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国内软科学由热转冷之原因探析
作者:谭萍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7日 共有 275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唤醒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的软科学也随之得以诞生。1986年7月国家科委召开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标志着我国软科学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政策的导向和扶持下,全国涌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和组织,有关软科学的杂志期刊也相继成立,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获奖的软科学成果,日益发挥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1994年12月召开的全国软科学工作会议,以及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其目的更在于推动我国软科学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然而,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软科学的发展出现滞缓甚至萎缩状况,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规模缩小,研究领域狭窄,服务对象单一,获奖成果比率下降。据资料分析表明,至目前为止,软科学发展缓慢的状况仍然在继续。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
    1  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已有路径
    要了解当前国内软科学发展低迷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已有路径。实际上,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软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1.1  第一种路径,从软科学等同于决策科学角度的研究
    李忠尚认为:软科学一词从计算机的“软件”概念派生发展而来,它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的新兴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有关决策研究的、复杂的社会实践;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政策服务性、高度的综合性和敏锐的时代性;其主要功能是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智力支持,而划分是否为软科学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与决策研究有关,是否为决策服务。[1] 总起来说,这种观点认为软科学是以决策和规划为目标,以信息为基础,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各级决策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认为软科学研究即是决策科学研究。这种观点因其强调决策研究的智力支持,实践性强,得到官方的广泛认可。
    1.2  第二种路径,以管理科学为参照的软科学研究
    方在农、钱存瑞、朱德域等人于1988年编写的《软科学概论》代表了这种研究路径。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大都包含着“软”与“硬”两种因素,往往是“软硬兼施”,而“软”的作用是日渐突出。借用电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概念,人们把与机械、电子、生物体等与有形实体相关联的科学称为“硬科学”,而把整个社会领域内与科技有关的战略、规划、政策、决策、管理、咨询等“无形”实体相关联的理论、技术、方法称之为“软科学”。在这里,它把软科学定义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20世纪交叉的产物,是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其研究对象有三类,第一类是宏观对象:如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第二类是中观对象,主要涉及到某个领域、某个地区、某个部门、某个重大项目等。例如城市问题、消费问题;第三类是微观对象,主要涉及某一领域内的某一问题。例如灾害预防问题和企业技术开发问题。研究范围包括科学学、管理科学、统计学、预测学、决策科学、技术经济学等方面,而管理科学是其中研究的中心。同硬科学相比,软科学的显著特征是研究目的的战略性、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其功能有深化认识的功能、咨询服务的功能和决策管理的功能。[2]
    1.3  第三种路径,认为软科学是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及决策科学化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并加以应用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或者叫做软系统科学技术
    孔德涌认为软科学应包括三部分:所用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而所用方法是不必包含在定义之中。因为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太广泛,需要用复杂方法就用复杂方法,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好。所以,软科学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和目的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对象的,以解决政策和政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3]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持相同的意见,认为软科学不只是科学,还包括许多技术性工作,实际是软科学技术,软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应用。
    1.4  第四种路径,认为软科学是一门综合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学科群
    冯之浚同志认为,软科学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成,是一个领域宽泛的学科群。其研究对象是人——事——物;软科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战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选择和管理组织四大方面;相对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是其根本特征;其宗旨和功能则是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供智力支持系统。[4] 成思危同志提出了类似的提法,认为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包括其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交流等各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种类型及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软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5] 马洪、夏禹龙等同志也支持这种观点。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强调软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上,有着基本的一致。
    2  当前我国软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尽管到目前为止涉及我国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在软科学发展中却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和不足,这是导致当前软科学发展低迷的重要原因。
    2.1  软科学定义不明确
    如前所言,我国软科学发展至少存在四种路径,虽然在任务上基本都声称要为决策提供支持作用。但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软科学却一直有很大分歧。虽说任何学科定义不可能有完全的一致,但大致的共识还是应该达到的。事实上,对软科学的不同定义存在的巨大差别,一直妨碍公众对软科学的正确理解。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当前软科学发展低迷的一个根本原因。早在八十年代,软科学的定义问题已被质疑,但是,当时许多学者认为,鉴于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尚未定型,它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社会需要变化和研究工作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其定义的确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精确化。并声称可以怀疑这个名称是否确切,但不能因名而害义,使软科学研究停止不前。当前,软科学定义的不明确明显影响其自身的根本发展。因为名不副实,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混淆,在实际工作也往往得不到支持。软科学这一术语于70年代由日本提出的,然而30多年来,它在国外也一直也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大体一致的共识,这本身就证明这个定义存在问题。如果坚持名可以不副实,也必须对公众解释清楚,而不是一味的回避和等待。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过于泛化
    从整体角度对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确定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当前软科学研究中存在较普遍的也正是缺少深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整体之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然而,尽管如此,从学科群的整体角度考察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还是必须的。虽然软科学不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成熟、明晰,但不能因此把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层面上,这会使得软科学变得过于笼统,容易成为四不像,也会给一些所谓的软科学提供可乘之机,让它们从事与软科学毫不相干的活动,并以软科学之名行己之私。在今天,只要翻开报纸杂志,软科学三个字是满天飞,似乎什么都可以挂上软科学的名号,软科学成了一个彻底的收容站,这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过于泛化不清的后果最终只会导致软科学本身发展的杂乱无章,所以,必须对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作较清晰的界定,不应主张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无限泛化,为软科学的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和成果评价体系落后
    如前所言,软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其研究方法和成果评价体系的落后同样也是明显的。事实上,虽然政府大力倡导软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但由于历史长期的原因,软科学研究活动一直难于摆脱“长官意志”。与此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软科学的学科交叉作用,主张软科学很难有自身的研究方法,使得当前软科学本身的研究方法欠缺,对于别的学科方法,能用即用,不讲究总结和创新,研究方法浮浅又落后。对软科学的研究进行深入、扎实的定性研究很少,更缺乏必要的定量研究,能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超前性和预见性的研究则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对策建议大多是蜻蜓点水,大而化之,这使得人们对软科学是否具有实际效果及重要意义产生怀疑,这是软科学得不到社会有力支持从而发展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
    2.4  研究人员队伍不规范
    软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依靠信息资源和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它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及社会现象,向用户提供无形产品的研究部门,其生存和发展自然主要取决于人,取决于软科学研究人员的素质。不少软科学研究机构,在根本不懂得软科学的情况下,在一无专业知识,二无资料设备,三无研究人员的情况下,一哄而起。除了少部分是软科学研究的专业学者外,相当一部分软科学的从业人员是单位临时组成的,他们从未受过专业教育,对软科学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在实际的软科学研究工作中就只能如瞎子摸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软科学发展缓慢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如果研究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过于杂乱,肯定会成为我国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严重薄弱的环节。
    由于国内软科学研究路径存在的重大差异和不足,在总体上完整刻画出中国软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让人很难相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产生出公认的软科学分析框架,为中国软科学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出其内在根据就更成了问题。
    3  我国软科学发展研究的恰当路径探讨
    正是因为上述一些原因,我国软科学研究中出现了由“热”转“冷”的暂时现象,但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看,软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要求,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和内容。本文作者认为,既然已有的研究路径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探讨更为恰当的新研究路径应成为必然。大致说来,我国软科学发展研究的恰当路径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3.1  软科学定义和研究对象及范围必须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如果仍然坚持软科学的名称,就必须对“软科学”和“硬科学”作更严格的区分,不能如当前这样过于笼统和片面。必须让大众理解“软”与“硬”的划分依据究竟是什么,它与国外公认的软科学和硬科学定义究竟又有何不同,这是软科学研究中当前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只有坚持对“软科学”与“硬科学”较严格的区分,才有可能避免把软科学作为一块面团,从而为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作界定找到一个基础,并进一步改变其研究方法和成果评价体系的落后局面。我们的软科学家现在就应当继续在如何界定软科学上下功夫,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软科学,什么是其特有的使用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等。总之,要克服国内日前在软科学方面,研究“热点”问题的多,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这种现象。从得到普遍承认的“软科学”概念入手,探讨软科学的内容实质,并将公众理解的软科学与我国软科学工作的实质含义统一起来。
    3.2  调整人员结构,培育综合性的、规模化的软科学研究机构
    虽然当前我国的软科学研究人员虽然数以万计,但力量分散、缺少龙头。高质量、大范围、规范化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软科学研究机构规模小、服务质量差,成为软科学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软科学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体制化进程,吸纳一批专业性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作为会员,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多学科人才协同研究。软科学研究人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对于一些与软科学毫不沾边的所谓软科学,必须坚决拒之门外。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制订有严格的会员守则和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软科学协会和研究人员的声望的信誉度。形成宏观与微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与管理合理配置的综合优势,实现软科学研究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3  推动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国外一些著名的软科学机构有丰富的经验,如英国的安德逊公司和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它们均具有相当规模和精良的研究装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国内的软科学研究不太注重国外这方面的信息交流,国内很多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海外期刊的订阅很少,对国外软科学的研究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所以,通过海外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推动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并改变我国软科学发展中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尤其是缺乏最新的数据这种现象,从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软科学综合研究水平。在目前情况来看,国内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单位之间互相合作,创造条件,争取发行海外软科学期刊汉文全译本,建立全国范围的软科学信息网,并建立一个英文版的软科学对外交流的窗口,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这能使国内外软科学研究学者加强沟通,从中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德先生、赛先生、蒙先生(2011-01-17 21:31:23)
论国外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全球化模式
纳米光刻技术现状与进展
跨越分水岭——新加坡是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进展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
科技资源配置的新问题和对策分析
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