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茨在个人博客上发表题为《“能做 VS 不能做”文化》(Can Do vs. Can’t Do Cultures)的文章。该文对目前创新者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阐述。其中的探讨对“大公司为何难以创新”的问题极有启发,以下就是该文章的核心观点: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所以,所有进步都要靠不明事理的人来推动。 ——萧伯纳
最近有一种趋势:初出茅庐的科技公司无论发生了什么大事小情,都会被人在博客、评论和推特上嘲笑一番。几乎每一天,你都会在Twitter上看到这样的内容:某个遇到麻烦的初创公司被“搞翻了”,某个成功的创始人是混蛋,某个公司想出的新点子愚不可及。这些评论家似乎在开展一个运动,要用“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文化来取代当下“充满希望、心怀好奇”的创业界文化。
这些人的语气无疑很有问题,但为什么这件事这么重要呢?为什么我们要在意它呢?为什么看到一个公司做得对的地方,比找出它做错的地方更加重要呢?
为什那么创新很困难?
“技术”一词的意思是“做事情的更好方法”。这说起来容易,要做到但却十分困难。
找到更好的存储信息的方式,更好的货币系统,更好的结交朋友的方式,意味着要改善人类几千年来的体验。而从某个角度来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善任何事情。我的意思是:从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如果这期间一直没有人想出改善的办法,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有本事做到这一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一个重大突破,你必须一直把“有些事是做不到的”想法抛诸脑后。高科技初创界是群英汇聚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构想的就是那些貌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而那些自恃聪明的评论家往往会犯下一个错误:他们把目光集中在“技术不能做到什么”,而不是“技术现在、或者未来能做到什么”上。这是一个最为常见的错误。
为什么大公司很难创新?
作为一名风险投资者,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创新对大公司来说困难重重,对小公司却似乎轻而易举。我的回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大公司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却没有创新,是因为大公司在把这些想法付诸实施之前,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出现一个自恃聪明的人,说这个想法有点纰漏(他们这样做通常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聪明,或者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威信),这个想法往往就会被毙掉。这种情况多发生几次,公司就形成了“束手束脚”(Can’t Do)的消极文化。
有些人想把科技创业界变成一个拥有消极文化的大公司。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回应这个挑战,扭转这种悲催的趋势。
大公司如何保持创新力?
创新这件事有一个很麻烦的地方:真正的创新理念,往往一开始看上去像是个坏点子。不过这也正是创新之所以为创新的原因——到这个时候为止,一直都没有人觉得它是个好点子。
也有一些大公司富有创新力,比如亚马逊和谷歌,但它们的掌门人往往本身就是创新者。
比如谷歌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只要他认准了一个好点子,就可以一个人拍板做决定,不管这个点子是不是看上去很糟,也不去理睬别人说它如何如何无法实现。就这样,佩奇培养了一种“放手去做”(Can Do)的积极文化。
在科技界,自以为是、不屑一顾的评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确实有一些时候,公司里的批评家们说对了,新点子并没有成功,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种做法更重要的方面,即它对公司文化的影响。
消极文化最大的受害者是谁?一是那些自恃聪明的人,他们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新点子的纰漏上了;二是容易受评论者影响的公司,它们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会被别人视为愚蠢。这些人和公司被嫉妒和傲慢蒙蔽了眼睛,无法从出色的创新者那里学到东西,也发现不了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他们太愤世嫉俗了,无法激励任何人做成大事。在那些遭受历史嘲笑的人中,必定会有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