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十二讲:成本的概念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106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十二讲     成本的概念
        
    

        接下来大家的学习要从消费者理论转向生产者理论。在讲授消费者理论之前,我警示过大家,消费者理论对于解释现象没什么用处;而在讲授这生产者理论之前,我要再度警示大家,教科书里的生产者理论错得一塌糊涂,应该是无可救药,差不多是要全盘废弃的!
        
        大家翻到书上    140    页,这是生产者理论开章第一节,就已经错得乱七八糟!这第一节的题目是“企业的成因”,然而企业的成因根本不属于传统的生产者理论!从这一节的内容来看,除了“经济利润    VS    会计利润”那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生产者理论之外,其余内容其实是属于企业理论,而该章接下来的其它各节跟这第一节的内容毫无关系,全部属于传统的生产者理论。在英文里,生产者理论是“    Theory of the Firm    ”,而企业理论(张五常主张译作“公司理论”)是“    Firm Theory    ”,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前者的本质是研究投入    -    产出,即生产者投入多少能产出多少的生产过程,着重于生产的技术特征,属于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的范畴;后者的本质是研究以什么组织形式或合约安排来进行生产,着重于生产的合约选择或制度条件,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大家要知道,理论上生产是不需要通过企业来进行的。你看街边那些摆地摊的小贩,还有那些开着个小士多、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个体户,他们是一个个人,不是一家家企业,但他们也是生产者,从事着向市场供应产品的活动。当然,现代社会中很多生产是通过企业、而非个人来进行的,这是因为以企业的形式把一个个人组织起来参与合作生产是较为有利之事,于是人们在自私本性的驱使之下选择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然而,传统的生产者理论是不关心这种事情的,它不问是什么缘故使得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于个体户更有利,它只问生产者(无论那是个体户还是企业)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production factors    ,即投入品,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在技术上能有多少产出,并在数学上用生产函数把这技术特征表达出来。前面我在第七讲的最后部分批评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时候已经指出过生产函数的问题所在。它本质上是一个反映生产的技术条件的方程式,因此它所研究的根本就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工程学问题。在现实的生产之中,同样的技术水平,但如果使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或制度条件,同样的投入会有截然不同的产出,这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因为那就不是工程学能回答的问题了。
        
        也就是说,传统的生产者理论,本质上是一个工程学理论,根本不是经济学理论!一个真正属于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它不可以不考虑生产的组织形式、合约安排或制度条件,而这就必然要进入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之内,也就是必须考虑交易费用这局限条件。但在这里的第十二和接下来的第十三、十四讲里,我会先讲授不需要考虑交易费用的影响的“纯生产者理论”,也就是说,并不是交易费用不存在,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交易费用不是引起生产行为变化的关键的局限条件,可以归入“其它因素不变”之中。在第十五讲时,我才会重点地讲授交易费用的概念,从而引出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关键的局限条件对生产的组织形式、合约安排或制度条件的决定作用。到了那个时候,大家才有可能明白“企业的成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那么,这一讲我要介绍经济学里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成本!
        
        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来这里读书、上课,你的成本是什么?(有学生回答:“交了学费。”)对,你们交了学费,这是你们上大学的成本。还有吗?(有一个女生脸现跃跃欲试的神色,我指着她)我看出来你是有些想法的,你来说!(该女生回答:“还有时间成本。这个时间我本来可以去干别的事。”)对,很好!这同学说到点子上了!你来上学除了交了学费,还放弃了出去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这也是成本。
        
        经济学所说的成本,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说的成本是不同的。我们日常生活里所说的成本,往往是指会计成本,是指历史成本,是指货币支出。可是,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是指收入!是指放弃了的最高收入。因此,经济学的成本是“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就是你放弃了其它机会,那些机会之中收入最高的一项就是你的成本!也就是说,经济学的成本是要从放弃的最高收入的角度来看,不同于日常生活里说的成本是支出。正因为经济学的成本与日常生活里说的成本不一样,所以教科书上又称之为“经济成本”。
        
        我来举一个数字例子。如下表所示,假设现在你有    A    、    B    两个选择,    A    选择的收入是    100    ,    B    选择的收入是    200    ,它们各自的成本是什么?对了,    A    的成本是    B    的收入,就是    200    ;    B    的成本是    A    的收入,就是    100    。
        
        A    :    100    ;    200
        B    :    200    ;    100
        
        我们现在增加一个选择    C    ,收入是    300    。这时    A    、    B    、    C    的成本又是什么?选    A    时,你放弃了    B    和    C    ,但收入最高的是谁?是    C    ,所以    C    的收入才是成本,    B    的收入不是,因此    A    的成本是    300    。同样的道理,    B    的成本也是    C    的收入,是    300    。那么    C    的成本呢?你放弃了    A    和    B    ,但    B    的收入才是最高的,因此    C    的成本是    200    。
        
        A    :    100    ;    300
        B    :    200    ;    300
        C    :    300    ;    200
        
        大家看明白了吗?放弃的最高收入才是成本,只要那最高收入不变,其它选择的收入(包括你挑中的选择的收入在内)无论怎么变,成本都不变。
        
        大家要小心了,    C    的成本并不是把    A    和    B    的收入加起来,而是选它们之中较高的一个。但是如果一个选择是要放弃多个选择才能达成的,那么那多个选择的收入就要加起来了。比如我们刚开始时举的例子:你来上大学,你的成本是什么?一方面,你放弃了一些货币,那就是你的学费——注意!这学费是成本,不是因为你支出了货币,而是因为你放弃了用这些货币去购买别的东西,也就是放弃了消费别的东西所能获得的享受(效用或使用价值)。这些享受也是一种收入,因此构成你来上学的成本。我们一定要从放弃收入的角度来看成本,不能从支出的角度看,否则就会又跟日常生活中的那个会计成本、历史成本的概念混淆了。另一方面,你还放弃了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马上能够获得薪水的收入。这两个选择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要合在一起来放弃,才能达成你今天坐在这里听课的选择,因此它们的收入要加在一起。这跟前面所说的    A    、    B    两个选择是互相排斥的,选了    A    就选不了    B    ,因此只能算它们之中收入较高的    B    作为选择    C    的成本,是不同的。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十二讲:成本的概念(4)
经济学讲义-第十二讲:成本的概念(3)
经济学讲义-第十二讲:成本的概念(2)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