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的战略模型
作者:刘宝剑/崔卫东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09日 共有 242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一、南京科技竞争力现状分析
    科技竞争力与科技实力密切相关。科技实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系统中,在现有科技资源条件下,进行科技活动,发挥效能,取得产出,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科技竞争力着眼于地区之间科技实力的一种横向比较,是地区科技实力的动态表现。衡量一个城市的科技竞争力,主要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1.南京科技资源投入分析
    科技人才相对丰富。2000年南京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为34.27万人,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10.43万人,其中从事R&D人员2.62万人,大中型企业R&D人员1.08万人。在四大城市的总量指标中,南京最小。但南京科技人员密度较大,每万人(从业人员266.8万)中专业技术人员1304人,远远高于其它三市;R&D人员达到98人,也高于上海和广州。
    科技人才集中分布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2000年南京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10.43万人中,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总计3.18万人,其它主要分布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分布状况,增加了技术创新信息传递环节,影响创新的选题准确性及成果产业化的及时性,降低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
    科技资金增长迅速,但投入总量小;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热情不高。南京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长。2000年全社会科技活动投入达到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表1)。财政支出科技三项费用1.8亿元。R&D投入达到2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8%。但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2000年南京R&D投入在四市中最小。在R&D具体投入上,国防科技投入所占比例较大。大中型企业R&D投入较少,2000年为5.2亿元,仅相当于上海31亿元的1/6,不及北京28.5亿元的1/5,相当于广州15.4亿元的1/3。南京大中型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活动投入的比重不至20%,远远落后于广州的55.1%和上海的44.1%,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热情不高。
    2.南京科技产出分析
    专利技术已经有相当积累。自1985年至2001年2月南京累计拥有专利12039件,其中发明专利2478件、实用新型专利8014件、外观专利1547件。2000年南京市专利申请受理数达到1586件,授权数1131件。
    表1  2000年四市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情况表指标                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全社会科技活动投入  55.2  334.2 160   70.4
    (亿元)
    财政支出科技三项费  1.8    3.8    1.4   4.5
    用(亿元)
    R&D投入(亿元)     26.52  155.7  75.5  27.96
    大中型企业R&D投入   5.2    28.5    31   15.4
    (亿元)
    大中型企业R&D投入/   19.61  18.3   41.1  55.1
    全社会R&D投入(%)
    全社会科技投入占    4.1    13.5    3.5  3
    GDP(%)
    R&D投入占GDP(%)     2.6    6.3     1.7     1.2
    R&D人员人均年经费   10.1   15.8    13.7  7.3
    (万元/人)
    
    科技产出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从创新来源来看,高等院校的发明产出量最多,其次为企业、科研机构。以“九五”期间职务发明创造申请量为例,南京高等院校的发明专利量除1997年外,一直维持在50%以上,而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发明专利量相对较少,特别是企业,2000年所占比重不到20%。
    科技人员的平均产出水平欠佳。2000年,南京市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仅为2.1件,相当于北京5.3件的2/5,广州的4.5件的1/2,上海3.1件的2/3;每百科技活动人员获得专利授权量1.1件,不及其它三市的1/2。
    科技成果整体的科技水平不高。据《全国重大科技成果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南京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数为210项,应用的技术成果数为191项。获国家级奖励数较少,仅有24项,而同期北京获奖数达到423件,上海266件,广州也达到84件,均远远高于南京市。
    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科技流出量大。技术贸易情况反映了科技经济一体化规模和水平。2000年南京成交了6719项技术合同,合同金额达到了19.8亿元,比1999年增长17.32%,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南京仍有一定差距。200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还不到北京的1/7,多于上海的1/4。科技人员的技术合同产出率比较小,人均仅有1.9万元,而同期北京5.37万元,上海4.62万元。技术成果本地产业化转化少。5035项输往外地,金额为16.43亿元,占总合同金额的83%;仅有1684项在南京转化,金额3.36亿元,只占合同金额的17%。技术输出对南京市科技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南京科技产业正在稳步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步伐加快。“九五”期间,南京实施“一区多园”政策,对高新区进行区域规划调整。各园区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以浦口高新区、新港开发区、江宁开发区为主的3大国家级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三区联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0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已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2%。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两大高新技术产业连续三年以40%的速度增长,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86.3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为52.5亿元,高于广州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
    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增长迅速。1998年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5.83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5.7%。2000年的数据为181.34亿元和19.2%。同期,北京和上海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6%和30.2%,比南京分别高出25个和11个百分点。同时,南京企业中R&D人员人均新产品销售收入不仅远远低于上海,而且比广州还要低86万元/人。
    表2  2000年四市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表指标                  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    181.3   618.9   1351.7  487.3
    售收入(亿元)
    大中型企业产品销售    943.7   1387.7  4480.3   —
    收入(亿元)
    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销  19.2    44.6    30.2     —
    售收入(%)
    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
    售收入/企业R&D人员   167.9   229.2   514     253.8
    (万元/人)
    
    南京民营高技术力量进一步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总数已达2000多家。2000年,南京民营高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在130亿元左右,南京民营高技术企业在数量、规模和技工贸总收入等方面均占全省的1/3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通过南京与北京、上海、广州的比较,南京在科技发展方面,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企业科技投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科技资金投入量不足,资金投入方向不合理,导致科研开发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产出水平低,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竞争力与其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二、创造和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的战略
    1.创造和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的战略
    结合南京科技竞争力的特点和优势,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十五”计划及远景目标等因素,南京创造和提升科技竞争力应该实施“一体化”战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两翼,形成科技产出产业化一体化机制,培植新兴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战略;创新为根本,利用国际国内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人才和资金的有效投入为手段,建立良好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教兴市为指导思想,切实制订科技发展政策,建设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
    
    图1  创造和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模型
    2.创新为本,勇于探索科技发展新模式
    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创新的能力,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创新就要敢于突破现有模式,自觉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以思想、政策、制度的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努力把南京潜在的科技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生产力,把人才资源转变为创业力量,把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条件整合为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创新要重点在薄弱环节上求突破,尽快改变郊县经济、开放型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3.正确引导,促进人才资金的有效投入
    南京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企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大中型企业R&D人员相对匮乏。科技资金配置上过多地向国防方面倾斜,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只有正确引导人才和资金流向,促进科技要素的有效投入,才能为南京科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应促进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有效投入机制的形成,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在不影响国防等国家安全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投入。
    4.重点突出,提高全社会科技产出水平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大,但距市场远,科技与产业脱节的现象多,造成严重的浪费。据统计,高校科研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只占30%,只有10%的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同样在南京科技发展过程中适用,也需要一部分行业、一部分企业先发展起来。一味强调全面振兴,资源投入过于分散,常常造成“处处开花,处处不结果”,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针对市场需要,重点突破,才能切实提高科技产出水平。
    5.加强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内涵在物质之中,只有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显示其自身价值。将科技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逐步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是一个城市科技竞争核心能力的体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证明,合作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同部门、同行业的合作。南京市在全国首创了“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今后仍需加大合作范围,增强合作深度。同时,同行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加强内部积聚力,共同活跃南京市的科技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造并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的实施对策
    1.深化改革,突出企业科技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使用技术的主体。南京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科研机构以各种方式融入企业,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发挥综合优势抢占国内外市场,实现共同发展。(1)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鼓励更多条件比较成熟的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科研实力。(2)促进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组建科技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或者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分租、出售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或进入民营企业,或转为民营企业。(3)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内部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和适应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是经济的新动力源。(4)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才的创造性
    人才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在人才方面应该:(1)使知识合理流动,高效使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同部门、同行业开展人才之间的合作,加速科研进程,避免重复研究,减少资源浪费。(2)培养创新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企业技术发展需要有倡导和实行“创新”,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高成长、高效益的企业家。壮大企业家群体,可以结合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着重建立起企业家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审时度势,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各级政府也要切实关心企业的培训工作,通过激励、表彰等形式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3.多元投资,切实增加科技资金投入
    科技资金的投入不仅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而且是见效快、效果最好的投入。应考虑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1)充分发挥科技拨款的引导作用。在R&D经费的投入方面,选择能量大限度地促进科技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要有重点、有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着重加快中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2)激发企业创新,使之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营造良好的科技投入环境,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科技投入主体。(3)完善投融资机制,扩大技术创新贷款。在增加融资渠道的同时,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专家审议咨询制度,切忌盲目决策;加强贷款监督工作,减少直至杜绝科技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浪费的现象;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制度,提高科技投入的有效性。(4)加强基金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开展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和融资担保。
    4.挖掘潜力,增强南京科技产出能力
    南京科技资源配置不当,科技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应该:第一,深化改革,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强化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将技术创新推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地位。第二,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正确定位,同时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第三,加大科技投入比重,充分利用科技人员的智慧。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一方面给予研发人员充分的资金和物质保障,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科研潜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倡人员的合理流动,在实践中提高研发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研发成果的实用性。科研机构要在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将应用性科研工作与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5.加强建设,推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
    技术市场是技术交易、实现技术商品化的市场,是实现技术开发走向应用、扩散的纽带和桥梁。为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功能,应该加强技术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南京应结合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推进,依托科技信息机构、咨询机构、专利服务以及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等机构,着力发展和组建旨在促进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应重点研究国内外为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组织的经验和政府的扶植政策,摸清企业的资源和需求,为企业选择高增值项目和新增长点,争取列入国家、省的计划,取得资金支持。各中介机构之间应该形成协作网络,建立服务联络网、技术依托网、专家人才库、企业需求库、项目信息库、市场营销网络等内容的信息网络和人才培训基地。
    6.积极引导,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中,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竞争成为制高点。南京今后应:(1)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计划,通过宏观调控给予足够的保障,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在项目、人员和资金的竞争上,在科研工作机制上,采用民间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放手让科学家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自主决策。(2)大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南京科技国际化程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力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科研部门设到国外去,利用国外的科技人才进行研发。同时,积极引导国内外跨国公司走进来,在南京设立地区总部或R&D机构。(3)加快制度创新,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应勇于开拓,重点坚持制度创新,采用新型管理方式,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网络化,产业规模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创造并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入世后的众多机会与威胁面前,为不断创造并提升科技竞争力,南京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积极创新,开发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制定有关政策为企业营造一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外部激励制约机制,并将刺激的重点由单纯颁布各种优惠政策转移到促进企业制度改革以及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上来为科技和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
    1.科技资本重组
    南京的企业科研机构不仅数量上而且技术开发能力都不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是经济主体的地位不一致,极大地影响了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推进科技资本重组,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使科技活动和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才能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合理配置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本,真正形成市场资本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推行科技资本重组中,规范科研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对大多数研究开发机构向企业转制要实行企业化、实业化,给予宽松的政策。建立界定科技资本产权关系的科学制度,细化科技资本产权明晰制度,为科技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创造条件。
    2.技术发展政策
    南京科技发展的技术政策于2000年颁布实施。但人们在科技资源丰富的背景下,过多地强调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倾向于兴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增加总量、出口创汇等等政策,忽视了科技资源的有效投入,高科技的自主研究开发,忽视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振兴的政策,特别是不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未来,应明确南京传统产业技术发展问题,加快制定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高技术化所必须的具体技术政策,激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范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的有效投入体系,增强科技产出能力,提升科研能力。
    3.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经济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特别是企业专利意识淡薄,国外90%的专利来自企业,而近几年南京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为20-30%。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细则,切实保护持有者的合法权益。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明确界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
    4.官产学研金合作
    要继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官产学研金的科技合作体系。财政政策上一方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战略性研究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对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税收优惠。在产业发展方面,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规范技术市场,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合作网络的形成。在科技计划上把促进科技合作作为最重要的目标,鼓励科技合作,加强创新系统的整体集成,发挥南京科技力量的整体优势。金融政策方面,着重解决创新风险共担和新建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南京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
    5.鼓励国际合作
    通过政策安排,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科学研究中心、合办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在国外高技术企业的海外华人回国办企业。扶持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办合资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推动南京科技经济的发展。
    21世纪初期,大力推进南京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关系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大事。我们期望,通过五年或十年的切实工作,使南京科技竞争力提升至全国前列,国民经济得到飞跃发展。^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央视争“星光大道”商标一审败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合同法(三)
合同法(二)
我国政府R&D经费统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树立科技资本观念,推动科技资本运营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生产管理运作之透视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模式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