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对微信营销理念的力挺和实际运作呈现了巨大的矛盾:这边是坚持从社交的理念出发,认为微信构建了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互的关系,沿着社交的路走下去,将会实现一个美丽的场景:人在美丽的愉悦的社交体验中获得了满足,顺便把钱赚了,从而实现了比站着挣钱还美的事:坐着乐呵的挣钱。
然而,多数微商个体的举步艰难又告诉我们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商业的地方就是商业的地方,娱乐的地方就是娱乐的地方,不要试图将这两者搅在一块,试图添加任何脱离商业本质的东西,这样会费力不讨好,赚了吆喝,被拉进了黑名单。
当然,微信营销也是刚刚兴起的新事物,确有其可用之处,而且这是一场营销和社交混杂与博弈的探索、传播和渠道混杂与博弈的探索、免费模式和收费模式混杂与博弈的探索,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要探索出一条明晰的模式和场景出来。
下面就试图从商业进化的视角看看。
微营销的艰难选择,作为平台的微信的困惑
与微营销同时被吵得火热的是O2O,具体的概念和内涵这里就不用赘述,这种能打通线上线下、可大规模运营的销售方式,被认为是线下实体店为了应对电商趋势的绝佳方式,能让线下实体店即时电商化,形成以位置覆盖,内容推送,粉丝互动,分享消费的销售方式。
实现O2O的关键工具是手机,而目前,微信在手机上的地位无遗是最高的。
苹果将手机从通话工具变成娱乐工具,彼时,手机还只是一个侧重于硬件竞争的市场,而今天,手机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软件应用的竞争阶段了,手机成为了一个基本品,APP应用才成为了更有价值的环节。
这就是当年的PC与互联网市场进化的翻版,现在在手机上争夺的,依旧是三个重要的环节:A、手机“入口”;B、消费者对工具使用的时间;C、消费金额。
微信成功的实现了前两点,强大的社交功能使得装了微信的手机成为了人们身体的延伸,但是目前,直接运用在微信上的消费不多,比手机淘宝,甚至比唯品会的APP消费都要落后。
从实际路径来看,运用手机进行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要么是天猫,淘宝这种成熟的平台,要么是线下餐饮店建立独立的APP或借用美团网之类的聚合平台进行营销场所的迁移。
腾讯本身是没有成熟的电商平台的,它能做的就是让各类商业主体进驻微信这个平台,要各种商业主体利用微信进行营销。
这样一来,微信就面临着两大挑战。
1, 微信如何处理卖东西和社交之间有所矛盾的关系?
2, 微信能否跑得过淘宝APP等竞争对手的平台以及独立APP。
而第一个挑战又决定着第二个挑战,手机快阅读时代,手机具有限宽度的手机和特别短暂的阅读耐心两个属性,当微信因为开放过度而使得信息爆炸,造成过多的冗余、使用不便体验下降的时候,会降低人们对微信本身的社交使用,即便是人们认可了大规模销售的模式,最终也可能会让微信沦为菜市场。
因此,微信仍然在小心翼翼的探索和放开,是在微信本身框架内植入商城,还是建立另外一个商城,让消费者在两者之间自由转化(这无疑会加大引流成本),是其要做的必选题,是绕不过去的坎。
所以,从生态布局的角度看,腾讯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开放成基本的移动互联网运营平台,让其它运用在微信上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的设计,这是尚未可知的事,也是决定着微信在未来整合商家速度,赢得优势的关键。
而现在,唯一确定的优势是很多人在用微信。
社交营销的中国式难题:互联网仍在瓦解的负和博弈社会心理
目前的微商,基本上是朋友圈商。
朋友圈卖货有什么问题?朋友圈能不能卖货?
即便是到今天,到县城以下的市场去看一下,赚熟人的钱不是一件被乐于接受的事。
如果是自己卖货给熟人,熟人自然有低价和其它售后服务的预期,其要求不能宰熟,需要给予其特殊待遇。
如果是作为推荐者卖给熟人,则需要谨防被认为串通外人,赚熟人的钱,这是十分不应该的。
所以现在微商存在的正确逻辑应该是:先生意—再熟人—再生意,而不是先熟人—再生意,也就是说,先做让对方满意的生意再成为熟人,而不是强行跟熟人发生生意。
普遍的情况是,消费者由于害怕假货,次货充斥,从而谢绝推销。
微信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微信玩的是信任代理:试图从靠谱的人那里购买靠谱的货。
但是,鉴别靠谱的人这个成本太大,在没有支付体系约束的情况下,多数人展示的依旧是围观的力量。
不能赚熟人的钱和怕被人坑,深深的反映了当前普遍的人际状态,人情社会,缺乏契约精神。这样的例子太过普遍,为什么中国需要白酒,因为只有白酒才能表达牺牲我的健康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也只有在中国的团体性球类比赛中,经常看到传球是传人情球而不是位置球(传给关系更好的而不是位置更好的)。
这反映了人们都有负和博弈的倾向和行为。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平等,透明的基因,正在瓦解和重构着一种充满契约精神的社会秩序,这个过程可能是急不来的,也就是说,微信的丰收也还需要等待,一边等待互联网对社会重构完了,一手抓商业路径探索与体系的固化。
小众产品的发展终极形态:云消费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销售,目前的微信营销的格局和角色是:补充产品在补充渠道进行销售。
微信公共号的传播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和趋势也是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完成个体的即时化交互传播,成为短暂的破碎化的中心,长此循环。
现实的商业秩序是,资源与历史形成的品牌依旧占据着广大消费者的认知,而传统商业竞争造就的进入门槛过高又使得很多具有价值的产品可能无法与消费者见面。
这些小众的产品,如蜂蜜,大枣,私家面条等等。可以利用和消费者的交互,借用消费者的媒介化,形成口碑传播。
在由一群有共同爱好组成的群体中,沿着“兴趣爱聚合—评鉴消费---圈子交流分享切磋—扩大外围/二次购买”的路径中,小众产品能迅速的跨越传统的销售层级渠道,最大化的降低了交易成本。
这时候的消费,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似乎这也是微信的天然优势和内在属性。这样的话,利用消费者的聚合,明确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对接卖方,实现“由需定产”的定制化消费方式,在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群体之间,在不同的消费群和生产方之间进行即时化的消费,即云消费(瞬时聚合,瞬时消散,来去自由),恐怕才是微信最终的消费格局,才能摆脱今天的吆喝式买卖的尴尬与低效。
云消费时代的散点市场,产业进化是本,微营销是工具
进入到更加直接的供需对接的云消费社会,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商业形态,在彼时,一切需求皆可即时化的得到满足。但就目前来讲,这样的演进到底能不能成为一种现实。
上面我们讲到,买卖双方在对接的时候还存在着不信任的情况,这是可以借互联网精神和交易支付制度设计解决的。
不能短时间解决的是产业本身的进化问题。
从产业市场的发展角度看,被广泛接受的一种理论是,市场发展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散点市场;第二阶段,块状同质化市场;第三阶段,团状同质化市场。从市场与之对应的经济形态来看,第一个阶段对应农业经济,第二阶段对应大规模工业经济,第三阶段是后工业经济,目前多数人宁愿相信它就是互联网经济。
而实际上,在云消费场景中,需求又通过螺旋式的上升返回到了散点市场中,每个差异化的需求都能实现。
在可以实现完全定制的云消费模式中,对卖方的工艺、产品品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更高的要求是:决定产品的价值的,不是有限的供给本身,而是产品与生俱来的高精品质。
举例说,消费者可能会买不到产量有限的蜂蜜,但是能买得到一把非常好的菜刀。
能即时化的制作出高品质的这把菜刀,其背后严密的工业化体系和产业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市场还很不成熟,目前的碎片化,定制化是低水平的定制化,是资源型的定制化而不是技术型和供应链型的定制化。只有后者,才能最终完全实现并支持云消费。
因此,对卖方来说,在看到微信营销可以作为新营销方式的同时,必须做好其他运营的配称,以获得和建立真正的竞争优势。
对微信来说,是先拉拢资源性产品的微营销,再逐渐拉拢技术型和供应链型产品的微营销。
值得乐观的是,消费者本身权力的扩大,让标准化的产品不仅仅是标准化,而是高标准的标准化,消费者的力量会加速和提高高标准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