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经济效率与收入分配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林红玲 申领版权
2010年08月09日 共有 95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第一章绪论
    近几十年来,经济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是,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对人的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影响。这种试图说明“制度安排至关重要”的理论体系现在被广泛称为“新制度经济学”( New Iflstltllt10n81 EC0floffi1CS)。以科斯(C0850, R0flsld H.)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理论魁力,而且对促进中国改革过程的理解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新制度经济学从批判新古典理论的非现实性出发,将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被视为给定的或忽视的东西——制度,纳入新古典模型的框架,来探讨制度安排和权利配置对人们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把现实制度下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和行为选择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分析,不仅说明了不同制度安排下的资源配置,而且解释了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行为过程,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本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这里的新制度经济学是指以科斯为代表的运用交易费用概念研究制度演变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尽管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都是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的演进及制度的变迁,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新制度经济学希望从现实制度所赋予的约束条件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使“经济学”成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它提出经济发展理论的第四大支柱——制度,并把制度(包括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规则)纳入新古典模型的框架,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约束条件,拓展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新古典经济学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是介绍本文的结构与安排。用年代以前,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研究制度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分析人口、技术水平、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和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如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获利的机会,进而提供了改变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一旦创立和利用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人们就会要求这种制度安排的创新。
    上述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用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来替代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只要简单地“替代”或“转变”就够了,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常规过程,不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它在强调不同的制度安排对经济效率影响的同时,忽视了制度安排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不足。产权制度变迁的一些经验案例表明,促进资源有效使用和经济增长的制度变迁不是自发地发生,任何一项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内所固有的分配冲突会阻碍或严重制约可能采取的制度,即使这一制度安排有重要的效率效应。因此,制度安排的变化不仅与经济效率有关,而且与收入分配格局密切相关。尤其对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的中国经济来说,从制度角度对这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展开深入的研究,也是中国过渡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这种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先静态,后动态;先一般,后具体的次序来展开的。为了能够清楚地把制度、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显示出来,本文各章作如下安排:
    第一意首先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新古典方法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次指出了本文的结构与安排。
    为了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就有必要弄清楚该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第二章从经济效率角度一般地考察了制度安排的含义、构成以及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所有的制度安排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制度安排就是产权制度安排,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产权制度安排的界定与分配对资源的配置及使用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在一般地考察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人们的交易行为及经济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之后,第三章着重研究了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人们设计不同的产权制度或契约安排的本质在于如何使租值消耗或交易费用最小。然而产权制度安排通过对资源使用决策权的配置,不仅决定了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谁是经济主体,也规定了社会中的财富分配几ibecap,G.D,1989)。不同的产权安排所规定的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同对社会需求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在重视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的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同时,忽视了制度安排对收入分配,进而对效率影响的这个中间环节,即假定收入效应为零。
    其实制度安排的不同与收入分配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制度安排与收入分配)。如果说前四章是静态地考察制度安排、经济效率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那么,第五章、第六章将动态地考察制度安排、效率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即制度变迁、效率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第五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制度变迁的市场力量,即人口、技术水平、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接着,第六章将放松零收入效应的假定,深入研究在产权制度变迁中,除了市场因素以外,政治家的作用,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力量对比与较量等政治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产权制度的变迁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统治者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和性质。对于产权变迁的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仅取决于相关的竞争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力量对比,而且取决于在不同的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财富(收入)分配以及现有的分配规则是否与他们的需要融合。由于产权变迁中存在众多的竞争团体与潜在的冲突,产权制度的变迁会出现时滞。
    最后(第七章),在前面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制度经济学在总体上作一概括性的评价并指出它给我们的一点启示。首先评价它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其次在启示中,把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用于研究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所强调的主题,即制度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问题。并尝试勾勒出一个制度安排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框架,用这一框架分析解释马克思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前后收入分配格局及其变化。
    第二章制度安排及其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的交易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进行的。不同的制度结构和组织安排,对人们的交易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对于经济的运行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项制度安排能激励人们将资源和努力更有效地配置于生产性活动,而不是想方设法通过占别人的便宜来增进自己的利益,就能促进经济增长,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也就较好。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没有为私人收益确定产权制度的保证。这样的制度安排将激励人们把资源和努力配置于非生产性活动,妨碍经济增长,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也将不佳。
    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必要很好地理解有关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理论的基本概念。
    本章首先介绍了经济学家从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对制度安排概念的理解;其次介绍了制度安排的内涵,以及制度安排、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安排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构成的。一个社会的制度环境对制度安排起着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给出了形成各种制度安排的约束。而制度安排的不同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三章产权制度安排与经济效率
    如果说前面一章是讨论一般的制度安排与效率的关系,那么本章具体地讨论制度理论当中最基础的、最主要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安排与效率问题。
    以此为目标本章首先阐述了产权的含义、类型。产权是财产主体的一种行为性权利;产权是一组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权利束,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产权是一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产权可分为私有产权、社团产权、公共产权和国有产权等不同类型。
    然后,以“科斯定理”为例分析了不同的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交易费用不为零和信息不完全的世界里,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具有竞争性利益的地方,人们签订排他性产权制度安排的动机就是为了减少共有产权经营的损失,并从中获得一份收益。
    最后,通过对16一厂世纪法国和西班牙与英国和荷兰四个国家产权制度安排的更为详细的历史考察,进一步验证了在资源禀赋相同的社会中,产权制度安排的差异性对所观察到的经济行为绩效的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No,th and Thomas, 1981)。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经济增长,那是因为已有的经济组织缺乏能刺激个人动机的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也就是没有为从事经济创新活动的人提供激励,从而造成私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不一致。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应该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为此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使行为人在与他人交易中形成一个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降低交易费用,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对资源使用决策权的重新界定会引致收入分配和政治权力的变化,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效率。也就是说,不同的制度安排与收入分配格局有着密切关系。
    第四章制度安排与收入分配
    把制度因素与收入分配问题联系起来,并从制度角度去解释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始创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Smith, Adam)和大卫�李嘉图
    ( Xicardo, David)。
    本章第一部分是分析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制度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古典经济学中,收入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是以财产(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制度为基础的。土地所有者要索取地租因为他拥有土地的所有权,雇佣工人得到工资因为他拥有劳动力,资本家索取利润因为他拥有资本的所有权。资本家不仅提供雇佣劳动所需要的资本,而且组织生产和承担风险。因此他不仅是剩余的受益者,而且也是这个剩余的索取者c这种提供资本与组织生产、承担风险双重职能合为一体的古典制度结构影响着收入的分配关系。在这种制度结构下,除了工人以工资形式所拿走的部分之外,在经济活动中工人的全部年剩余产品,必须按照资本家在生产中使用资本的数量在个别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这个任务是由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来完成的。
    但是,分配比例的变化会引起相对价格和社会商品价值的变化,这就难以确定工资变动如何影响利润了。后来斯拉法( Sraffa, P,)对此做出了更深一步的贡献。在斯拉法的工人仅得到生存工资但整个经济体系具有剩余的模式中,一旦生存工资的数量给定,利润率和相对价格也就决定了。价格决定离不开分配条件。如果该分配条件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话,那么相对价格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所传递的是这种制度结构的信息。然而,古典经济学家这种制度影响收入分配的分析传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却失去了踪影。
    第二部分阐述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与古典学派不同。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所有权结构与分配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注重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分配不再家古典经济学中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从属于资源配置。在新古典这个理论框架中,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各阶级的所有权与相应的各阶级收入的分类,被各种生产要素及其服务的价格所取代。当价格机制使资源处于最佳配置状态时,按照技术和效率原则,收入分配关系也处于合理状态。也就是说,在要素的初始分配和服务的技术特征给定情况下,收入分配就取决于由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要素价格。制度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被市场供求力量的作用所取代。也就是说,价格机制重要,而制度并不重要。新古典经济学中价格机制的灵活和完美的作用首先受到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质疑。科斯在这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
    第三部分详细地分析了科斯在研究法定权利的安排对效率影响的同时,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忽略。他把财富(或收入)的分配当作一个中间环节,并假定其效应为零。因此,科斯没有更多地去探讨权利安排与财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收入分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科斯只是做了一个提示但并未展开分析,并且认为即使法律界定的权利对收入分配有影响,也不会影响需求,因而也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科斯既假设掉了既定权利安排的收入效应,也不考虑一种权利安排向另一种权利安排变迁所需要的财富积累条件,使得他在注重制度安排影响效率的同时,忽视制度安排特别是权利安排对财富(收入)分配的影响。这种学术倾向直接传染给其它新制度经济学家。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在研究产权安排的不同类型及其影响时,更注重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而不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戴维斯和诺斯 ( 970)在研究制度变迁时,把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看作是一项制度安排发生变化的动因,而很少分析这个净收益如何分配以及这种分配是否会影响制度安排本身的变迁。
    尽管对收入效应的忽略,可以大大地简化对经济组织方面的问题的较为正式的分析,但是这种不考虑收入效应的假定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在许多情况下,决策者实际上所做出的决策取决于他们拥有的财富(收入)。在研究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时不能绕开收入分配问题。不同的收入分配状况会改变人们的成本和收益函数,进而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第五章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既然经济效率与不同的制度安排相关,要提高效率必然要研究制度安排的变迁。如果说前四章是从经济效率、收入分配的角度静态地考察制度理论的话,那么从第五章开始将用同样的角度动态地考察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第一部分是一般性地分析制度变迁的动力、内在机制。制度变迁的动力是个人期望在现存制度下获取最大的潜在的外部利润。只有当潜在利润超过预期的成本时,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才会被创新。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制度与组织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
    第二部分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具体过程以及影响制度变迁的市场因素。制度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机制的结合所作的边际调整。
    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会改变个人在人际互动中的激励约束条件,会改变个人在现有的制度状态下的利益分享。当人们发觉改变现有的规则会使自己或他人处境改善时,就会有人投入资源要求对现有的规则重新谈判,从而改变旧的规则,形成新的规则。当没有一个人或组织能够从对重建规则的资源投入中获利时,制度就会稳定下来,即形成均衡的制度。但是,由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变迁方式不同,所谓均衡的制度只能是一种局部均衡。随着某些外生因素的变化,如人口增长、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技术和市场规模的改变,制度安排的某种初始的均衡会受到冲击,进而会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正因为均衡是局部的,所以制度总是要变迁的。
    最后分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能否成功,或者说制度变迁的路径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复杂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二是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这两种因素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这种有效的自我增强机制时,制度的变迁本身也就标志了人们的收入递增在广泛的范围内发生了,制度的变迁不仅得到了支持和巩固,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一环紧扣一环,沿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即出现所谓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轨迹:相反,当制度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上述自我增强机制时,制度的变过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收入不能普遍递增,制度在现实生Ic活和经济发展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制度的变迁就容易朝着无效或不利于产出最大化的方向发展,结果制度的变迁陷入镇定(Lock-in)的困境。这种制度变迁的性质解释了时间和历史因素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把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看作制度变迁的动因的比较乐观的制度变迁理论,却长期以来一直不能回答这样问题,即既然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变迁能够把资源配置到价值高的地方去使用,促进经济增长,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无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持续存在呢?人们为什么不选择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明?显然,制度安排的不仅与经济效率有关,而且,与收入分配有关,因为任何产权制度的变迁都意味着收入分配的重新安排,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效率。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产权安排、产权变迁及与之伴随的不同的经济绩效水平有必要对产权签约行为背后涉及收入分配冲突的政治谈判的细节的详细地考察。
    第六章产权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
    本章将放松零收入效应的假定,进一步深入考察收入分配冲突对产权制度安排变迁的影响,并用经验案例加以验证。在产权的调整与变化中,除了相对价格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外,政治家的作用,既得利益集团之间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较量等政治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对产权制度的变迁起着重要作用,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家的起源及国家统治者的偏好。因为法律对产权制度的安排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拥有最高政治决策权的统治者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和性质。因而,不了解国家的特征及国家统治者的偏好,就无法解释产权制度的稳定与变迁。而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又规定了不同的收入分配方案,因此,决定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统治者的私人净利益必然会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选择。国家的统治者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所面临的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是造成无效率的产权的关键。
    第二部分深入考察政治谈判与产权制度的变迁。产权制度的变迁既是一个集团内部私人权利索取者之间为采纳或改变有关财产使用和配置的集团规则与习惯而进厅的谈判过程,又是私人权利索取者、政府官员、政治家和法官之间为实施或改变比较正式的财产法和行政裁定而进行的院外活动和政治协商过程。对于产权变迁的讨价还价的政治谈判结果不仅取决于相关的竞争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力量对比,而且取决于在不同的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相关财富(收入)分配以及现有的分配规则是否与他们的需要融合。在产权制度变迁的政治谈判中,谈判各方将以最大化自己在总收益中所占份额来影响最终的产权变迁。每个人都有动机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中获得尽可能大的份额。但由于产权的排他性,并非所有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另外完善的单边补偿支付方案很难设计,也不大可能是政治谈判过程的结果,因此,一些当事人可能会看到由于所提出的制度的变化使自己的境况会变差,另一些人也不会获得理想中的份额。因此在产权的配置和变迁中所出现的这些分配问题将必然成为充满争议的动因,也就是说,收入分配冲突对产权制度变12
    还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产权变迁中存在众多的竞争团体与潜在的冲突,产权制度的变迁会出现时滞。
    第七章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在前面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新制度经济学在总体上作一概括性的评价并指出它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首先是评价新制度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新古典方法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1)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为研究制度及其变迁理论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方法论基础。(2)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提出,即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及其一般化,为制度及其变迁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新制度经济学找到了触及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的方法。制度及其变迁理论,借助于交易费用的概念,不仅说明了不同制度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而且解释了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行为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扩展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围,而且实现了经济理论分析重心的转移,从而使经济学成为它“本来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角度在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做的批判和继承,使得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仅仅(或主要)用于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而制度安排对收入分配影响这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主要逻辑线索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不足。
    为此,如何把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用于研究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所强调的主题,即制度如何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问题,并尝试勾勒出一个制度安排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马克思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前后收入分配格局及其变化,是本文最后想做的一个尝试。
    参考文献
    l. Alchian, A. and Demsetz, Harold: "Pr0duction, Inf0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0n0mic Review 1972, 62 (December):777-795.
    2. Alston,L.J., Eggertss0n,T- and North, D.C.: "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lion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Anderson,Terry L. and Hill,PJ,f" 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hights:A Study of the Ainerican West". J0urnal of Law and Ec0nomics 1975,l8nyo.l):1 63- 179.
    4- AnoWK: "Economics of Agency", in Pratt,J. and Zeckhauser,R- ed:Principals and Agents f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Harvard Business Sch00l Press- 1985.
    5. inngWBrianf"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0mics".In philip
    WAnders0n, Kenneth J.An0w and David Pines(eds-): 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Reading, MA.f Addison-Wesley. 1988.
    6. Barzel, Yorma:" Ec0n0mic Analysis 0f Pr0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V Press. l989.
    7. Blonunestein,H.and Marrese,M.; "Transf0rmation of Plaxmed Economies f Property Rights Reform and Macroec0n0mic Stability"- OECD. 199l.
    8. Cheung,Steven 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CoIltract Economics", ed by Wein,L. and Wijkander,H-,Basil Blackwell, 1992.
    9. Cheung,Steven N-S.:" Transaction Costs,k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iractllal Anangement." Journal of Law and Ec0nomics. l969b,l2(No- l,April)f 23-42.
    l0- Cheung,Steven N.S.f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0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oumal of Law and Economics. l970,l3 (No.1,APril): 49-70.
    ll. Coase, R0nald H.f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9.peovember)f 386-4O5.
    l2. Coase, 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0st." Journal 0f Law and Economics 光60,3 (No. l): 1-44.
    l3. Coase, Ronald H-: "The New Instituti0nal Ec0n0mics." Joumal of Theoretical and nstitutional Economics 1984, l40 (No.1): 229-231.
    14. Coase, R0nald H.: '`Nobel lectur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in lliamson,O. and Wntef,S. ed(1993): The Natuxe of Firm, Origins,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xf0rd University Press.
    l5. Commons,J.R." lnstituti0nal Economics ." New Yorkt Macmillan. 1934
    l6. Demsetz, Harold: "T0ward A The0ry of Pr0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967,57(MayNo.2)f347-359-
    17. Demsetz, Harold: "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Joumal of Law and Ec0nomics. 1964, 3 (October)f 1 1 -26..
    l8. Davis,L. and North, Douglass C. f .' Instituti0na1 Change and AInerican Economic Gr0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97l.
    l9. Eggertsson,T. f "Econ0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Cax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 Field,A.J.:" The Problem with Ne0class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 Critiqu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0 the North/Thomas M0del 0f Pre-l5O0Europe." Explorations in Ec0nomic History 1981, 18, 1 74- 198.
    2l. Furubotn,E.G. and Pej0vich,S. f"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0mic The0ry:A Survey 0f Recent LiteratUre." 1 972, 10(December, No.4): 1 137- 1 162.
    22. Fedotn,E. G. and Pejovich,S.: "The Economics 0f Pr0perty Rights."Caxnbridge: BallingeL 1974.
    23. Furubotn,E. G. and Rud0lf,R.ed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0mics"-Collection of Articles fr0m the Journal 0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1, 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24. Grossman, S. and Hart, O.: "The C0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amal 0f Political Econ0my l986, 94,69l -719.
    25. Groenewegen, J.,Kerstholt, F. and Nage1kerke,A-: "0n Integrati0n New and old Institutionalism: Douglas North Building Bridges-" J0amal of Economic Issue 宪95, V0l.XXLX (No.2,June):467-475.
    26. Gruchy,A-G- - "Contemporary Economic Th0ught." Clifton, NJ:Kelley. l972.
    27. Hat,Oliver.: "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micfore." Oxf0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8. LibecaP Gary D.: "Contracting for Property kights," Cax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9. LibecaP Gary D-; "Distribotional Issues in Contracting f0r Property kights,"Journal 0f Institutional and The0retical Economics 1989,45,6-24.
    30- Matthews,R.C.O.: "The Economics 0f Instituti0ns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Economic Joumal 1986,96 (December):9O3-910.
    31. Milgrom,P and R0berts,J.: "Ec0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flt",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92.
    32. 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0mic Hist0ry." New York:WWNorton. 1981.
    33. North, Douglass C. and Thomas, Robert Pault "The kise of the Westem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973.
    34.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Transa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GroWth ." Inquiry 1987,25 (N0.3):419-428.
    35. North, Douglass C. t "Institutions, Instituti0nal Change and Ec0nomic Performance", Cambrldge University Press. 199O-36. 0lson, Mancur: "The L0gic of Collective Acti0n." rev.ed-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37- R~, Vemon W: "Induced Institlltional Change", in Induced Innovation: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0pment, edited by Hans PBinswanger and Vemon W 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PR327-357.
    38. Ruttan,Vernon W.and Yuir0 Hayami. - "Toward a Theory of InducedInstitutional Inn0vation." Joumal 0f Devel0pment Studies l984,20t203-23.
    39. Schofield, N0rman. - "Anarchy, AltrUism and C0operation: A Review"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l985,2: 207-2l9.
    40. Schultz,TW:"Institutions and the kising Ec0nomic Vaue of Man", IAinerican J0um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68,5O (December): l1l3 i-1 l22.
    4l. Shleifef, A.: "Establishing Property kigh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Anual C0nference 0n Deve1opment Econ0mics 1994,93- l l7.
    42. Veblen,T: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MacmiIlan. 1899.
    43. WilIiams0n, Oliver E. f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f Antitrust Implications"The Free Press, l975.
    44. Wllianl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0f Capitalism: Firms,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u' 1brkf The Free Press.1985a-
    45. Wlliamson, Oliver E-: "Reflection on the New Instituti0nal Econ0mics".Journal f0r The0retical a-nd Instituti0nal Econ0mics 1985b, l4l (N0.l):
    1 87- 195
    46.史泰丽,T:《中国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亏损》,《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47.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48.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o年。
    49.希克斯:《经济史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
    50.皮维蒂(Pivetti,M):“古典分配理论”,载伊特韦尔,J、米尔盖特,M、纽曼、P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年, 1992年。
    51.布利斯(BliSS,C):“新古典的分配理论”,载伊特韦尔,J、米尔盖特,M‘纽曼、P主编:《新帕尔格雷夭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1992年。
    52.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5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
    54.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2年。
    55.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
    56威克塞尔:国民经济学讲义}),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53年。
    57 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国际经济增长中心,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92年。
    58.《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
    59.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中译文载《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6O.范里安:们放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译本,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61.施蒂格勒,J.:《价格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2年。
    62.克莱因,B.:《不公平契约安排的交易费用决定》,中译文载《企业制度
    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63.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4.阿西马克普洛斯(Asimakop。ic。,A):(收入分配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5。
    6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
    66.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
    67. 李平:《后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比较》,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4年。
    68. 李平、高闯:《企业创新:困境与出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69.樊纲、张曙光等:松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O年。
    7O.钱颖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载青木昌度和钱颖一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相关新闻

动物世界(片段)
四肢点动(数词)
嘀哒歌
妈妈回来了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身心状况目标)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表现与创造)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感受与欣赏)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艺术)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数学认知)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科学探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培训机构及培训师选择要点揭秘
加盟商培训监督制度及流程
社保操作指南(补缴、撤销)
社保操作指南(转出、转入)
社保操作指南(启封、新进、封存)
员工培训服务期协议
培训活动组织的3个小技巧
新培训工作者的疑问
作为一名新员工在企业内开展培训的心得
多行业剖析中国的工业体系现状和作用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