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67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十八讲     市场结构    -    觅价(中)
        
        上一讲,我从垄断(觅价)的市场结构的成因出发,指出“反垄断法”的糊涂与逻辑混乱,该反的“行政垄断”不反,却去反私人致力于以研发创新、创建品牌的方式来构筑进入门槛,争取垄断租值,从而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的行为,后果只会是蚕食了一国的创新能力、名牌宝号等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租值(也就是财富),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愚蠢之至之举。
        
        然而,经济学家反对垄断,还是基于一些貌似有理的实证分析的。但我还是要先补充一句:其实在斯蒂格勒之前,传统经济学并不怎么仇视垄断,是他那本《价格理论》的教科书大篇幅地着重于分析垄断之害,以此为肇始,经济学才变得一提垄断就是口诛笔伐。
        
        教科书反对垄断,是认为垄断会带来一个所谓的“死角损失”(    deadweight loss    ),是一种效率损失。这本教材的    205页    的图    8-5    对此有典型的分析。图里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含义着市场结构是觅价(垄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产量从而使得价格沿着需求曲线上升。如果垄断者(生产者)对出售的所有产品收取单一价格,则他的平均收入(    AR    )曲线也会是与需求曲线重合的,这一点在第十六讲里已经解释过了。垄断者的边际收入(    MR    )曲线则不再与需求曲线重合,而是位于其下方,这是因为垄断者如果增加生产,只要对所有产品收取的是单一价格,增加生产所带来的市场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是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下降,不是多生产出来的那一单位的产品的价格下降——,于是垄断者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增加(即    MR    )是低于价格(即    AR    )的。
        
        至于边际成本(    MC    ),则是图中画的那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也就是只取了位于“边际成本递增”阶段的那一部分,当然其实也可以把开头递减的部分也画出来,对分析的结果是毫无影响的,因为生产者反正不可能选择在递减的部分停止生产。这    MC    曲线同时也是垄断者的供给曲线,只要是高于平均直接成本的部分,这一点也在第十六讲里解释过了。假设现在是所谓完全垄断的情况,即市场里只有一个生产者,则这条垄断者的供给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供给曲线。
        
        同样是根据第十六讲就已经解释过的内容,任何生产者——无论他面对的市场结构是受价还是觅价——的最优选择或均衡条件是    MR    =    MC    ,也就是图中的    H    点。    H    点决定了最优产量    Qm    ,在这样的产量(供给量)下,市场上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决定的,也就是这一产量水平所对应的需求曲线的点是位于    H    的垂直上方的    F    点,它所对应的价格是    Pm    。
        
        传统或教科书经济学认为垄断是坏的,是因为他们拿垄断者的最优选择(    Qm    ,    Pm    ),跟所谓自由竞争(受价)的市场结构下的生产者最优选择(    Qc    ,    Pc    )——因为这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与    MC    曲线重合)的交点    E    的坐标——进行比较。直观地看,垄断或觅价者的均衡点跟受价者的均衡点相比,产量较低、价格较高,对消费者确实不利。但传统或教科书经济学的分析要复杂深入得多,它是使用大家在第十六讲学过的消费者盈余和生产者盈余的分析工具来作更为全面的分析的——经济学家会显得很公正客观地说:垄断对消费者不利,但对生产者有利,而整个社会是既由消费者、又由生产者构成的,其中一方不利,另一方有利,并不能直观地得出对社会整体而言是有利还是不利的结论,必须同时考虑各方利益的变化,才能得出客观而准确的结论。正好,消费者盈余可以用来量度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利益(福利),生产者盈余可以用来量度生产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利益(福利),将二者进行比较,就能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垄断对社会整体利益(福利)的影响。
        
        那么大家这就运用第十六讲中学过的消费者盈余与生产者盈余的工具来分析一下吧。先看消费者盈余的变化。自由竞争或受价的市场结构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    Pc    ,需求曲线与这价格水平及纵轴围成的三角形(消费者盈余)是    APcE    。而在垄断或觅价的市场结构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    Pm    ,需求曲线与这价格水平及纵轴围成的三角形是    APmF    。显然,消费者盈余减少了,是减少了    PmFPcE    这个梯形的面积。再看生产者盈余的变化。自由竞争或受价的市场结构下,生产者获得的价格是    Pc    ,供给曲线(    MC    曲线)与这价格水平及纵轴围成的曲边三角形(生产者盈余)是    PcEB    ——严格来说,生产者盈余是一个曲边梯形,其下边是平均直接成本的最低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因为平均直接成本之下的    MC    曲线不再是供给曲线。但这个差别对生产者盈余变动的分析没有影响,可以不予理会。而在垄断或觅价的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得到的价格是    Pm    ,供给曲线与这价格水平及纵轴围成的曲边梯形是    PmFHB    ——严格来说,应该是个曲边五边形。将之与受价时的生产者盈余相比,多了一个矩形    PmFGPc    ,但少了一个曲边三角形    GEH    。生产者盈余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是多了的矩形的面积大,还是少了的曲边三角形的面积大。无需作具体计算,只要根据“人是自私的”基本假设就能知道,生产者盈余一定是增加了的,否则生产者不会选择觅价下的    Pm    高价,而会是乖乖地选择受价下的    Pc    低价。
        
        综合上述对消费者盈余与生产者盈余的分析可知,生产者盈余中多了的那个矩形    PmFHB    其实是消费者盈余中少了的梯形    PmFPcE    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消费者盈余少了的那部分其实没有丢失,而是转移到生产者那里,增加了他的生产者盈余,显然这是因为价格上升而使得生产者的收入增加了。这种转移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利的,但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有利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只是发生了收入再分配,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不能算是坏事。但消费者盈余减少的梯形还有一个三角形    FGE    没有转移为生产者盈余;而生产者盈余增加的部分来自于消费者,可减少的部分(曲边三角形    GEH    )也没有转移给任何其他人。这两个三角形加起来的曲边三角形    FEH    就构成了经济学家所批判于垄断的“死角损失”,因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是白白的失去了,没有任何人能获得。
        
        让我换一个角度来讲解这同一个观点。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经济学中任何均衡的达成,都要求边际相等。例如消费者均衡,要求的是不同物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它们的相对价格——价格其实就是消费者购买物品的边际成本——相等,从单一物品的角度来看则要求是需求曲线(反映该物品给他带来的边际使用价值,即边际用值)与价格水平(反映他购买该物品的边际成本)的交点;又如生产者均衡,要求的是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以上都光是从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则要求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者均衡是一样的,因为这时消费者也达到最优,生产者也达到最优,所有人都达到最优,整个社会自然就是处于最优状态之中了。于是,整个社会要达到最优,要求的是消费者的边际用值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相等——物品被生产出来然后被消费掉,对社会来说,其价值(收入)就是消费享受(消费者获得的使用价值),其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显然,受价的市场结构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是均衡点,需求曲线所代表的边际用值自然而然就等于边际成本曲线(供给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社会一定是处于最优状态的。但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均衡时边际用值位于    F    点,边际成本位于    H    点,前者高于后者,社会并没有处于最优状态。原因是社会的消费量(产量)太低,通过增加消费(生产),边际用值(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发挥作用会使得边际用值下降,而边际成本递增定律发挥作用也会使得边际成本上升,使二者最终相等(从图上看就是    E    点),这时整个社会才处于最优之中。
        
        这就是传统或教科书经济学对垄断的批判: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者均衡不是同一个均衡,导致整个社会没有达到最优,出现了曲边三角形    FEH    的死角损失。
        
        乍一看起来,这批判言之成理,垄断果然是罪大恶极!然而,只要潜心细想,就会发现这分析里有一个重大的逻辑上的矛盾:均衡,怎么会不是最优呢?第七讲已经讲解过,所谓求均衡与求最优是同一回事,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已——最优是从个体或微观的角度来看,均衡是从整体或宏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的话,消费者一定已经处于最优;生产者处于均衡状态的话,生产者也一定已经处于最优。说二者的均衡不是同一个均衡,但明明局限条件都一样,怎么会不是同一个均衡呢?不同的均衡只会因局限条件不同才能出现的呀?在指定的局限条件之下,消费者与生产者都已达到最优,整个社会又怎么可能没达到最优呢?
        
        出现这样的逻辑悖谬,一定是有关的分析隐含了严重的错误,因为关于均衡与最优的关系是更为基层的理论,它在其它分析中已经一再地被证明为正确,基本上不可能被建立在这基层理论之上的垄断分析倒过来推翻了它。由此,大家也许能更好地理解我在第七讲时提出的观点:均衡作为一个思维工具,能协助我们去判断某个理论或解释是否正确,在这方面它的确是非常有用的!
        
        然而,借助均衡与最优的概念,大家虽然已经看出传统或教科书对垄断的批判是错的,但错误具体是出在哪里呢?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教科书所分析出来的均衡,根本就不是均衡!准确地说,不是正确地描述了现实情况的均衡,成本与收入、供给与需求等利害关系并非如那张几何图所描述的那么简单。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4)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3)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2)
经济学讲义-第十八讲:市场结构-觅价(中)(1)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