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遗传学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二)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1月15日 共有 2128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第二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类型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核中,故一般只看到染色较深的染色质,而看不到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体。各物种的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表现为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其中以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表现最为明显和典型。因为这个阶段染色体收缩到最粗最短的程度,并且从细胞的极面上观察,可以看到它们分散地排列在赤道面上,故通常都以这个时期进行染色体形态的认识和研究。
    1.染色体的大小
    不同物种和同一物种的染色体之间大小差异都很大。而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而言,在宽度上同物种的染色体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染色体长度为0.2~2.0μm。在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一般比双子叶植物的染色体大些,但双子叶植物中牡丹属(Paeonia)和鬼臼属(Podophyllum)例外,有较大的染色体。玉米、小麦、大麦和黑麦的染色体比水稻的大;而棉花、苜蓿、三叶草等植物的染色体较小。
    2.染色体的形态
    根据细胞学观察,染色体外形多数都包含下列4部分:
    (1)着丝粒(centromere):每个染色体必定有一个着丝粒,在细胞分裂时,纺锤丝(spindle fiber)就附着在着丝粒区域,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着丝点(spindle fiber attachment)的部分。每条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是恒定的,因为着丝粒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着丝粒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在细胞分裂时,着丝粒对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某一染色体发生断 裂而形成染色体的断片,这种无着丝粒的断片不能正常地随细胞分裂而分向两极,常丢失。
    (2)染色体臂(arm):由着丝粒将每条染色体分成两个臂,通常称为长臂(q)和短臂(p)。二者之比称臂比(q/p)或臂率(arm rate)。根据染色体臂的大小形态可识别各种染色体。各物种的染色体臂比均不相同,即使在在同种生物中,每条染色体的臂比也不相同。
    (3)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有另外的缢缩部位,染色较淡。次缢痕的位置和范围,也与着丝粒一样,都是恒定的,通常在短臂的一端。此外,染色体的次缢痕一般具有组成核仁的特殊功能,在细胞分裂时,它紧密联系着核仁,因而称为核仁组织中心(nucleolar organizer)。如玉米第6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就明显地联系着一个核仁;也有生物在一个细胞核中有两个或多个核仁。如人的第13、14、15、21和22号染色体的短臂上都各联系着一个核仁(图2-3)。
    (4)随体(satellite):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具有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即随体。它也是识别某一特定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3.染色体的分类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臂比基本上可将染色体分成4类
    (1)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s,M):着丝粒基本上在染色体的中部,两条臂接近等长,臂比为1.0~1.7。在细胞分裂时,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常呈“V”,故又称“V”形染色体。
    (2)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s,SM):着丝粒略偏中央,两臂长度不等,臂比为1.71~3.0,在细胞分裂时常呈“L”形。
    (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ubtelocentric chromosome,ST):着丝粒远离中央,两臂长度不等,则有一个长臂和一个极短的短臂,因而近似于棒状。臂比为3.01~7.0。
    (4)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s,T):着丝粒在一端,臂比在7.0以上。由于只有一条染色体臂,故亦称棒状染色体。
    另外还有一些颗粒状染色体,非常粗短。
    4.染色体的成对性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构不仅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其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般是成对存在的。这样一对形态、结构和功能基本相似或相同的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这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同源染色体不仅形态相似,而且它们所带的基因也大多相同,因而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常称为等位基因(allele)。在许多动物的物种中,存在一对形态差异较大的同源染色体,即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它是指与性别发育有关的一对或一条染色体。在这类细胞中,除性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至于细胞中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则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5.染色体带纹和染色体组型分析
    近年来由于染色技术的发展,在染色体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染色体的显带表现,区分出各对染色体,并予以分类和编号。如人类的染色体有23对(2n=46),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染色表现均不同)。目前国际上已根据人类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及其染色的显带表现,把人类染色体统一地划分为7组(A、B、……G),分别予以编号(表2-1)。
    这种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genome analysis),或称核型分析(analysis of karyotype)。人类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对于鉴定和确诊染色体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类别
    
染色体编号
    
染色体长度
    
着丝粒位置
    
随体
    
A
    B
    C
    D
    E
    F
    G
    
1~3
    4~5
    6~12,X
    13~15
    16~18
    19~20
    21~22,Y
    
最长
    长
    较长
    中
    较短
    短
    最短
    
中间,近中
    近中
    近中
    中
    近端 
    中间
    近端
    

    无
    无
    有
    无
    无
    有
    

6.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染色体主要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的RNA以及脂类和无机盐构成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的中心问题主要是DNA和蛋白质的结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而其中的组蛋白对DNA的表达起着抑制作用。
    二、染色体的精细结构
    在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染色质以细丝状态构成网状,到细胞分裂时多次螺旋成染色体;当分裂完成再转入间期时又解旋松散成染色质。
    至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的研究,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提出过多种假说,但都缺乏充分的证据。自1973年Olins夫妇发现纽体(γ-body)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科学家们认为染色体动态变化是从DNA到染色质的四级螺旋。
    1.染色质的一级结构——从DNA到核小体
    核小体(nucleosome或称核粒)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个分子构成的扁球状体,DNA分子在八聚体组蛋白球体表面盘绕约1.75圈,其长度约140碱基对(base pair,bp),位于组蛋白八聚体核心颗粒表面的DNA称为核心DNA(core DNA)。在相邻的两个核心颗粒之间由长约50~60bp的DNA连接,称为连接DNA(linker DNA),在连接线部位结合一个组蛋白分子H1。而多个球体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即绳珠状结构。在这一结构中,DNA的长度被压缩了大约7倍。
    一个八聚体上DNA量的多少也因生物和细胞种类的不同而异(表2-2)。
    2-2     部分物种的八聚体上DNA含量
    

细胞类别
    
八聚体上DNA量(bp)
    
细胞类别
    
八聚体上DNA量(bp)
    
曲    霉
    酵    母
    粗糙链孢霉
    鼠骨髓
    鼠   肝
    鼠   肾
    
154
    165
    170
    192
    198
    196
    
鸡输卵管
    雏鸡红细胞
    海胆精子
    CHO(培养)
    HeLa(培养)
    鼠肾(初次培养)
    
196
    207
    241
    177
    193
    191
    

2.染色质的二级结构——从核小体到螺线管(solenoid)
    Finch等(1976)从鼠肝细胞核中制备出平均40个核小体构成的染色质,在EDTA存在时,电镜下可看到直径约10nm的纤维呈松弛的螺旋状;当有定量的Mg2 存在时,出现间隔12~15nm紧密缠绕的螺旋状结构,但是在除H1的染色质中则看不到Mg2 效应,此结构则为螺线管。
    螺线管是由核小体连接起来的线(核丝nucleo filament)经螺旋化形成的中空线状管结构,它的外径约30nm,内径10nm。相邻螺旋间距为11nm。螺线管的每一周螺旋包括6个八聚体核心球,因此DNA的长度在这级螺旋中被压缩了6倍。
    3.染色质的三级结构——从螺线管到超螺线管(super solenoid)
    据Bak等(1977)的研究,从人胎儿的离体培养的分裂细胞中分离出来的染色体,经温和破坏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直径0.4μm、长11~60μm的染色线,称为单位线(unit fiber)。在电镜下观察单位线的不同切面时,了解到它是由直径30nm细线( 螺线管)螺旋化形成的直径为0.4μm的筒状体,这种圆筒形的单位线则为超螺线管。至此,DNA的长度又被压缩了40倍左右。
    4.染色质的四级结构——从超螺线管到染色体
    经过染色质的三级螺旋形成的超螺线管进一步折叠盘绕,再附加一些RNA或其他蛋白质,形成长约2~10μm的染色体,这为四级结构。此级螺旋过程中,DNA长度被压缩了5倍左右(图2-4,5)。如人的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平均长度约为几cm,而一条染色体只有几μm,所以,从DNA到染色体的4级螺旋过程中,长度缩短了大约8000~10000倍。
    

 

相关新闻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二)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一)
遗传学 第五章 第四节 人类的遗传分析(一)
遗传学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二)
遗传学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一)
核酸结构与功能(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随机事件的概率PPT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二)
遗传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遗传学 第七章 第四节 病毒或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四)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作图(三)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二)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分析(一)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二)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