,重视被研究者的生活史和环境对它的影响,重视教育行为的个体性和情景性。
第五,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从客观量化的研究中来了解事实,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和解释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以此作为批判、改进和超越不合理教育现象的基础。
3、实践-建构主义范式 (p402)
建构主义最早译作结构主义,最先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它是与客观主义相对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兴起的建构主义思潮试图从“新认识论”的视角对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做出批判。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现实映象。
二、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趋势 (p403-408)
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实践的超前发展和理论的相对滞后要求教育管理研究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扬弃已有的研究范式,以新的方法论指导实践工作。
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种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量化与质化的结合研究、复杂学视角的研究。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几种方法尝试 (p410)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果所做出的性质的分析和研究。
(1)观察法
(2)归纳与演绎
(3)分析与综合
2、量化研究
所谓量化研究是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
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很多,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预测研究、统计研究等。
3、质化研究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第二,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第三,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第四,使用归纳法。
第五,重视研究关系。
质的研究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质的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三,进入现场。
第四,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访谈。
第五,收集实物。“
第六,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七,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节 教育管理创新的方法论
教育管理创新的方法论:
创新应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每个人只有在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中,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中,才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成为创新者。其次创新还需要转变实践者和研究者传统的管理和研究思维模式,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学会运用辩证性思维、策略性思维、复杂性思维。同时,当我们处于“创新”包围之中的时候,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教育管理创新的仪式化。
一、教育管理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 (p418-419)
持续的创新对于教育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而创新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的教育政策制度环境。创新
1、管理者对待创新的态度
理解。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在行动上主动创新,乐于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
愿景。创新是对未来的期望,需要愿景的引领。愿景分为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在教育管理创新及一切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个体确立个人愿景,更需要建立共同愿景。
期望。期望不仅是对创新能力的寄托,也是对创新结果的等待。
赋权。在创新中,要赋予创新者必要的权力,使他们能够不受限制地、自由地对过去进行改造,进行创新。
支持。作为教育管理者和作为实践第一线工作的教育者也双方要在支持、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出教育管理的新局面。
2、创新文化与氛围
二、教育管理创新的思维策略 (p420-425)
1、辩证性的思维
(1)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3)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策略性思维
(1)策略性思维的基本技能:
策略性创造力;发现;现实检验;风格问题;态度。
(2)策略性思维的实践:
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策略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总体设计,在诸如设计、发明、体制创新、研究、软件开发和工程学等这些不能缺少新颖解决办法的领域,它具有提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潜能。策略性思维对于创新能力的增减十分重要,对于有效管理复杂性系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