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作者:张乐平/吴斯桃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09日 共有 2898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1  高校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1)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形成。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科学基金制,我国基础研究已经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基础研究不断向更高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此外,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863计划的出台为标志,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制订和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计划、建设产业化基地并实施优惠政策的推动机制。同时,为加强知识与技术的管理,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应该说,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从政策、法律和舆论上都具备了良好的环境。
    (2)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竞争日益激烈。近3年来,中科院通过知识创新工程建设以及科研院所改制之后在知识创新以及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都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重要进展,竞争力越来越强。另外,尽管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面临加入WTO的竞争和挑战以及一批知识型企业的发展已经让中国企业日益感觉到知识经济的震荡。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潮流不可逆转,企业内部建立科研开发机构的步伐在加快,科技攻关和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校若不抓住机遇及时发展自己,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越来越受到挑战。
    (3)科技成果的初级买方市场正在逐步建立。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环境是:①企业对科技成果追求的主动性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依靠科技进步,从而促使企业形成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②研究主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竞争主要在卖方之间展开,这种竞争从范围上包括国际国内的竞争,从内涵上包括争取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战略、人才及信息等方面的竞争。③市场竞争成为导向。买方市场不是一般的供大于求,而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因此科技创新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有竞争力。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模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科技计划→科技拨款→科技成果→成果需求→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市场←→技术需求←→科技开发←→科技成果←→市场”,供需双方的结合点也由原来的“成果供给”转变为“市场需求”。
    2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及效率
    (1)制度建设落后于科技工作的发展。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政策的研究重视不够,对科技创新活动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及时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应对措施,对国家许多政策和规划的落实不够,不能根据宏观政策环境和世界科技创新趋势及时制订和落实配套政策。尽管科技政策列为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之一,但政策问题长期以来只是主管领导的事,没有配备专门的力量;过分强调服务意识,管理职能弱化。
    (2)创新环境建设力度不够。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及部分管理部门有一种倾向,认为科技人员创新意识薄弱,没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选题,科研工作重复和分散等,是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科研人员只是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制订者,其活动不可能超出原有制度规范,因此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主要是看环境。从职称评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等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机制上尚未建立起真正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
    (3)管理部门职能发挥不够。科技管理部门长期以来担负着沉重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于面向科技创新的管理缺乏理论的思考和实践,部分高校认为科技管理部门只要强化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意识就够了,而忽视了管理职能的发挥。另外,对科技管理人员的激励长期以来受到忽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部门和高校都有针对科研人员的“人才工程”,但却没有针对科技管理人员的“人才工程”。
    3  加强制度建设,为科技创新创造环境
    3.1  在成果管理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起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成果管理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要求,是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当前形势下,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要坚持“严格”与“宽松”并举。“严格”体现在,要主动提出知识产权要求,特别要研究目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措施,建立起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大胆实践,在专利法和合同法的框架范围内研究和调整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政策,科学界定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
    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宽松”体现在高校的思维要开放,即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国家和社会,不应过于强调学校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在保证有形无形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措施,依法保证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扩大科研人员享有的权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促使学校无形资产的快速增值。这不仅是为学校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和增创收益,更是为国家和社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和增创效益。
    3.2  在经济政策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有别于基础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益驱动,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学校、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重要关系,也是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杠杆。在利益分配政策上要“放水养鱼”,即课题组特别是成果完成人得最大的利益分配额,部门(院系所)居中,学校得小头。从表面上看学校得少了,但原则是“藏富于民”、“小河有水大河满”;另外对于稳定科技队伍,支持作为源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培养人才有重要作用。
    3.3  在人才管理中建立和完善流动机制和考核机制
    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它是一个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的大系统。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创业活动,这既为高校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此高校要重点研究完善人才流动和退出机制。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来看,技术创新过程中短期内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由于高风险的创业活动可能会失败,技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的兴衰,大量的科技人员又要从创业活动中释放出来,因此既要关注科技人员的创业,又要积极研究创业人员的退出机制,这是人事制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对于科技队伍的建设,高校也要建立起新的流动机制。目前高校的科技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已基本趋于合理;为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可以考虑从企业中吸收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科技队伍,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将一批科技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送到企业中去锻炼,从而实现科技队伍在“功能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
    考核是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目标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考核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导向性。一些高校制订考核目标的出发点是科研经费要达到多少个亿,论文要达到多少篇,在全国排名要达到第几名。这种目标考核方式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和急功近利的体现。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考核应是一种激励,其目的是要创造并维持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具有对人的激励作用。科研工作的目标考核必须要为科研工作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创新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必须要处理好不同的人才对象、个体与群体、质量与数量、定性与定量、主动与被动等诸多关系。有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潜心于一个科学问题的研究,曾经从学术杂志的视线中消失了十几年,但十几年之后,当他又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时候,他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高峰。试想,如果以我们的一些考核制度来衡量,他的考核是否能合格?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却值得我们深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科研人员中出现的一此急功近利的倾向,首先与部分高校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4  建立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的管理创新模式
    4.1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目标
    (1)提高效益。既要着眼于目前的效益,即盘活资源存量,提高人才、信息、成果和物质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更应注意长远效益,即通过战略决策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提高高校富有的无形资产的物化和增值效率。
    (2)深化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急速的变化,适应并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促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在战略目标、决策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
    (3)稳定人才。高校也要讲稳定和发展,稳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是高校和高校科研工作氇定和发展的支撑架,如果稳不住人才,高校的所有优势都会丧失。通过管理创新提供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流动的机制,建立起以人才管理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新模式。
    (4)优化环境。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的优化,管理创新可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内部环境,同时还可以帮助高校面向经济建设和市场,开拓科研工作的外围空间。
    4.2  转换管理模式,实现科技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智力为资源的新型经济,而知识和智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要资源,因此必须注重和加强以信息管理和人的管理为核心的知识管理。
    (1)注重和加强知识管理。高校作为知识产出部门,在知识经济中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知识的产生、传播与评价。为提高科技创新的起点,应研究知识的产生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层次;为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应研究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是什么;为形成竞争优势,应研究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如何保护产权;面对科技创新的激烈竞争,应研究影响知识产生和传播的关键在哪里;如此等等。同时,高校要重点研究如何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包括面临WTO的机遇和挑战、面临日益发展的科技创业活动中的知识产权的管理。
    (2)从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到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人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与人才管理有关,激活了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就激活了整个创新系统。有人才才有科研,检验一项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其中当然不能忽视管理人员。
    4.3  注重和加强科技政策研究
    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加强政策研究。高校的科技(研)处应增设科技政策研究室,将科技管理工作提升到政策性的高度,研究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起以政策推动替代行政推动的管理新模式。^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科学的“动力系统”
“山水相依式”组织:人机融合智能时代的全新组织形态
如何成为用户心智中的第一?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加里•哈默:如何打造高创造力公司
制度企业家——创新勇士
水平思考:让创新立竿见影
创新总是失败,是管理出了问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央视争“星光大道”商标一审败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合同法(三)
合同法(二)
我国政府R&D经费统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树立科技资本观念,推动科技资本运营
提升南京科技竞争力的战略模型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生产管理运作之透视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模式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