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连打四场战争,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答曰:为了石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经给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打下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情况?全球油价飙升。油价飙升,交易又以美元结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场战争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当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当然除了产油国,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的产品去换,从而再一次加入实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的印钞行为可以说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像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里,流到了产油国的手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手里。这么多美元攥在这些国家手里能干什么呢?除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就是变为废纸的前景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贬值,天天在贬值,天天都在变成废纸,这个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购买美国国债使巨量的美元回流美国,也使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那么,美国为什么需要让流向全世界的美元,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呢?因为不担心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美国,却十分担心短期的资本项目出现逆差,换句话说,一个几乎没有储蓄率的美国,必须始终保持资本项目的顺差,而这个顺差的额度在2001年前后的时候,大约是每年7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需要每天净流入美国20亿美元。因此,美国需要大量的世界资本回流美国,才能保持其正常经济生活的流动性,否则,大部分美国人刷卡透支的好日子就难以为继,因此,美国不怕经常项目逆差,惟恐资本项目逆差。为了保持资本项下的顺差,美国会不惜动用战争手段,去打坏别国、别的地区的投资环境,像驱赶羊群一样,把美元驱赶回美国。所以说,表面上看,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和石油有关,但实际上主要是和美元有关。因为只要在产油区打仗,油价就会上升,美元的需求也就会随之上升。如此一来,美国人就可以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美元,从全球换回更多的实物财富,道理就这么简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科索沃战争剑指欧元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区并不产石油,美国人为什么还要打科索沃战争?打科索沃战争和美元是什么关系?在打响科索沃战争之前,很多人都相信了西方宣传机器的一面之词,认为美国人打南联盟,是为了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西方媒体联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政权在科索沃屠杀了9万阿族人。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一个谣言,但是当谣言澄清之后,美国早已打败了南联盟。
那么,美国打科索沃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要看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日历前翻。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99年3月,但耐人寻味的是,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打科索沃战争是“项庄舞剑,意在‘欧元’”。西方人喜欢标榜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但美国人在欧洲的腹心地带打的一仗,首先打坏的是欧洲的投资环境,从而使欧元刚刚诞生就立刻面临夭折的危险,因为美国绝不能容忍还有其他什么货币与美元平起平坐,即使是欧洲兄弟的欧元也不行。
理解美国人的这种心思并不难,在欧元出现之前,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储备货币、基准货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贸易结算几乎都是用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拥有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向全世界征收隐形铸币税的权力。突然间出现了欧元,一个庞大的欧元经济体从此后不再由美国人收铸币税,这对美国来讲,其打击不仅仅是铸币税的损失,而且是美元霸权根基的动摇。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国人即使不是意欲除之而后快,也必定会果断出手,对这个挑战者实施毫不手软的打击,就此角度看,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此外,科索沃战争向我们展示的美式战争与货币资本及美国金融大战略的关系,还不仅仅体现在美元与欧元的货币霸权之争上,其他的现象同样耐人寻味。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大约有7000多亿热钱在欧洲游荡,晃来晃去,找不到投资的去向,因为此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一旦战争打响,投资环境便会迅速恶化,你的投资就可能面临颗粒无收血本无归。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投资者的信条,但同时既要获利,还要安全的获利,如果不安全,宁可不投资,这也是投资者的信条。
结果,战争一打响,7000多亿热钱中有4000多亿立刻从欧洲抽逃,其中2000多亿去了美国,直接支持了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漫长的经济增长期。
另外的2000多亿则去了香港,香港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么多钱?显然是那些投资人或投机家,看好中国内地市场,想拿香港做跳板,进入中国内地。让人备感蹊跷的是,恰在这个时候不早不晚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美国人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误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接下来,美国人惯用的通过军事手段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用炸弹像驱赶羊群一样驱赶资本的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个星期之后,滞留香港的2000多亿热钱从香港抽逃,最后去了哪儿呢?又去了美国,4000多亿热钱全部流到了美国,去支持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一直到小布什上台,这个经济繁荣期才告结束。
打阿富汗不是为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资本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
从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发动的战争和其他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从目标到方式再到结果都很不相同。美国人的战争除了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之外,还驱赶资本流入美国。因为储蓄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现在也不过刚达到6.9%)的美国,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以支撑这个国家的流动性。这是美国在过去20年里,连续在伊拉克和科索沃打仗的原因,同时也是其以反恐为名,仓促打响阿富汗战争的原因。
为什么说阿富汗战争美国是仓促打响?因为“9·11”发生之后两个月不到,美国就打响了这场战争,这完全不符合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战争准备规律。1980年之后,美国人连打了四场战争,除阿富汗战争之外另外的三场战争,美国人的战争准备时间都在半年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半年的准备,但是阿富汗战争却是个例外,不到两个月就仓促打响。仓促到什么程度呢?仓促到美国人打仗打到一半的时候,居然就把巡航导弹打光了,这个时候还在继续打,怎么办呢?五角大楼只好下命令打开核武器库,拆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来。
既然明知道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准备半年时间,那美国人干吗不准备充分一点再打这场战争呢?不行,因为时间不允许,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因为这个时候正是“9·11”发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因为全球的投资人突然对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美国产生了疑虑。美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是纽约的中心,世贸大厦则是中心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中心居然让恐怖分子给撞毁了,谁还敢对你的投资环境保持信心呢?于是,从这时起,据说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了美国,前面提到美国每年需要吸纳大约7000多亿美元的净流入,这个时候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美国,而这一年还有几个月的日子要过,没有钱怎么行?所以美国迫切需要一场战争,需要用一场战争,打回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国的信心。
果然如此,当阿富汗战争打响之后,巡航导弹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琼斯指数就在短期下探后很快回升,华尔街一片叫好,随着战况进展顺利,大量撤离的资金又陆续回到了美国,这场战争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现代战争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资环境不好而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话,那我就用战争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坏,反衬出美国相对的好。你不是认为我的投资环境不安全吗?那我就打一场战争给你看,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你要觉得美国的投资环境不安全,还有别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个地方还在发生战争。这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如何为它的金融大战略服务。
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快变量控制全球资本流
过去,美国人喜欢说,当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麻烦,美国总统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现在这种说法正在逐渐成为过去时。当互联网把全球连成一个整体,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已成家常便饭,随便敲几下键盘,成百亿、上千亿甚至数万亿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间完成转移或者是抽逃时,这种几乎以光速运行的资本流动,是每小时以三四十节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舰无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飞行的舰载机,也同样跟不上。因为无论航母还是舰载机,都是物流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为争夺海上霸权,控制海上物流而设计的海面武器平台。在资本流已成为全球经济生活主流的时代,美国人显然已经意识到需要一种能与资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变量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变全球资本的流速和流向。
为此,五角大楼对其军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这一系统要求美军的军事打击能力,能比航母为代表的传统军事手段更快捷地打击地球上任何目标,打击时限也一再缩短,从号称一小时打遍全球,缩短到28分钟打遍全球。这个速度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就在于,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资本流动的速度了。当大气层返回式弹道导弹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落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时,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就会迅速改变,惊慌的投资者们会迅速把资金撤离这个地区,那么,撤离后这些资本会去哪里?总不能悬在半空中,总要有个去处。这个去处还必须是安全的。哪个地方最安全呢?当然是谁的拳头大,谁那里就最安全。美国急于发展“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目的,无非就是要用军事手段这个快变量,像当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样,控制全世界的资本流。
今天,已经持续了近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整体实力,即便是看上去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美国国力的支柱和象征——军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宣布一系列压缩军费计划——原定采购381架F-22战机,现在减为187架;原定建造33艘新型驱逐舰,现在变成3艘;原准备用140亿美元部署TMD、NMD导弹拦截系统的拦截导弹,现在计划取消;原准备生产140架C-17“环球霸王”这种飞遍全球不加油的运输机,现在不生产了。最后,连耗资130亿美元的总统直升机项目也下马了——这一切都传递出了美国军力捉襟见肘的信息。
但是,我们都不能据此就得出美国会从战略上整体收缩,甚至可能拱手交出霸权的结论。因为在做出上述一系列压缩之举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五角大楼的另一些耐人寻味的举措:比如说建立空天司令部,比如说建立全球第一支网军,又比如说全球第一架空天飞机的试飞,再比如说正在研发的5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所有这些,又都在向我们传递与前述信息相反的信息,那就是五角大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美军的速度——从部署的速度到打击的速度,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流速和流向有关,因为美国人心里最清楚,今天的美国是一个建立在纸币上的帝国。要让这个帝国不垮塌,就必须保持美元的霸权,现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军事手段,美国人手上似乎已没有其他什么管用的家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