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想见我拿到这本书时有多发愁。明明是一本业内公认的好书,但一看名字却显得那么别扭。作者本人一定也察觉到了人们对待销售的这种微妙情绪,用了相当多的篇幅为之正名。
可我的顾虑还不仅仅在此:在中文里,与“sell”有关的词,始终略带贬义。举例来说,如果把Salesman翻译成“推销员”,一定没法带给读者好的联想。虽说我国并没有美国那样的上门推销文化,但几乎人人都对强买强卖、连续施压,甚至人海战术的“传销”、“直销”很熟悉。更别说是那种封闭式的传销集团,只要说自己卖“安利”,便足可把身边的人吓跑一大半。至于真碰上了上门推销产品的人,绝对非奸即盗、万万不能开门。
出于这个原因,讲授有关“卖方”手法或技巧的中文商业图书,一般会用“销售”这个比较中性的词。但即便是“销售”,在我国语境下,带给人的联想也有古怪的气息:红包、勾兑、喝酒、幕后交易……事实上,“卖”这个字本身就暗含天大的贬义了。
不妨想想这些词是怎么沾染上贬义气息的?传统“士农工商”的排位当然是一方面,但作者提出的观点其实也相当中肯: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卖方占优势。中国自古以来是传统农业环境,信息闭塞,当然是走街串巷的买卖人占便宜。所有与“行商走卒”相关的词汇都不怎么“正派”、“地道”。
好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如果要问在哪里买东西最“公平”、最“透明”,我敢担保,相当多的人会选“淘宝”吧。这里的“公平”,指的是“一分钱一分货”。换句话说,淘宝上买到的商品绝不见得都是正品,但一般而言,你花多少钱,就一定能买到与之相应的东西,劣质品卖高价的可能性较低。传统集贸市场痛苦的砍价环节消失了。
本书是一本侧重于“改变旧看法、探讨新思路”的书,引用各方研究文献较多。碍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如果各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译文理解有困难,在此还请读者见谅。另外,本书的翻译工作要感谢张志华、李佳、唐竞、李征、廖昕、向倩叶等长期和我共事的同仁。
闾佳
2013年6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