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0月09日 共有 227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秦汉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理解这一时期政治思想从民间学术发展为政治指导思想的原因和特点;掌握秦汉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一节   秦汉时期社会政治和政治思想发展状况  (了解)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
    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文化专制;
    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二、汉初黄老与《淮南子》的政治思想   (了解)
    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思想,因此,黄老道家政治成为这一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淮南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应顺从自然之势。认为“因时而变礼法”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容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
    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
    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二、独尊儒术与政治指导思想的确立  (了解过程)
    依靠政治权力,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步确立了。它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思想演进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思想文化专制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君主集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后,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学,儒学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主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是,儒学在获得尊贵地位的同时,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属品,丧失了自由发展的活力,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僵化。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了解)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略)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使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才为标准选择官员。
    四、汉末至南北朝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一)汉末法家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一时期,一些政治家以刑名法术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名法思潮。以曹操为主对名法家的政治观念和政策措施加以论述。
    1、在刑礼关系上,突出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
    曹操以刑名法术为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以刑法为治理乱世的首要原则。第二,严选执法之人。第三,法令严苛。
    2、循名责实,注重选拔,重用有实际才干的人。
    第一,他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第二,认为贤才应该主动求取;
    第三,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以实际才能用人。
    (二)玄学家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
    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玄学既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又注重对抽象“玄理”的阐发,因而得名“玄学”。玄学政治观的中心论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玄学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1、何晏和王弼
    何晏认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寓以万物,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王弼以无为本、为体,以有为末、为用,重本但不轻末。礼处于自然。
    2、稽康和阮籍
    他们在政治上都主张超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静治民,去礼法,使人们过自然的生活。
    3、裴頠  他等提出了崇有论。用崇有论论证了政治、等级的必要性。
     
    4、郭象  他调和了崇有、贵无,论证了自然、名教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代表了玄学理论的高峰。
    评价:玄学抛弃了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经学中的繁琐论证,转而在本体论 的层次上,通过对有无、本末等的思辨推理,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统一。它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创新,政治上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是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此时,儒学讨论的政治问题是:1、论证王朝更迭与王权的合理性;2、君权至上、君臣主从;3、礼制与教化;4、九品官人法与贤人政治;5、法治
    (四)鲍敬言的无君论以及后世无君思想的发展
    1、鲍敬言的无君论
    他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的产生违背了自然本性。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2、〈无能子〉的无君思想(唐末五代时期)

    

 

相关新闻

明清政治思想的裂变与反思思潮
宋元时代的改革思潮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隋唐时期主流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兴起
19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
17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人民的名义(30)
人民的名义(29)
人民的名义(28)
人民的名义(27)
人民的名义(26)
人民的名义(25)
人民的名义(24)
人民的名义(23)
人民的名义(22)
人民的名义(21)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