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噬菌体是现今所知最小的、也是化学成分最简单的生物,噬菌体是细菌的病毒。它没有一般的细胞结构,只是有蛋白质外壳,里边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呈裸露状态。利用噬菌体可以研究基因的转导、转化、重组DNA技术及基因的精细结构等。
一、病毒或噬菌体基因组的特点
1.遗传物质的种类复杂
病毒就其化学本质讲,有RNA、DNA、单链、双链、正链、负链、线状、环状等不同的结构,但以双链环状正链DNA为多。其蛋白质外壳也多种多样,侵染途径各异。
2.基因组绝大多数属于能编码的结构
病毒基因组很少含有重复序列和充填区域,绝大部分DNA序列都编码蛋白质,也就是说,大都是结构基因。
3.存在着重叠基因
有多种重叠方式,如大基因套小基因、前后基因公用一段DNA序列、双链均可作为模板编码蛋白质,这样可提高基因的重复利用能力。
4.基因调控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以自我调控方式为主,也受宿主调节基因的制约。每个操纵子常有多个调节基因的制约。
若从噬菌体与寄主的关系来讲,可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二、烈性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很快在细菌细胞内进行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和组装,最后导致细菌细胞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如Tl 、T2 、……T7 等。由于这类噬菌体繁殖迅速,世代周期短,子代数量大,常用于噬菌体的基因定位和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等。
1.噬菌体的繁殖周期
当噬菌体的尾丝接触细菌的细胞壁后,把它的DNA注入宿主细胞质中,它的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宿主细胞外面。这时在噬菌体释放的酶的作用下,宿主细胞的DNA停止活动,由噬菌体的DNA指导合成作用,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最终组装成新噬菌体。这一周期在37℃下大概只要20~40分钟,就可产生100多个子代噬菌体(快速裂解类型比此时间更短)。以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的新噬菌体又去侵染临近的细菌。
2.基因重组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是于40年代首先在E.coli T2 噬菌体中发现的。把寄主范围突变型(h)与快速溶菌突变型(r)噬菌体混合感染野生型细菌(品系1),然后收集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接种于混合着野生型(品系1)和抗性型细菌(品系2)的培养基平板上。结果有4种噬菌斑。根据子代中出现的各种噬菌斑数就可计算两基因间的交换率。
两基因间的交换率 = (公式7-3)
例:有人用寄主范围突变型(h r )与几种快速溶菌突变型(h r)噬菌体混合感染野生型细菌,然后将子代噬菌体再感染含有野生型和抗性型细菌的平板。所得结果见表7-6。
表 7-6 (h r )与(h r)混合感染E.coli的结果
杂交组合 |
子代基因型 |
h r |
h r |
h r |
h r |
重组率 R(r-h) |
子代表现型 |
混浊、大 |
清亮、小 |
混浊、小 |
清亮、大 |
||
h r ×h r (a) h r ×h r (b) h r ×h r (c) |
子代百分率 |
34.0 32.0 39.0 |
42.0 56.0 59 |
12.0 5.9 0.7 |
12.0 6.4 0.9 |
24% 12.3% 1.6% |
求:(1)这3种杂交组合中,r-h间的交换率各为多少?
(2)绘制几个基因的连锁图。
解:在这3组杂交中,将所得的子代噬菌斑数归纳成重组型和未重组型,即可计算出每一杂交中r-h间的交换率或重组率。
依据公式7-3,得(a)组r-h = 24mu;(b)组r-h = 12.3mu;(c)组r-h = 1.6mu。
这些重组率或图距暗示着3个r基因的位点是不同的。因此,可能有4种连锁图(图7-27):
r(a) r(b) r(c) h
—|———|———————|——|—————————————
r(a) r(c) h r(b)
—|——————————|——|—————————|————
r(a) r(b) h r(c)
—|———|—————————|——|———————————
r(a) h r(c) r(b)
—|————————————|——|———————|————
图 7-27 根据3个r基因与h的重组率,确定这4个基因的4种连锁图
3.连锁和连锁群
如果噬菌体的混合感染涉及两个基因,可根据公式7-3求得两基因间的交换率或图距,多次后可绘制连锁图。如果涉及3个或3个以上的基因时,仍可按连锁交换定律中基因定位的方法绘制3个基因或3个以上基因间的连锁图。
例:用T4噬菌体的两个品系混合感染E.coli。一个品系是:小噬菌斑(m)、快速溶菌(r)、混浊噬菌斑(tu)突变型;另一品系对这3个标记基因都是野生型( )。把这种感染的溶菌产物涂在平板上,结果见表7-7:问:
(1)m-r、r-tu、m-tu间的连锁距离各是多少?
(2)这3个基因的连锁顺序怎样?
(3)在这一杂交中,并发系数是多少?它意味着什么?
表 7-7 大肠杆菌噬菌体T4的三点测验(m r tu / )
序号 |
基因型 |
噬 菌 斑 数 |
百分率 |
1 2 3 4 5 6 7 8 |
m r tu m r tu m r tu m tu r |
3467 3729 520 474 853 965 162 172 |
0.335 0.361 0.05 0.046 0.082 0.093 0.016 0.017 |
|
|
10342 |
|
解:(1)依据公式7-3,得
R(m-r)
R(r-tu)
R(m-tu)
双交换率
校正值 = 2×双交换率 = 6.4%
(2)这3个基因的连锁距离和排列顺序是:
m 12.8 r 20.8 tu
—|————————|————————————————|—
←——————— 27.2 6.4 —————————→
(3)并发系数
由于并发系数大于1,表明有负干扰存在,所谓负干扰是指在双链DNA分子中,一个位点上发生了单交换,促进了附近的基因位点再发生交换的现象。原因是噬菌体DNA呈裸露状态,那么在一个位点上发生了一次交换必然解链,附近位点更容易断裂,发生交换。
通过对噬菌体的遗传分析,证明噬菌体的染色体含有很多连锁基因,而且是环状的(图7-28),它在侵入细菌时暂时地变为线状,随后断口再粘连,成为环状。
三、温和噬菌体
所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是指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并不很快使细菌裂解,而可以存活或潜伏很长时期的噬菌体类型。
1.溶源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a)和原噬菌体(prophage)
所谓溶源性细菌是指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而原噬菌体是指温和噬菌体侵入细菌后通过配对、交换、嵌入到细菌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一起复制和遗传的一类噬菌体。
原噬菌体虽然没有感染能力,可是溶源性却象细菌的其他遗传性状一样,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实际上,在其他生物中也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原病毒(provirus),在人类中,不少人体内的染色体中也或多或少地嵌着原癌基因(prooncogene),它们的结构、繁殖方式、嵌入过程等都类似于原噬菌体。
2.溶源性周期(lysogenic cycle)
原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并不永恒存在,它有各种反应,呈现溶源性周期(图7-29):
(1)溶源化反应:一些非溶源性细菌(non-lysogenic bacte ria,指那些不含原噬菌体的细菌)被温和性噬菌体所侵染,其DNA进入细菌细胞后嵌入到细菌染色体中,成为隐藏着的原噬菌体状态,而此细菌则成为溶源性细菌。温和噬菌体DNA嵌入细菌染色体的过程同F因子形成Hfr菌株的方式一样。
(2)失溶源性反应:与溶源性反应正好相反,在自然状态下,溶源性细菌内的原噬菌体通过原位交换,又返回到独立遗传的状态,可能单独生活一段时间,也可能丢失,使溶源性细菌又变为非溶源性细菌。溶源性细菌也会自发地释放噬菌体,但频率很低,为10-2~10-5。
若在此过程中,发生非原位交换,噬菌体可能带上细菌染色体片段,而把自身的某些片段丢失掉,形成缺陷噬菌体,如λd gal ,这就产生了局限性转导。
(3)裂解反应:与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的反应相同,噬菌体DNA进入细胞后,随即进行复制,并在短时间内噬菌体成熟并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的子代。
(4)诱导释放:溶源性细菌遭受紫外线、丝裂霉素C等处理后,会大量地释放子代噬菌体。这样释放的噬菌体频率却高达90%。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溶源性细菌都能被诱导释放,这与温和性噬菌体所具有的特性有关。
3.合子诱导(zygote induction)
对溶源性细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若溶源性细菌与敏感型的非溶源性细菌杂交,在不同杂交组合中,所得的结果却不同。
前已知,λ噬菌体是E. coli K12中的一种温和噬菌体,在带有λ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与敏感型细菌的正反交实验中,其杂交结果与所用的亲本菌株有关。
正交:Hfr×F-(λ),即F-菌株带有λ噬菌体时,可偶尔产生溶源性重组子。
反交:Hfr(λ)×F-,即Hfr菌株带有λ噬菌体时,几乎不产生溶源性重组子。
产生的原因:当Hfr×F-(λ)时,Hfr基因转移到F- 菌株中,而F- 菌株中虽有原噬菌体,但对外源基因的进来没有什么反应,故有Hfr基因在F-溶源性细菌中出现重组子的现象。在反交Hfr(λ)× F- 中,由于λ噬菌体嵌入部位就在F因子的转移起点之后,当Hfr前端基因在F- 受体中出现后,紧随其后的λ噬菌体也进入到F- 受体中,而F- 受体细胞是无免疫能力的细胞,当λ噬菌体进入细胞后,噬菌体马上进行复制、组装自己,使细菌细胞裂解,所以不会得到重组子。
在这种杂交中,含有λ噬菌体的Hfr菌与敏感性F- 细菌接合,由于λ噬菌体跟着F因子进入受体菌,虽形成了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但随即噬菌体开始复制和组装自身,诱导细菌裂解,不能获得重组子,这种现象称为合子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