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遗传学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三)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1月15日 共有 1121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五、DNA的复制(DNA replication 
    绝大多数DNA的复制是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中进行。复制的简要过程是:① DNA双链分子的碱基对间的氢键逐步脱开,两条多核苷酸链彼此逐渐分开;② 双链一面分开,一面以每一条单链为模板各自将对应的核苷酸聚合起来;③ 新核苷酸链与原有的多核苷酸链形成新的双螺旋。这样,在DNA聚合酶和其他多种酶的作用下,一个DNA分子就复制为两个结构上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图3-10)。
    亲代DNA分子(1)的螺旋打开,每一条链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2),最后形成两条相同的   新DNA分子(3)
    1.DNA复制是半保留方式
    DNA复制所产生的两条新DNA分子与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由于每条子代DNA分子的两条核苷酸链中,一条来自亲DNA分子,另一条是新合成的,所以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关于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机理最初是Watson和Crick(1953)根据实验提出的模型。在1958年Meselson 和Stahl用实验证实了这一设想。他们采用了氯化绝离心实验(图3-11)。
    把大肠杆菌在含15N的NH4Cl的培养基中培养15代,使所有的细菌DNA都被15N标记,然后把细菌迅速转移至含14N的NH4Cl的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间隔时间取出样品,将细胞裂解,把裂解液放在CsCl密度梯度中离心(60000转/分,48小时)。由于在超速离心时,Cl和Cs 被强大的离心力抛向离心管底部,但离子扩散力又使这些离子上浮,2种相反力达到平衡时,在离心管中形成CsCl分布梯度,从离心管顶端往下浓度逐渐递增,越向下密度越大。不同的DNA分子将按照各自的密度停留在相应的密度的某一位置上,形成一条带。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在紫外光下观察到不同密度的DNA分子不同位置上形成区带。
    当把所有的细菌分别进行离心后发现,经15N标记的DNA在离心管下层形成一条带(下层带);经在14N中培养一代的DNA,由于含有一重链(15N)和一轻链(14N),结果有有一条带,位于15N和14N的带之间(中间带);而在14N中生长两代的DNA,又经过了一次复制,形成一条l4N/15N 杂种分子(中间带)和一个14N/14N的轻分子(上层带),即在离心管中形成2 条带:一条带位于14N和15N中间,另一条同14N带相一致。这样就证明了DNA复制是半保留的,并有力地否定了DNA的全保留和不保留等复制方式。
    2.DNA复制的方向是按5′ →3′ 进行的
    复制过程中,新加入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总是以它的5′位磷酸与DNA链上3′端的–OH-缩合脱去焦磷酸,形成了3′ 磷酸酯键。也就是说,DNA新链的延伸生长总是在3′端。那么复制方向总是5′→3′。
    3.DNA复制所需的各种酶
    DNA复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酶促过程,它需要30多种酶和蛋白质共同作用。人们常把这些酶和蛋白质称为复制体系,其中一部分酶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协同动作,构成复杂的复制体系——复制体(replisome)。
    (1)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DNA聚合酶在不同的生物中其结构、功能各不相同(表3-5)。
     3-5   3种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性质比较。 
     
    
    性     质                         聚合酶Ⅰ         聚合酶Ⅱ           聚合酶Ⅲ
    3′→5′外切校正                                                           
    5′→3′外切校正                                         —                 —
    新生链的合成或聚合                    —               —                
    相对分子质量/103                      103              90                 900
    细胞内分子数                         400              ?                10~20
    生物学活性                            1               0.05                 15
    已知的结构基因                      polA             pol B       polC(dnaE、N、Z、X、Q等)
    
    
    在真核细胞中主要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称为DNA聚合酶α、β、γ、δ和ε,其特性如表3-6。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和细菌DNA聚合酶基本性质相同,均以dNTP为底物,需Mg2 激活,聚合时必须有模板链和具有3′-OH末端的引物链,链的延伸方向为5′→3′。但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一般都不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推测一定有另外的酶在DNA复制中起校对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聚合酶α的功能主要是引物合成;β活性水平稳定,可能主要在DNA损伤的修复中起作用;δ主要负责DNA复制的酶,参与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ε的主要功能可能是去掉RNA引物后把缺口补全。
     3-6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特性比较 
     
    
    性     质             聚合酶α      聚合酶β      聚合酶γ       聚合酶δ      聚合酶ε
    3′→5′外切校正             无            无            有              有           有
    5′→3′外切校正             无            无            无              无           无
    功   能            DNA引物合成     损伤修复    mtDNA复制     核DNA复制   核DNA复制
    在细胞内分布              核内          核内        线粒体           核内          核内(?)
    亚基数                     4             1             2             2~3            ≥1
    
    
    (2)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虽能充填缺口,甚至聚合了很长的DNA互补链,但都无法使缺口接合,只有DNA连接酶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在当缺口的3′-OH和5′-P相邻并且各自的碱基处于配对状态时,DNA连接酶才能起作用(图3-12)。由于连接反应是在3′-OH和5′-P之间进行。因此必须水解ATP或NAD供应能量,真核生物中连接酶使用ATP,E.coli使用NAD。
    (3)螺旋酶(helicases)或解旋酶
    是促进DNA的两条互补链分离的一类酶,细胞中含有多种螺旋酶。它们的功能相互重迭或平行。这大概是由于许多反应都需要DNA螺旋的分离,特别是DNA复制这个精确度要求特高的反应更是如此。绝大多数螺旋酶在解链过程中都需要水解ATP供应能量,它们具有依赖于DNA的ATPase活性。
    螺旋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后酶分子按化学计量方式与产物单链DNA结合,如螺旋酶Ⅰ螺旋酶Ⅱ,另一类是仅仅催化DNA双链的分离,它们常与单链DNA结合蛋白(简称SSB 蛋白)配合,以防止链间或链内“退火”。如E.coli的rep蛋白,螺旋酶Ⅲ,T4的基因4蛋白等。人们相信,在E. coli中rep蛋白是最主要的螺旋酶,它解开一个碱基对,需要水解2个ATP分子。
    (4)DNA旋转酶
    是大肠杆菌中重要的拓扑异构酶,大多数天然DNA都具有负超螺旋,它不但可以变为泡状单链形式,有利于许多蛋白质的结合,而且在复制的开始阶段,可以缓解由于复制叉的移动而造成的超缠现象。
    DNA旋转酶有4个亚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DNA断裂后,两个5′-P末端共价连接于两个α-亚基。这样,断裂双链DNA两端连接于同一个酶分子上,而不致于造成开 环;另一方面,它储藏了磷酸二酯键断裂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在转变符号后重新连接时不再 需要活化。然而,这一过程仍要消耗ATP。
    (5)单链结合蛋白(SSB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
    这是四聚体结构,单体有177个氨基酸,每个真核细胞中有800多个拷贝。其作用主要是:参与DNA复制引发体的组装;消除使pol Ⅲ停止前进的二级结构;促进大肠杆菌polⅡ、polⅢ的活性;能提高DNA复制的忠实性。避免单链退火或形成链内氢键,单链区必须与SSB蛋白结合。
    (6)RNA聚合酶
    主要是在DNA复制时,先由它产生一段RNA引物。进而才在DAN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DNA,真正进行DNA复制。
    4.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DNA复制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解开,每条单链都作为模板,合成新链。这时,一条新链可以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但另条链的合成不能按3′→5′进行,必然仍按5′→3′方向进行。
    1968年,日本的遗传学家冈崎(Okazaki)利用3H胸腺嘧啶标记大肠杆菌,发现这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实际上,随着复制叉的延伸,双链DNA分段逐渐解开,其中一条链连续复制,另一条链也按5′→3′方向合成新链片段,即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然后这些片段 再由连接酶接成一完整的单链(图3-13)。那么,紧随复制叉进行复制的一条单链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先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成的单链称为后随链或延迟链(lagging strand)。
    实验证明,在原核生物中(主要是细菌),每一冈崎片段约有1000~2000个核苷酸;在真核生物中,每一冈崎片段约长100~200个核苷酸。
    5.DNA复制时需有RNA做引物
    已知的DNA聚合酶都不能在复制时直接起始DNA新链或冈崎片段的合成,只能在已有引物的3′-OH上聚合核苷酸,延伸DNA链。因此,在合成冈崎片段时,必须先借助RNA聚合酶,以 DNA为模板,合成一小段RNA(约含几十个核苷酸),叫做“引物RNA”。然后DNA聚合酶再合成DNA片段。当整条链合成完毕或冈崎片段相连后,DNA聚合酶I 再把RNA引物去掉,替换上相应的DNA片段,最后由DNA连接酶把片段完整地连接起来。
    6.DNA复制时具有特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1)复制起点:经过电镜和其他方法证实,原核生物的DNA复制都只有一个起点,而且是双向进行的。这个复制起点(origin of replication)通常用ori或O表示。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了解到,许多细菌的ori 区域的碱基顺序都十分保守,这段顺序约含有200多个碱基对,经常出现回文对称结构,即反向重复顺序(inverted repeats,IR),所以易与复制有关的蛋白质所识别。真核生物的DNA复制也是从特定的区域开始,向2个方向等速进行的。与原核生物不同的是复制起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甚至达上千个。
    (2)复制子:复制从起点开始,双向进行,直到终点为止(图3-14)。在DNA复制时,每个这样的DNA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单元或复制子(rep1icon),这些复制子并不是同时开始复制,它们的激活各有不同的特定时刻。高等生物染色体上有数百至数万个复制子。如果蝇DNA中约有3500个复制子,在酵母中约有500个。而大肠杆菌的DNA只有一个复制子。
    (3)终止子:从DNA复制起点开始,经过延伸,到达终止点,完成一个复制子的复制。这个使复制结束的区域称为终止子(terminator)。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在枯草杆菌中,复制从特定位点开始,但复制叉移动不对称,一个方向只移动1/5DNA,另一个方向移动4/5 DNA,最后相遇。
    7.DNA复制的高度准确性
    在大肠杆菌中,每复制105个核苷酸可能出现一个误差,在真核生物中,DNA复制出错率在3×109bp的基因中仅有3个碱基发生错误。这种复制的准确性除了由互补碱基配对的严格性外,还有DNA聚合酶的校正功能。在原核生物中,某些DNA 聚合酶具有校正功能,如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I除了起聚合作用外,还具有3′→5′的外切酶活力,它能识别错配的碱基,切去错误的核苷酸,并安放正确的核苷酸。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无校正功能,但另有其他机制来保证复制的准确性。校正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复制中的校正:由DNA聚合酶的3′→5′ 校正外切酶来进行。如果在引物链3′-OH末端是错配的核苷酸,则不能作为有效的模板而继续延长。这时,DNA聚合酶的3′→5′校正外切酶把错配的核苷酸切掉。直到产生一个配对正确并具有3′-OH末端的引物链;然后才以5′→3′的合成活性使链继续延长。因此,DNA聚合酶是种自我校正酶,在它沿着DNA模板前进中随时去掉自己在聚合反应中所发生的错误。
    (2)复制后的二次校正:当经过第一次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的校正后,为了消除在复制了的新链中仍可能有的少量错误,将进行第二次校正。这二次校阅系统所识别的不是错配的具体的核苷酸,而是由于错配而造成的螺旋外部的扭曲。当识别出某扭曲位点后,必须准确地把新链中的错配核苷酸消除与校正(图3-15)。如果把作为复制模板的旧链中正确的核苷酸去掉,就会以错配链为模板而把错误固定下来,因而产生变异。
     (a) 模板链和新生链上不配对碱基及GATC序列的甲基化状况; (b) 错配矫正酶结合于未甲基化的GATC及同一条链上的错配碱基; (c) 错配矫正酶切除一段包含错配碱基的DNA; (d)聚合酶进行缺口充填
    8.DNA复制类型的多样性
    根据DNA合成的起始方式,复制可分为多种类型。
    (1)复制叉式或θ复制:DNA在复制原点解开成单链状态,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则出现两个叉子状的生长点,叫做复制叉。具有双链环状DNA的细菌和病毒的DNA复制形状象希腊字母θ,因而称为θ复制,又叫Cairns复制(是由Cairns首先发现的),其复制子称为Cairns分子。在θ复制中同样有双向复制和单向复制(图3-16),大多数生物为双向等速复制,也有少数双向不等速复制的情况。
    (2)滚环式复制(rolling circ1e replication)或σ式复制:这种复制方式比较广泛,在噬菌体、病毒、线粒体和叶绿体DNA、细菌质粒、两栖类卵母细胞核糖体基因扩增等都有该类DNA复制方式。
    现以φX174噬菌体为例说明滚环式复制过程。φ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环形正链单链DNA,它可自身复制或转录,产生RNA,翻译成蛋白质等。当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先合成一条互补的负链,与正链配成双螺旋,从而形成了环状的双链DNA。称为复制型(RF)。复制开始时双链DNA中的正链被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开一个缺口,暴露出了3′末端和5′末端。5′末端可能固定在细胞的某种结构上,同时DNA环进行滚动(图3-17)。随着滚动,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3′末端不断添上核苷酸而延长,为前导链;5′末端则连续延伸成一条尾巴。随后,以5′ 端尾巴为模板合成了互补DNA链,从而使尾巴变成了DNA双螺旋,合成的互补链为后随链。后随链亦按不连续合成方式先合成冈崎片段,然后连接成整链。由于环形DNA多次循环滚动,这条双链尾巴可延伸达噬菌体DNA长度的6~10倍。尾巴被内切酶依环状DNA长度分割成若干段。每段的两条链均具有彼此形成互补关系的5′末端,称为粘性末端。粘性末端配对,形成环形双链DNA。然后,在连接酶作用下,封闭缺口,形成完整的双螺旋DNA环。
    与其他复制方式相比,滚环式复制是一种快速的DNA复制方式。
    (3)D环式复制(D-loop replication):在线粒体和叶绿体DNA中除发现滚环式复制外,1977年 Jerome Vinograd 等人还发现了 D环式复制。双螺旋的两条模板链并不同时进行复制,轻链(含嘧啶碱基较多的链)先开始复制,稍后重链再开始复制。当复制沿轻链开始时,重链上产生了“D”形环(图3-18)。随着环形轻链复制的进行,D环逐渐增大,增大的方向为5′→3′。重链后来亦开始复制,复制以5′→3′的方向进行。最后,两条轻链完成了复制,形成了两个新的、完全一样的DNA双螺旋环。
    (4)差别DNA复制或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在真核生物的某个发育阶段中,DNA分子的某一段顺序反复进行复制,而其他部分不复制,这种现象称为基因扩增。对基因扩增现象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是两栖类卵母细胞发育中的 rRNA基因,即rDNA。
           爪蟾细胞每个核平均只有两个核仁,rDNA约有800~900份。可是,当卵母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的双线期,核仁数增加到600~1600个,含有的rDNA可达200万份。rDNA 顺序就占了卵母细胞DNA量的75%。这种基因扩增仅发生在卵母细胞中,它适应于胚胎发育中对大量核糖体的需要。当胚胎期开始时,这些染色体外的rDNA拷贝即失去功能并逐渐消失。
    9.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DNA复制上的差别
    (1)复制起点数:真核生物的每条染色质上可有多处复制起点;原核生物一条DNA分子上常只有一个起始点。
    (2)任一复制起点是否重复复制: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DNA的复制不再开始,即在一个复制点上不能进行重复复制,但可有多个复制叉。原核生物的DNA可重复复制,一条DNA分子上仅一个复制叉。
    (3)复制子的长度:真核生物的每个复制子较短,包括保守区,长约15000~90000bp。原核生物的复制子较长,大约长100000bp。
    (4)复制起始时是否需原点识别物:真核生物复制起始时需原点识别复合物(ORC)参与;而原核生物则不需要,可直接启动。
    (5)复制速度:真核生物复制时移动速度慢,大约复制50bp/秒;原核生物复制快,大约为1000bp/秒,为真核生物的20倍。
    (6)复制机构:真核生物复制所需酶和蛋白质的种类及结构多且复杂,原核生物则较少而简单。
    (7)复制的精确度:真核生物复制的精确度非常高,出错率仅为3bp/109bp;而原核生物的精确度则稍低,出错率为1/105bp。
    

 

相关新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随机事件的概率PPT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二)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 第七章 第四节 病毒或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四)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三)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分析(一)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二)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