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报告所附俄罗斯工业科学技术部背景文件:《俄罗斯在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中国家的作用》通过提出以下现象表示俄罗斯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
1998年,俄罗斯每10000个劳动人口中有65个研究者。在美国,据1997年统计,这个比例为74人。1998年,俄罗斯研究和发展的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少于1%(0.93%),美国相应比例为2.8%。就给每个研究者的投入而言俄罗斯比美国低15—20倍。但是,俄罗斯每人产生的专利却是美国的3/4,考虑到俄罗斯研究与发展资金的缺乏,这个数字是令人惊异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俄罗斯的研究者在低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持续地产生专利想法?虽然它的专利水平如此之高,但是,俄罗斯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却少于0.3%,比美国的市场份额低130倍。为什么能够产生专利的研究和发展结果不能转变为高技术产品?(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附俄罗斯工业科学技术部背景文件:《俄罗斯在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中国家的作用》(英文)。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
这些问题明显地总结了俄罗斯创新体系的主要问题,即:俄罗斯的创新体系还不能高效率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将问题归结如下:
俄罗斯拥有一个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基础条件(研究能力,技术素质好的劳动力,以及技术研究大学),这一基础条件即使在今天也是许多领域世界的领导。俄罗斯具有这一世界级的基础研究能力,但是俄罗斯出口产品却是原材料。当财富依赖知识水平的增长时,俄罗斯却没有有效的系统将它的科学能力转变为财富(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附俄罗斯工业科学技术部背景文件:《俄罗斯在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中国家的作用》(英文)。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
二、俄罗斯创新体系改革的目标
俄罗斯经济研究所所长阿尔巴金列出的科学改革的目标分为从1999—2015年三个阶段,按阶段实现三个目标:发展知识产权市场,使科学经费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使俄罗斯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充分比例(阿尔巴金,2001)。
俄罗斯工业科技部认为各国创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资源阶段、投资阶段和基于创新的阶段。俄罗斯目前处于资源阶段,即产品结构以自然资源的直接产品为主,缺少科技含量。通过增加积累,加大扩大再生产规模,将促进科技进步,导向产业升级。这个方案在本质上也是产业政策,但是有制度创新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市场等等,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措施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在优势方向的国家支持系统;基于选定的优势科技项目重新组织联邦目标计划,为计划的实现提供科技条件;协调由国家参与的科学研究(协调是建议性的而非指令)。
上述目标的大致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制,俄罗斯显然是力图从根本上改革苏联遗留的体制,为实现这个目标,俄罗斯设想应该借鉴市场化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经验,以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作用,形成各种科技组织的创新能力;促进各种科技组织间的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发挥市场对于研究和发展的导向作用。这些特点在比较成熟的市场化国家特别是欧美的OECD成员国是比较明显,并有成熟的做法和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对于俄罗斯,这些创新体制上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对于在多大程度上或在哪些方面保留苏俄的特点,借鉴他国的做法,或创造更新的体制,应该说,俄罗斯的学术界对此的研讨似乎不够广泛和充分。另一方面是政策,显然,俄罗斯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俄罗斯科研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逐步减少政府对研究和发展的直接投入的比例;提高技术创新的鼓励;等等。
三、俄罗斯科研组织和结构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俄罗斯科研组织是从苏联时代继承而来。苏联科研组织的特点仍然在俄罗斯不同程度地起作用。苏联科研组织基本上是以政府指令为运行动力的、实行行政层次(等级权力)管理并且分属于5个部门(科学院、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企业、国防和军事机构)的科研组织。这种组织对于创新的何种弊病显然使不同层次之间的通信和交互作用极小化,因为指令和控制功能是中心计划部门的排他性的特权。不仅如此,这种组织将研究与发展的供应组织和需求组织分离。对于苏联科研组织不适应科技创新的弊病的原因的诊断在苏联时期已经取得了这种认识,即认为主要的因素是集中的政府计划部门不能有效地完成研究与发展及其应用(生产)的计划(扎列斯基等,1981)。当然,组织行为的动力是行政指令还是利润或收入显然也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苏联和俄罗斯所有制和市场化背景下对此进行了改革。在组织方面,俄罗斯的创新体系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一)俄罗斯的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在研究与发展中仍然占有低的比例
表1表明,从部门结构上看,科学院和政府部门的数量在增长,占各类科研机构总数的比例由1990年的1762/4646=37%上升到1999年的2603/4089=63.7%,而企业的科研机构数量比例由1990年的2009/4646=43.2%下降到1999年的776/4089=18.9%,下降幅度非常大。其中,工业企业的科研机构数量比例由1990年的449/4646=9.6%下降到1999年的289/4089=7%,绝对数量由1990年的449个下降到1999年的289个,减少了34%。
表1:俄罗斯科研组织数量部门结构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总计 4646 4564 4555 4269 3968 4059 4122 4137 4019 4089
科学院和政府部门 1762 1831 2077 2150 2166 2284 2360 2528 2549 2603
高等教育 453 450 446 456 400 395 405 405 393 387
企业 2009 1904 1729 1420 1103 1103 1044 902 756 776
其中,工业企业 449 400 340 299 276 325 342 299 240 289
其他 424 379 303 243 265 277 313 302 321 323
资料来源:根据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2000,《俄罗斯科学与技术至2010年的预测》(俄文),莫斯科,第98页。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2000,《科学统计》(俄文),莫斯科,第124—125页数据绘制。
在研发支出中,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已从1989年的77.9%,下降到1990年的70.8%。俄罗斯研究者对此的解释如下:
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比例的下降表明企业财务状况相对于国家科研机构而言恶化了。应该承认,虽然这一比例与美国(75.3%)、日本(71.0%)和德国(70.8%)相近,甚至高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64.5%2000年),这种类似的对比是由于俄罗斯以前遗留的结构特征造成的,但是与市场经济传统的结构不同,俄罗斯的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的机构基本上是行业研究院所和设计局,工业企业2000年在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仅占6.2%或者占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8.7%。
针对俄罗斯的上述研究,有必要将俄罗斯工业企业(进而对第一和第二产业,即农业和制造业)的研究和发展经费占全部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比例做国际横向比较。由于俄罗斯的属于企业的非工业研究和发展机构大多属于行业研究院所和设计局,对于不从事生产的研究性企业,应该大多数属于服务业(俄罗斯统计部门规定的经济活动类别将研究与发展活动列为一种,号码为73)。俄罗斯所统计的工业企业,相当于市场化国家的制造业生产组织。这样,需要与其它国家比较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和发展经费所占比例。1993年,芬兰的企业研究和发展经费为62亿芬兰马克,其中,工业企业占全部研究与发展经费的49.2%。考虑到芬兰的农业比较发达,因此,农业在企业研究和发展经费中也应占一定比例,这样,服务业企业在所有企业的研究和发展经费中应占很少比例(注:瑟卡·纽米门(Sirkka Nummimen)技术研究小组,1996,《国家创新系统:芬兰知识扩散能力的初步实证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芬兰贸易和产业部的第一阶段的报告》(英文),http://www.oecd.org/dataoecd/50/33/2373934.pdf)。1993—1994年度,澳大利亚在制造业部门的企业支出为1810.3百万澳元,占企业研究和发展经费2985百万澳元的比例为60.6%(曾国平,李正风,2001)。工业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数量也可以印证工业企业在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大的。1989年有60.0%的工业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但是到1999年下降到6.2%。比较而言,美国1996的创新企业数量达到1/3(注: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2000,《俄罗斯科学与技术至2010年的预测》(俄文),莫斯科,第96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附俄罗斯工业科学技术部背景文件:《俄罗斯在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中国家的作用》(英文)。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52%(注:《经济学家》(俄文),2004,1,莫斯科,第20页。)。1990年,俄罗斯工业企业从事研究与研制的组织为449个,1994年下降至276个,到1998年复降至240个,1999年回升至289个。1999年,俄罗斯工业企业的研究与研制的组织为研究与研制组织总数的7.1%,比1990年减少了一半。
在创新体系高效率的国家,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第一、二产业的企业),是直接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组织,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显然,俄罗斯的工业企业支出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总研究与发展经费非常少,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的机构数量也非常少,并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生产型企业在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小。苏联创新体系结构仍然在起作用。科研主体(主要是科研院所)和应用组织(主要是工厂、企业)作为各自独立的组织在建立之初就产生了二者结合不紧密,即科研题目不能满足企业的技术革新需求并且科研成果不容易转化的问题。
在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之前,苏联的企业几乎没有大的科研机构。这种弊病在苏联时期也一直在进行改革。主要趋向是在组织上使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融合的。但是在没有生产要素和企业产权市场存在的计划体制下,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间融合的效果并不明显。问题在于,俄罗斯在私有化和市场化十多年后,原来企业并没有成为创新主体,并且,俄罗斯已经将行业科研院和设计局企业化(数字不详),这些企业化的行业科研院和设计局对于加入工业产业创新的的步伐仍然是不明显的。在理论上,生产要素市场(含知识产权市场)的建立,似乎应该使科研机构产生生产能力或联合生产单位(企业)的能力,或者使企业具有并购或联合科研机构的能力,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从目前研究结果上看,主要原因被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与经济环境的非制度性要素。如:企业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资金市场(信贷资金)几乎不存在,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创新活动。二是文化因素(行为方式),认为俄罗斯目前缺少企业家精神(文化)。三是制度方面的问题。认为在制度上没有建立完备或基本的市场机制,所谓的市场及其理论上认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和企业外的调节功能不具备或很少具备。
本文认为,原因的确是上述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对于非制度的和文化因素本文不进行讨论。本文认为,主要的制度原因在于:
第一,在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具备或作用微弱的情况下,所有制的变革可能不是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是阻遏了创新能力。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所有制改革使俄罗斯的企业和科技组织有了明晰的产权关系,也正因为有了不同的产权关系,在要素和资本难以流动的情况下成为短期的障碍。由于俄罗斯工业企业大部分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而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科研组织原来又不是企业,这样,没有要素和资本的流动,使得原来的两个系统的组织仍然没有进行组织间的紧密联合。因而,工业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创新中的应有重要力量。
第二,企业制度(经营体制)改革没有完成或不彻底,使工业企业仍然缺乏创新的活力。目前,俄罗斯所有制改革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股份制,其次为单一制企业。至1998年,俄罗斯进行私有化的企业中有33%是股份制,属联邦主体的企业在私有化后有65%是股份制。目前的经营体制普遍推行了公司化经营体制(阿尔巴金,2001)。基本目标模式借鉴了欧洲的相应做法。此后,私有化的进展一直在进行。但是,产权与管理分开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俄罗斯经济研究所所长阿尔巴金列出的问题和目标之一是:在2000年后的第一个五年期间,应解决由形式上的股份制向名副其实的股份公司过渡这一根本性课题……这一时期必须解决一些原则性问题,产权与政权分开,产权与管理分开(阿尔巴金,2001)。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微观制度不成熟,是缺乏创新活力和能力的制度原因。这一原因导致企业在现有的体制下创新组织结构的实质转换即使企业成为转化科技成果创新主体尚难以达到。当然宏观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对于创新体制改革影响也是巨大的,本文在此不做分析。
(二)关于俄罗斯高等学校的科研组织在创新体系的作用在增强,但是仍然微弱
关于俄罗斯高等学校的科研组织在创新体系的作用,经合组织的报告认为在科研组织分类中,俄罗斯高等学校在5个创新主体中对整体的研究和发展贡献最小,这是符合实际的(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附俄罗斯工业科学技术部背景文件:《俄罗斯在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中国家的作用》,第11页。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俄罗斯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在研究和发展的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1989年为7%,1990为4.5%。比较而言,1995年美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的支出比例为15.7%。
(三)在组织结构上俄罗斯与某些创新体系发达的国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是科学院
俄罗斯的科学院还不同于美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没有研究实体,只是荣誉和咨询性的机构。俄罗斯在组织结构转型中保留了科学院,并且禁止将科学院组织私有化。将科学院定位于从事基础研究和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研究组织。俄罗斯科学院的经费呈增长趋势,在联邦预算的比例也是增长的。表2是俄罗斯的科学院从联邦预算获得的科技投入情况。
表2:俄罗斯的科学院从联邦预算获得的科技投入(百万卢布) 联邦预算资金 占联邦预算 联邦预算资金投 占联邦预算 俄罗斯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基础研
投入到全俄科 的比例(%) 入到俄罗斯科学 的比例(%) 基础研究经费 究占联邦预算经费的
学经费 院的经费 比例(%)
2001 22094 1.72 7992 0.62 7134 89.2
2002 32896 1.70 11859 0.61 10140 85.5
2003 35500 1.72 15219 0.73 13071 85.5
资料来源(俄文):谢列聂夫(А.З.Селенев),2003,《俄罗斯科学的投入:宣称的与实际的》,《俄罗斯科学院公报》,第73卷,第3期,第220页,及《俄罗斯科学院2001投入计划》,《俄罗斯科学院公报》,第71卷,第5期,2001,第464页,《俄罗斯科学院2002投入预算计划》,《俄罗斯科学院公报》,第72卷,第5期,2002,第457页,《俄罗斯科学院2003投入预算计划》,《俄罗斯科学院公报》,第73卷,第5期,2002,第466页。
政府对俄罗斯科学院的增加投入显然希望强化俄罗斯科学院的一支国家科研实体力量。但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基础研究占有更大的比例,这仍然导致应用研究相对短缺。苏联科学院遗留的科学院成果不容易转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各个政府部门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以应用研究为主并且下降剧烈,在科学院不增加应用研究的情况下,俄罗斯应用研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工业企业应用研究在企业总研究与发展中的比例也在下降(1989—2000年从31.1%下降到13.9%)(注:科学研究与统计中心,2000,《科学统计》(俄文),莫斯科,第423页。),这样近几年应用研究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比例是下降的,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表3是俄罗斯科技经费在研究与发展不同阶段的比例。
表3:俄罗斯科技经费在研究与发展不同阶段的比例研究与发展类型 1991 1995 1996 1997 1998
基础研究 9.3 15.7 15.8 17.7 16.1
应用研究 33.3 18.1 16.2 16.8 16.9
发展 57.3 66.6 68.0 65.5 67.0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英文),第52页。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
俄罗斯科学院在体制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成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创新署”,任务是将其科研院所的有商业价值的结果商业化,促进其科研院所与企业、高等学校合作(注:《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在2000年的活动》,《俄罗斯科学院公报》,第71卷,第8期,2001。)。这些改革,似乎还没有在根本上扭转俄罗斯科学院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难题。从俄罗斯科学院的收入比例可以证实这一点。2000年在俄罗斯科学院的收入比例中,经济合同收入占19.98%,占联邦预算59.5%,可以看出,通过合同带来的收入与苏联时期没有增长,说明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展不大。根据研究,苏联科学院在苏联解体前实行与工业或军工机构签定科研合同获得相应科技收入,这种合同资金投入一般在不超过该科研院所总科研经费的25%(洛伦·R.格雷厄姆,2000)。
四、俄罗斯创新促进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注:本节的数字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第39,4—50页。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
与原有的科研组织及其作用转型并不明显相对照,俄罗斯创新促进组织几乎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对本国产业的创新促进作用还很有限。至2001年3月,在俄罗斯注册的有20个风险基金,共管理着20亿美元。其中25%已经投入,其余即将投入。这些风险基金都有国外资本。被投资的对象包括出口商、进口替代生产商,不倾向于技术创新。只有1%的风险资本被引入高技术领域。投资到技术公司的资本不超过500万美元。相关的直接从事创新支持的大公司包括:国家创新公司,俄罗斯金融公司,联邦和区域小企业支持基金,正在发起风险创新基金(科学部)。这些公司的促进结果(被扶持者和自身投资人的效益)尚没有资料。比较大的创新促进项目是国家创新系统基础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frastructure)建设。在这个体系中,至2001年,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建立,并且正在建立一系列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相关的组织还有在60个高等学校建立了技术联营组织;18个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和16个由地方财政支持的创新技术中心,1998年共管理着266个小企业,1999年共管理着500—600个小企业,其中18个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创新技术中心1998年产值为3.9亿卢布。1999年科学部会同其它部建立了创新生产综合体,综合体成员包括科研机构、创新技术中心和工业企业。
五、对俄罗斯创新体系改革的总体评价
上述分析表明,俄罗斯已经在法律和制度上奠定了市场体制,这个体制趋向于建立生产要素市场进行包括科技成果在内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已经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由直接研究与发展变成向各个研究与发展组织进行定货的角色,政府对于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已经由1990年代初的90%降至约50%,并且正在转变为有偿投入,这些将促进科研机构发挥自主性和自我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在法律上得到承认;创新促进组织已经成为新生力量在发挥作用;在研究与发展的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渠道正在密切和拓宽;产权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使企业获得了创新发展的基本法律地位。
就创新体系而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的报告对俄罗斯的创新体系改革进展概括如下(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研究报告《搭建俄罗斯创新缺口的桥梁》,《俄罗斯在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中国家的作用》。http://www.ecsocman.edu.ru/images/pubs/2003/01/23/0000041716/innovation_gap.pdf):
俄罗斯的创新体系正在以零散的方式发展。俄罗斯新兴的私营部门对公共研究与发展主要的履行者保持着不充分的联系,国家持续遭受着制度的刚性以及不充分的和扭曲的研究与发展投资。传统的基于自然资源的生产型的产业很少有积极性去投资于创新和创造,对俄罗斯新兴技术创新公司的很少的国内需求,这促使他们基本上依赖出口市场。创造国内的创新的市场将要求在技术政策制定和传达的内外领域都进行综合的制度改革。
但是,上述各项改革目标和措施,包括俄罗斯国外对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分析和建议,没有完全或决定性地给出方案和框架以解决苏联时期遗留的问题,即:对于国家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力量——俄罗斯科学院,它与企业或产业界的有效的合作方式是什么,无论在组织或政策上或其它方面;对于部门的科研机构,保持其活力的措施是什么,使它与企业或产业界的有效的合作方式是什么,如果它企业化,它如何具备企业的功能和能力,特别是生产和再生产、融资的能力;大学成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主导措施是什么;国防和军事的科研机构是否或如何与民用企业和经济合作、融合。对于俄罗斯,面对一个有效的科技体制蓝本,这个蓝本如美国和欧洲的经合组织国家,这些国家政府有限度地直接参与研究与发展,大学和企业在创新中起相当大的作用,而俄罗斯与之不同,它的政府直接研发力量强(虽然俄罗斯科学院不是政府,但由政府预算支持并由政府直接管理),但是大学的研究力量非常弱,企业还基本没有力量进行研究和发展,如何转型或借鉴,需要有明晰的战略性的思路,这个思路应保证俄罗斯原有的优势(强大的国家研发力量集中在基础研究),又能够包括将科技成果高效率的转化的机制,这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从效果上看,实行这些措施以来,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科技本身的发展没有明显的改进。俄罗斯科技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原有的创新体系效率低,新的创新体系还刚刚开始建立,作用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